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是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摄制来自于当下社会的真实风貌与发展变化。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相比,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具有更多未知的挑战。本文以纪录片《脱枷》为例,分析了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难点
一、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本质为纪录片,而关于“纪录片”概念的问题,一直被许多学者拿来探讨,但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定义。“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是作为“纪录片之父”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但他自己也表示这一概念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出他想要表达出的内涵。然而,无论如何定义“纪录片”,都一定离不开纪录片最本质的特征即纪实性。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摄制来自于当下社会的真实风貌与发展变化。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属于纪录片,但与广义的纪录片相比,其内容更加贴近人们当下的生活即具有时效性,且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二、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
(一) 现实题材内容稍纵即逝和不可预见性,难以捕捉
因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大多为贴近当下生活的人和事,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我们第一次去城中村拍摄《脱枷》时,那里还处于一片热闹的景象,但过了一周再去的时候,商贩已被禁止营业,拆迁队也开始进行拆迁工作了。所以再想拍摄之前繁华的城中村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拍摄《脱枷》,我们还遇到过很多冲突事件,但是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很多时候我们刚想拿摄像机拍摄,冲突可能就结束了。加之很多冲突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是记录事件的最佳位置,而矛盾冲突的时长又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有内容如果不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拿起设备并在最合适的位置进行捕捉的话是很难记录下来的。
(二) 素材缺乏整体性,难以把握叙事结构
对比历史、人文等类纪录片,现实题材类纪录片讲好故事有着先天的难度。
因为现实题材类纪录片的事件往往是突发的、无预兆的,拍摄者往往会因为事件当下的发展情况来改变原定的拍摄计划,所以在素材的内容上很难具有整体性。以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脱枷》为例,在每一次拍摄之前,我们都会提前构思一下自己需要以怎样的镜头来丰富自己片子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而我们也会因此改变自己原定的拍摄计划。很多在我们计划里的镜头和场景,可能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之千差万别。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料之外但又十分值得记录下来的画面的镜头。所以每次整理素材的时候都会发现有意思的镜头是不少,但是很难以一条逻辑清晰的线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 对创作者在摄制策略中凸显真实性问题的考验
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是贯穿纪录片创作始终的重要问题,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摄制的过程中凸显真实的事件本身的必要便显而易见。而在真实的摄制过程中,创作者往往面临着很多“人性”与“真实性”的抉择问题。就像同样的题材被不同的人去拍,最终成片的效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创作者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认知,使得在纪录片摄制的过程中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这种个体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带来的影响。
三、 面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的出路
(一) 深入了解拍摄内容,准备充分一次拍好
面对现实题材的拍摄内容稍纵即逝和不可预见性,拍摄者应尽量提前在拍摄地点进行调研和考察,在熟悉了拍摄环境以后便更容易锁定自己的拍摄重点范围和拍摄重点,以此来提高捕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在纪录片《脱枷》的拍摄过程中,通过几次实地调研,我们对于所拍摄的城中村的周围环境及拆迁队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解决内容难以捕捉的问题,我们决定分组进行跟拍以便随时记录下突发事件及有冲击力的镜头。
(二) 筛选镜头,找出最优的排列组合
面对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拍摄中素材缺乏整体性,难以把握叙事结构的难点,拍摄者应在前期拍摄镜头的时候就有一个构思,即“带着剪辑的思路拍摄镜头”。在后期剪辑之前的筛选镜头工作中,制作者应该通过仔细的挑选和记录,将所有的素材融为一个整体去审视,并思考通过怎样的排列组合才能使这个个体更完整,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使看似杂乱的镜头统一起来,在剪辑的过程中使每一个被挑选出来的镜头都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三) 融入拍摄内容,客观陈述事实
为了将拍摄者的个体差异对纪录片真实性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拍摄者应该充分融入自己所拍摄的内容,尊重客观发生的事,尽量做到只是陈述事实。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中,不乏以事件的亲历者对于事件的诉说为内容的镜头,而为了能使纪录片呈现出最接近真实的状态,拍摄者更应该融入事件中的人的生活,以“交友式”的手法与其交谈。当被摄对象已经习惯了拍摄者在自己生活的角色以后,他的日常行为和交谈中的想法便更接近他内心的事实,这也使事件的亲历者与事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在拍摄《脱枷》的初期阶段,我们并没有融入一个生活在拆迁的城中村里的人,所以所拍摄的镜头大都是来自我们很主观的选取。在拍攝中期我们以一个曾经生活在城中村的男生为线索,通过走访和聊天的形式,通过他和家人的讲述以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整个事件的脉络。很多时候纪录片拍摄者的目的并不是电影式般的“讲故事”,而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客观陈述一个事件,使观众观看后能自然而然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创作者所传达出的一种固定观点。
参考文献:
[1]张同道,刘忠波.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J].当代电视,2018(7):4-6.
[2]尹力平.浅谈现实题材类纪录片叙事[J].记者摇篮,2018(10):75-76.
[3]刘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问题和出路[J].新闻世界,2013(4):87-89.
[4]杨剑.真实之辨纪录之美——对纪录片的美学问题思考[J].电视指南,2018(10):1-2.
