带着粮食去旅行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旅行非常方便,可以选择乘坐飞机、火车、邮轮,但在古代,出行基本只能靠一双脚。记得初中时我翻历史课本,见里面有一幅玄奘的画像,打扮很奇怪:背上背着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像抽屉一样,分好几层。最奇特的是,顶上屈曲,伸出一个伞盖。后来我才知道,古人旅行不易,没有这个伞盖遮风避雨,路途会更加艰难。有个成语叫“栉风沐雨”,现代人绝对发明不出来。
  不过最痛苦的,还是旅行中的食宿问题。不像现在,火车上再差的盒饭,总还是卫生的、比较新鲜的。古代可没这么好。那时没现在这么多旅馆;即使有旅馆,常常也只提供住宿,不供应食物;就算提供,肯定也死贵,一般人根本享用不起———享用得起的,估计也够条件自己带厨子了。所以,普通人出行,都是自己带粮食。
  《庄子·逍遥游》里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去郊外看看、踏踏青什么的,吃饱了空手去就可以了;到百里之外,就得带着舂好、炮制好的干糧了;倘若要去千里之外,则不带上三个月的粮食,简直无法活着回家。
  那么,三个月的粮食怎么带呢?去百里之外,干粮估计要准备一周的,也还好办,碰上冬天,至少不会腐败,但三个月的粮食,怎么弄,都会过保质期。所以,只能带着原粮,也就是谷子。一般来说,古人是用担子挑着粮食,所以《庄子·胠箧》里说:“某所有贤者,赢粮而从之。”所谓“赢粮”,就是挑着粮食。整句的意思是:听说某地有贤良的人,就挑着粮食跟从他———因为师父家里可不提供饭食。《西游记》沙僧挑的担子里,只有唐僧的换洗衣服和讨饭用的碗,那是后世。要是在秦汉时代,跟着师父走,必须挑着一担米。
  不过,有时人算不如天算,挑再多的粮食,也挡不住旅途不顺、粮食不继。《列子》里说:“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说的是韩娥这个人(就是歌声绕梁、三日不绝的那个)跑到齐国去,带的粮食吃光了,就在雍门卖唱换吃的。这里的关键不是卖唱,而是她碰巧到了城里才断粮。要是不巧在野外挑的粮食就吃光了,就算想卖唱,又哪有人听?比如古书上说“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大概其断粮地点就在无人区。要不然,儒家讲究多才多艺,那么多弟子,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个集体演唱会,绝不至于全都饿得爬不起来。
  所以说,以古人艰苦的生活条件,旅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真的很高,不够强壮的人千万别想着穿越。
  而且你以为光挑粮食就行了?谷子或大米又不能生吃,怎么办?所以,不单粮食,还得带着锅碗瓢盆。《史记·蔡泽传》里说:“去之赵,见逐;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意思是:去赵国谋职位,被赶了出来;改道去韩国和魏国,又在路上遇到强盗,连锅都被抢了去。可见蔡泽先生到处求职,都是自己挑着粮食和锅碗瓢盆的。
  现在的人,如果携带这么多行李,哪儿还有兴致旅行!
其他文献
那是1990年,父亲54岁,比现在的我还大10岁。他把亲手做的饭菜一样一样摆在草地上,看着我吃完。我就这样进了电影学院,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记住了父亲的味道。父亲给我的传承,有艺术的传承,也有那些美食味道的传承。  我小时候对腌笃鲜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刚进入秋天的时候,父亲会去农贸市场买一块五花肉。肉买回来,不能洗,不能沾水,直接切成条,有手掌那么宽、两个脚掌那么长,然后在上面竖着划几刀,炒一点花椒盐
期刊
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有一天,宋高宗乘御舟游西湖,经过断桥,看见桥边有一小酒肆,颇为雅洁,于是乘兴落座。抬头看见旁边的屏风上有一首《风入松》词,高宗注目良久,颇为欣赏,便问是何人所作。有人告知,是太学生俞国宝醉后所作。其词云: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再携
期刊
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量上,到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及“升学率”挂钩。  “学官考课法”是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根据《明会典》,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得升迁资格。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3个月无长
期刊
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是一位美髯公,下巴上一大把胡子,飘逸洒脱,很有文艺范儿,让当时的很多人羡慕不已。  有一天朝廷饮宴,当朝皇帝宋仁宗问他:“你的胡子这么长,晚上睡觉时,你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这一问,还把蔡襄给难住了。他摸了摸脑袋,犯起了迷糊:“是呀,我平时睡觉,胡子是在被子里,还是在被子外呢?”想了一会儿,不得其解,只好红着脸尴尬地说:“我也忘记了。”仁宗和大臣们哈哈大笑。 
期刊
20世纪40年代初,津门富豪金老板身体不适,请来当地名医陈方舟诊治。陈先生诊后即开一方,嘱咐他连服三剂后再复诊。金老板按要求服药后感觉没有见效,心中就犯起了嘀咕。恰巧京城名医施今墨抵津,金老板急忙派人相请。施今墨来到金宅,见他年老体胖,面色黄白,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切其脉,细缓无力;望其舌,淡而少苔。金老板说:“这几个月来四肢无力,食不甘味,便稀如水。”至此,施今墨心中已然明了,金先生是典型的气虚
期刊
太平天国是个特别奇葩的政权。1857年,天王洪秀全还宣布“永不封王”,结果在随后的几年间,太平天国的王爷数量就急剧膨胀到2700多人。  太平天国前期有一位重要的将领,名叫罗大纲。他死得早,1855年战死于江西九江,若干年后被追封为王。他是什么王呢?一些清末民初的记载称其为“沛王”。这个王号不错,可是一查,太平天国已经有了一位叫谭星的沛王。一个王号是不应该同时授予两个人的(太平天国后期“批发”的“
期刊
当看到王立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鞭辟入里、深入浅出地点评古诗词时,很多观众都感到惊讶:讲历史的教授,怎么讲起文学来了?自讲《史记》成名以来,观众们习惯的是那个温文尔雅、严谨较真,在荧屏上讲述项羽、刘邦、吕后等历史人物的王立群。  但事实上,从读研究生到留校任教,王立群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主攻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易中天曾调侃文学教授讲历史为“公鸡下蛋”,但王立群说,恰恰是这种身份让他成了
期刊
老有老的驕傲
期刊
以性格刚毅、态度强硬闻名中外,又以朴素低调、和蔼可亲广为人知,有着“诗人外交家”称号的中国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一度让人感觉神秘。但作为他最亲近的人,他的夫人秦小梅一语道破:“他爱憎分明,强硬或和蔼都是因为爱。”  爱,是李肇星与秦小梅家庭的“幸福密码”。自1967年结婚至今,他们用“最美家风”铸造了四代人的温馨与和睦。  李部长和“秦秘书”  有人说,李肇星走到哪里,秦小梅就跟到哪里。他们曾经一起驻
期刊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境界很高,常能用一两句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很多人都慕名前去求教。一天,有个武将前去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何为天堂、何为地狱,并希望南隐禅师能够带他去天堂和地狱看一看。  南隐禅师细细地打量了那人一阵后问:“你是何人?”那人说:“在下是一名武将,立过很多战功。”南隐禅师立刻哈哈大笑,用手指着他的脸说:“就你这副模樣,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武将,真是笑死人了!”武将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