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儿童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眼界开阔,对美术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在美术作品中,抽象是对一种事物本质的集中、概括,正如太阳的形状是具体看得见的,阳光的温暖是抽象的,但它们都是可以感知的。
关键词:抽象美术作品 欣赏 体验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欣赏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标中指出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进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其中抽象美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步走向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被广泛使用在城市建设、环境装饰中,而且在大街小巷的各类商品广告、宣传上也经常可见抽象美术作品的踪影。在美术教科书上亦时常出现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但是有不少老师一看到抽象美术作品,会感觉很深奥,往往被理解成简单的看画,教师习惯借助PPT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把收集的各种资料播放一遍,对抽象作品的欣赏一带而过,不留痕迹,学生仍旧是云里雾里。表面上看好像是给学生开拓了眼见,实际上却达不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更谈不上绘画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其实,在美术作品中,抽象是对一种事物本质的集中、概括,正如太阳的形状是具体看得见的,阳光的温暖是抽象的,但它们都是可以感知的。因而,抽象美术作品也是可以感知的,至少像浓浓的咖啡散发出来的香味可以闻到一样。
齐白石先生曾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理论指的就是抽象。但仔细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美术作品都是这么难以理解,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和具象美术作品欣赏有什么不同?对于抽象美术作品有什么有效的欣赏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在本文中,教师重点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
一、初看--解析抽象美术作品,形成第一感官印象
“厚积而薄发”,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也是如此。抽象美术作品欣赏带给孩子的應该是一个以情感卷入化驱动的知情意行合一的丰富多元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初,让孩子与作品产生一个基于“第一印象”的整体感受非常重要。
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会收集大量图片作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以扩大视野,丰富见识。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审美疲劳,一幅再好的美术作品,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幅画而已。其实一幅优秀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技巧,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往往包含了画家对所处时代特性的感受理解并通过绘画作品得以体现。因此当学生遇到这样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指导学生细看、精看必能获得感性认识。首先看内容--作品主要表现什么题材,有什么代表性;其次读技法--作品主要采用怎样的美术手段来完成的:构图特色,色彩、色调倾向,主体与背景的色彩关系,使用什么材质体现。当学生经常有意识地观赏抽象画,多多少少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意味。张大千、吴冠中、马蒂斯、夏加尔、康定斯基、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的作品都是小学美术课堂上很好的抽象画欣赏作品。
例如第五册出现的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红黄蓝》(图1):
系列作品之一,指导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熟悉蒙德里安和他的作品:(1)整体看,正确感受画家用纯粹点线面和色彩的关系表现手法。(2)分解看,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红黄蓝三原色的知识概念。(3)组合看,画面中巧妙的使用黑色横、竖直线相间隔,给人以明快、稳定、冷静之感。(4)对比看。横向对比,通过欣赏蒙德里安其它油画作品如《百老汇的爵士乐》、《格子画》(图2):
纵向对比,与我国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作品进行比较(图3):
蒙德里安的作品色块鲜明,而张大千的作品水墨表现独特,山水之间自然过渡,没有明确的块面,通过两者作品对比加深对蒙特里安的认识,对他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发展了学生审美能力。
二、细看--超越原有审美局限,深入探讨作品感觉
欣赏其实有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感性的层面就是一眼看上去这画能否吸引你,理性层面的是你要动用相关的知识去分析这画“好在哪儿”。人们通常把美术作品分为“看得顺眼的”和“看不顺眼”的。很多孩子知道一幅画有趣、好看,但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吸引你,我们又不可能像鉴赏家那样去把这些画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琢磨画家作画时的环境和心理,它要表达什么。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很难说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暗示最漂亮即为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一幅”的标准是相对的,是允许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判断。
如在第二册美术《神气的大公鸡》一课教学中,当课件出示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大公鸡》时(图4),起初许多小朋友觉得很漂亮,随之在细看时又产生了质疑:有的孩子很好奇大公鸡头部的样子;有的孩子说大公鸡很滑稽;也有的孩子认为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也会“乱”画。当孩子们有了质疑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分解放大图片,让学生对着分图进一步评析作品:公鸡的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这正是毕加索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块面的堆积、造型抽象,体现了作者粗犷刚劲的个性。然后通过小视频进一步了解毕加索,通过这些不断地欣赏与评析,孩子们对大师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对画面组织精巧的惊叹,更重要的是体验到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所引发的一种情感的上升,进而与抽象作品又走近一步。