作者简介:
刘传熙,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难点
一、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本质为纪录片,而关于“纪录片”概念的问题,一直被许多学者拿来探讨,但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定义。“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是作为“纪录片之父”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但他自己也表示这一概念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出他想要表达出的内涵。然而,无论如何定义“纪录片”,都一定离不开纪录片最本质的特征即纪实性。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摄制来自于当下社会的真实风貌与发展变化。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属于纪录片,但与广义的纪录片相比,其内容更加贴近人们当下的生活即具有时效性,且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二、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
(一) 现实题材内容稍纵即逝和不可预见性,难以捕捉
因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大多为贴近当下生活的人和事,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我们第一次去城中村拍摄《脱枷》时,那里还处于一片热闹的景象,但过了一周再去的时候,商贩已被禁止营业,拆迁队也开始进行拆迁工作了。所以再想拍摄之前繁华的城中村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拍摄《脱枷》,我们还遇到过很多冲突事件,但是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很多时候我们刚想拿摄像机拍摄,冲突可能就结束了。加之很多冲突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是记录事件的最佳位置,而矛盾冲突的时长又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有内容如果不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拿起设备并在最合适的位置进行捕捉的话是很难记录下来的。
(二) 素材缺乏整体性,难以把握叙事结构
对比历史、人文等类纪录片,现实题材类纪录片讲好故事有着先天的难度。
因为现实题材类纪录片的事件往往是突发的、无预兆的,拍摄者往往会因为事件当下的发展情况来改变原定的拍摄计划,所以在素材的内容上很难具有整体性。以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脱枷》为例,在每一次拍摄之前,我们都会提前构思一下自己需要以怎样的镜头来丰富自己片子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而我们也会因此改变自己原定的拍摄计划。很多在我们计划里的镜头和场景,可能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之千差万别。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料之外但又十分值得记录下来的画面的镜头。所以每次整理素材的时候都会发现有意思的镜头是不少,但是很难以一条逻辑清晰的线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 对创作者在摄制策略中凸显真实性问题的考验
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是贯穿纪录片创作始终的重要问题,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摄制的过程中凸显真实的事件本身的必要便显而易见。而在真实的摄制过程中,创作者往往面临着很多“人性”与“真实性”的抉择问题。就像同样的题材被不同的人去拍,最终成片的效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创作者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认知,使得在纪录片摄制的过程中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这种个体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带来的影响。
三、 面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的出路
(一) 深入了解拍摄内容,准备充分一次拍好
面对现实题材的拍摄内容稍纵即逝和不可预见性,拍摄者应尽量提前在拍摄地点进行调研和考察,在熟悉了拍摄环境以后便更容易锁定自己的拍摄重点范围和拍摄重点,以此来提高捕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在纪录片《脱枷》的拍摄过程中,通过几次实地调研,我们对于所拍摄的城中村的周围环境及拆迁队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解决内容难以捕捉的问题,我们决定分组进行跟拍以便随时记录下突发事件及有冲击力的镜头。
(二) 筛选镜头,找出最优的排列组合
面对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拍摄中素材缺乏整体性,难以把握叙事结构的难点,拍摄者应在前期拍摄镜头的时候就有一个构思,即“带着剪辑的思路拍摄镜头”。在后期剪辑之前的筛选镜头工作中,制作者应该通过仔细的挑选和记录,将所有的素材融为一个整体去审视,并思考通过怎样的排列组合才能使这个个体更完整,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使看似杂乱的镜头统一起来,在剪辑的过程中使每一个被挑选出来的镜头都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三) 融入拍摄内容,客观陈述事实
为了将拍摄者的个体差异对纪录片真实性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拍摄者应该充分融入自己所拍摄的内容,尊重客观发生的事,尽量做到只是陈述事实。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中,不乏以事件的亲历者对于事件的诉说为内容的镜头,而为了能使纪录片呈现出最接近真实的状态,拍摄者更应该融入事件中的人的生活,以“交友式”的手法与其交谈。当被摄对象已经习惯了拍摄者在自己生活的角色以后,他的日常行为和交谈中的想法便更接近他内心的事实,这也使事件的亲历者与事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在拍摄《脱枷》的初期阶段,我们并没有融入一个生活在拆迁的城中村里的人,所以所拍摄的镜头大都是来自我们很主观的选取。在拍攝中期我们以一个曾经生活在城中村的男生为线索,通过走访和聊天的形式,通过他和家人的讲述以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整个事件的脉络。很多时候纪录片拍摄者的目的并不是电影式般的“讲故事”,而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客观陈述一个事件,使观众观看后能自然而然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创作者所传达出的一种固定观点。
参考文献:
[1]张同道,刘忠波.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J].当代电视,2018(7):4-6.
[2]尹力平.浅谈现实题材类纪录片叙事[J].记者摇篮,2018(10):75-76.
[3]刘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问题和出路[J].新闻世界,2013(4):87-89.
[4]杨剑.真实之辨纪录之美——对纪录片的美学问题思考[J].电视指南,2018(10):1-2.
作者简介:
刘传熙,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