教师对这堂课又加了延伸内容《我家的小狗》。有了对神气的大公鸡的欣赏和体会,课堂中也不乏构图大胆、形象稚拙、色彩明快的小狗作品。 学生作品《小狗》(图5):
三、再看--临摹精美抽象作品,体验崭新审美世界
抽象的东西,大多是为了表现一种瞬间或者一段时间的感情,你可能捉不到什么具体形状。但是可以通过色彩或者笔触等等画面上的一种趋势,去用心感应,这和欣赏优美的音乐相似,最后能共鸣的都不是耳朵或者眼睛,而是内心......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看,有的时候让学生动动手,临摹优秀作品。为了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抽象美术作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的方法:
1、在看的基础上想,在想的基础上临,让学生更能直接感受作品的内涵。
摒弃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的感觉,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画的距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绘画知识与表现技能的共同提高。如第九册《画音乐》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初看蒙德里安的代表型画作《格子画》,只是觉得漂亮,也并没有其他的感受。当随着老师的要求选取《百老汇的爵士乐》的一小部分进行临摹制作时,学生们再面对大师的作品时,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是通过红、黄、蓝绘画闻名于世,他的绘画作品被不同領域的艺术家沿用,形成了独特的“蒙德里安风格”。当学生们进行临摹再创造时,教师只提出了一个临摹要求:合理地使用红、黄、蓝。如下图学生的作品(图6):
把作品效果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们对蒙德里安抽象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愧为“格子画大师”。这样的体验,在提高审美认识、发展绘画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2、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想像,采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孩子们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就会像美术大师构思创作作品时一样,充满了自由的联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罗宾逊,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林黛玉,性格、爱好、思维方式不同,孩子们理解作品就有不同的感悟和表达。比如美术拓展课《彩纸撕贴人像》一课中,孩子们模范毕加索作品《哭泣的女人》进行创作,作品中也融入了孩子们自己特有的想法和见解,如下图(图7):
抽象美术作品表达艺术家丰富强烈的情感世界,里面蕴藏的是自由淳朴而又超现实的实质内涵。重视抽象美术作品欣赏,通过反复领会、欣赏、由浅入深的体会作品的厚实内涵,尝试摹画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这样不仅能提高对美术语言的认识,而且可以从内容上获得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加深了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唤起创造美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尹少淳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理论与美术欣赏教育》 边霞,《中国美术教育》 2000年第2期
(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衢州)
(龙游县上圩头小学 浙江衢州)
关键词:抽象美术作品 欣赏 体验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欣赏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标中指出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进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其中抽象美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步走向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被广泛使用在城市建设、环境装饰中,而且在大街小巷的各类商品广告、宣传上也经常可见抽象美术作品的踪影。在美术教科书上亦时常出现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但是有不少老师一看到抽象美术作品,会感觉很深奥,往往被理解成简单的看画,教师习惯借助PPT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把收集的各种资料播放一遍,对抽象作品的欣赏一带而过,不留痕迹,学生仍旧是云里雾里。表面上看好像是给学生开拓了眼见,实际上却达不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更谈不上绘画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其实,在美术作品中,抽象是对一种事物本质的集中、概括,正如太阳的形状是具体看得见的,阳光的温暖是抽象的,但它们都是可以感知的。因而,抽象美术作品也是可以感知的,至少像浓浓的咖啡散发出来的香味可以闻到一样。
齐白石先生曾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理论指的就是抽象。但仔细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美术作品都是这么难以理解,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和具象美术作品欣赏有什么不同?对于抽象美术作品有什么有效的欣赏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在本文中,教师重点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
一、初看--解析抽象美术作品,形成第一感官印象
“厚积而薄发”,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也是如此。抽象美术作品欣赏带给孩子的應该是一个以情感卷入化驱动的知情意行合一的丰富多元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初,让孩子与作品产生一个基于“第一印象”的整体感受非常重要。
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会收集大量图片作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以扩大视野,丰富见识。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审美疲劳,一幅再好的美术作品,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幅画而已。其实一幅优秀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技巧,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往往包含了画家对所处时代特性的感受理解并通过绘画作品得以体现。因此当学生遇到这样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指导学生细看、精看必能获得感性认识。首先看内容--作品主要表现什么题材,有什么代表性;其次读技法--作品主要采用怎样的美术手段来完成的:构图特色,色彩、色调倾向,主体与背景的色彩关系,使用什么材质体现。当学生经常有意识地观赏抽象画,多多少少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意味。张大千、吴冠中、马蒂斯、夏加尔、康定斯基、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的作品都是小学美术课堂上很好的抽象画欣赏作品。
例如第五册出现的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红黄蓝》(图1):
系列作品之一,指导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熟悉蒙德里安和他的作品:(1)整体看,正确感受画家用纯粹点线面和色彩的关系表现手法。(2)分解看,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红黄蓝三原色的知识概念。(3)组合看,画面中巧妙的使用黑色横、竖直线相间隔,给人以明快、稳定、冷静之感。(4)对比看。横向对比,通过欣赏蒙德里安其它油画作品如《百老汇的爵士乐》、《格子画》(图2):
纵向对比,与我国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作品进行比较(图3):
蒙德里安的作品色块鲜明,而张大千的作品水墨表现独特,山水之间自然过渡,没有明确的块面,通过两者作品对比加深对蒙特里安的认识,对他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发展了学生审美能力。
二、细看--超越原有审美局限,深入探讨作品感觉
欣赏其实有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感性的层面就是一眼看上去这画能否吸引你,理性层面的是你要动用相关的知识去分析这画“好在哪儿”。人们通常把美术作品分为“看得顺眼的”和“看不顺眼”的。很多孩子知道一幅画有趣、好看,但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吸引你,我们又不可能像鉴赏家那样去把这些画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琢磨画家作画时的环境和心理,它要表达什么。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很难说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暗示最漂亮即为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一幅”的标准是相对的,是允许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判断。
如在第二册美术《神气的大公鸡》一课教学中,当课件出示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大公鸡》时(图4),起初许多小朋友觉得很漂亮,随之在细看时又产生了质疑:有的孩子很好奇大公鸡头部的样子;有的孩子说大公鸡很滑稽;也有的孩子认为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也会“乱”画。当孩子们有了质疑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分解放大图片,让学生对着分图进一步评析作品:公鸡的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这正是毕加索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块面的堆积、造型抽象,体现了作者粗犷刚劲的个性。然后通过小视频进一步了解毕加索,通过这些不断地欣赏与评析,孩子们对大师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对画面组织精巧的惊叹,更重要的是体验到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所引发的一种情感的上升,进而与抽象作品又走近一步。
教师对这堂课又加了延伸内容《我家的小狗》。有了对神气的大公鸡的欣赏和体会,课堂中也不乏构图大胆、形象稚拙、色彩明快的小狗作品。 学生作品《小狗》(图5):
三、再看--临摹精美抽象作品,体验崭新审美世界
抽象的东西,大多是为了表现一种瞬间或者一段时间的感情,你可能捉不到什么具体形状。但是可以通过色彩或者笔触等等画面上的一种趋势,去用心感应,这和欣赏优美的音乐相似,最后能共鸣的都不是耳朵或者眼睛,而是内心......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看,有的时候让学生动动手,临摹优秀作品。为了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抽象美术作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的方法:
1、在看的基础上想,在想的基础上临,让学生更能直接感受作品的内涵。
摒弃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的感觉,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画的距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绘画知识与表现技能的共同提高。如第九册《画音乐》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初看蒙德里安的代表型画作《格子画》,只是觉得漂亮,也并没有其他的感受。当随着老师的要求选取《百老汇的爵士乐》的一小部分进行临摹制作时,学生们再面对大师的作品时,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是通过红、黄、蓝绘画闻名于世,他的绘画作品被不同領域的艺术家沿用,形成了独特的“蒙德里安风格”。当学生们进行临摹再创造时,教师只提出了一个临摹要求:合理地使用红、黄、蓝。如下图学生的作品(图6):
把作品效果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们对蒙德里安抽象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愧为“格子画大师”。这样的体验,在提高审美认识、发展绘画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2、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想像,采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获得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孩子们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就会像美术大师构思创作作品时一样,充满了自由的联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罗宾逊,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林黛玉,性格、爱好、思维方式不同,孩子们理解作品就有不同的感悟和表达。比如美术拓展课《彩纸撕贴人像》一课中,孩子们模范毕加索作品《哭泣的女人》进行创作,作品中也融入了孩子们自己特有的想法和见解,如下图(图7):
抽象美术作品表达艺术家丰富强烈的情感世界,里面蕴藏的是自由淳朴而又超现实的实质内涵。重视抽象美术作品欣赏,通过反复领会、欣赏、由浅入深的体会作品的厚实内涵,尝试摹画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这样不仅能提高对美术语言的认识,而且可以从内容上获得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加深了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唤起创造美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尹少淳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理论与美术欣赏教育》 边霞,《中国美术教育》 2000年第2期
(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衢州)
(龙游县上圩头小学 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