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思政教育视角,阐述了加强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分析了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现状,从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实效,完善教育机制等三方面探究了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问题。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叠加”,出现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失业风险增加、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新变化[1]。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更为突出。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固然因为其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问题存在,但更多的与其因经济贫困而形成的错误、消极、后进的思想以及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缺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积极的择业观、健康的就业心理品质以及职业道德品质有关[2]。可见,要较好地解决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题,就必须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借助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多途径对其进行职业理想、“三观”、创新创业及心理健康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从而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品性,科学确定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如何实现高职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一项紧迫且必需探索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高职贫困生主要是来自农村、远郊区县、城镇下岗职工、单亲和残疾人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稳定乃至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解决高职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迫切需求
根據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七所高职院校的贫困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有61.3%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想尽最大可能分担家庭经济压力,其中79.8%的学生对就业地点没有明确要求。从表面上看,贫困生的就业需求相当迫切,职业目标较为明确。但仔细分析本次调查的其他指标,就会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在就业心理、个人评价等方面认识模糊。一是就业心理方面表现为自卑焦虑、孤独无助、抑郁、责任感压力过重,缺乏自信,害怕挫折,不敢冒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失措,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没有明确目标。二是个人评价失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需求认识不清,一些表现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贫困生,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过于自信,将求职期望值设置得过高,丧失就业机会。而在校期间表现一般的贫困生,往往低估自身,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无所适从。三是贫困生对专业对口的高期待及对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的低期待,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实现“先就业,后择业”的目标,但也会让其错失一些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更好就业机会,就业质量难以提高[3]。四是有的贫困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求职过程中夸大或编造个人能力或经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视了对道德素质、诚信等原则的坚守。以上种种表现,无不表明贫困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迷茫、理想和诚信缺失。而心理迷茫、理想和诚信缺失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问题,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加以娇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在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有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2.提升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必然要求
思政工作和就业服务是高职院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思政工作和就业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过硬,职业素养高,必定会实现高质量就业;反过来,高质量的就业必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评价,提升高职贫困生的自我认可度,激励在校贫困生明确方向,把握目标,从而促进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职业指导。因此,在职业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必然要求。
3.提升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成效的现实需要
相比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情况更为特殊。一是高职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特别贫困的学生比例更高;二是学历层次较低,感觉低本科生一等,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使他们成为普通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弱势群体;三是生活贫困使他们成为普通大学生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四是高职贫困生要比本科贫困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使之成为贫困大学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面对这一群体,思政教育一定要避免方法单一、内容空洞、与贫困生所关心的问题联系不够紧密等弊端。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就业问题就是高职贫困生最大的实际问题,职业指导所涉及的内容,都事关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很自然就能成为其所关注的焦点。可见,“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始终”,是将思政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能大大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二、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1.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实施部门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合力
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分散在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团课、党课等课程之中,由不同的分管部门执行,相互间沟通不足,很少开展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而贫困生资助部门以经济帮扶为主,缺乏对贫困生必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资助,偶尔开展的诚信教育,其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避免虚报贫困材料及防止助学贷款过期不还,很少涉及就业过程的诚信问题。而且现行的“阳光资助”范式,虽然能凸显“公平、公正”原则,但学生也因此而背上贫困生标签,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2.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脱节,缺乏就业心理辅导
多年来,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教师匮乏,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之中,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大多数心理教师自身也缺少就业指导经验,不能有效协助贫困生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而就业指导部门注重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巧讲授、就业信息发布,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急需的就业心理辅导、抗挫折教育、就业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却很少提及。尤其是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研究不够深入,不能科学把握贫困生就业心理,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3.思政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流于形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侧重就业安置,提高就业率。而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往往重视不够,教学内容零碎,泛泛而谈共性问题,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由于缺乏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了解、研究及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不能有效培养贫困生的职业素质、开发贫困生的职业潜力、转化贫困生的就业劣势,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增强贫困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部分研究者从理论到实践所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帮助[4-5]。笔者针对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粗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1.明确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目标
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目标是思政教育活动的旗帜和方向,设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是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并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客观分析当前贫困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发展和人生追求错位?还是个性特征不能胜任职业需要?或是职业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只有立足于贫困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阶段思想理念和就业情感需求,确定不同时期的就业思想教学目标。其次,要统筹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所应承担的思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生树立与本专业发展、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科学职业发展观和就业理念。再次,现阶段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现行思政教育框架之外,因此要认真分析现行思政教育框架对于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才能让贫困生更好地了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就业心态与期望,客观自我,寻求自身理想需求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切合度。
2.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想教育实效
就业思政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人生观教育、诚信观教育、就业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等很多方面[6]。对于高职贫困生来说,就业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情况更为复杂,需要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1)在物质资助中实施思政教育
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的多元救助体系[7],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高职贫困生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然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集中于马斯洛价值观金字塔的中下层”[8],自卑、焦虑、孤独无助、抑郁、责任感压力过重等负面情感时常困扰着其学习、生活与工作。因此,必须把经济上助困与心理上解困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效果,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一方面要帮助树立贫困生的精神支柱,如克服心理困境、道德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學业困境,要尊重其人格,关注其情感,关照其生活,激发其斗志,要顾及人的情感、人的需要、人的尊严及人的价值,引导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贫困生深深感悟并体验到资助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从而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促进贫困生的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9]。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贫困生就业过程的资助,如资助贫困学生参加就业招聘活动费用补贴,联系社会用人单位与贫困生本人签订资助协议,制定贫困生就业优惠奖励政策等,既能减轻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又能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此时,适时地对贫困生进行诚信和理想教育、奉献教育、信念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职业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思政教育
不得不承认,目前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各类课程,大多以课堂讲授及讲座灌输为主,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听课热情不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应及时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广受贫困生所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应努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贫困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专业调查、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等活动进行职业探索,让贫困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受教育、长才干,培养职业道德,增进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促进其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在就业指导中实施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特点适时地开展就业指导,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必经之路。高职院校除通过多种方法指导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设定目标、制定策略;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培养求职能力和就业意识;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传递就业信息,满足贫困生求职需求外,还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一是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援助服务队伍。除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外,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教师的就业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帮助贫困生分析眼前的困难,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贫困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二是要加强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共性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通过开设课程和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三是要开展心理调适与自助教育,让贫困生掌握常见的心理调适与自助方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化解心中不快,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4)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实施思政教育
“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是当今时代主题,作为贫困生也应积极投入其中,不应缺席。创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克服其思想和精神上的依赖性。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辛与挫折可以让贫困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保持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创业实践中时时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业成果的社会性,可以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可见,创业教育与实践,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生的发展与就业难题,而且也是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的良好平台。 3.完善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机制
(1)创造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
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合力最大化。家庭是贫困生的精神港湾,对其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家长有必要帮助子女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要尽力帮助其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社会要为贫困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实习、就业环境,宽容贫困生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培育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学校一方面要主动扮演好家长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要确立由贫困生资助部门为主导,就业与心理健康部门相配合的工作架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与需求,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应的素质优势,促进职业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做好踏入社会前的各种就业准备,以弥补目前对贫困生就业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不足。当然,家庭、社会、学校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贫困生自身要提高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抵触,不放弃,彻底摆脱经济贫困的枷锁,不亢不卑,不骄不诌,自觉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贫困生的就业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指就业前的思政教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努力打造全程化的就业思政教育体系。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甚至毕业后一段时间,都需要对贫困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分年级分阶段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就业思政队伍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自身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贫困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物质资助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要通力合作,转变工作职能,将贫困生的思政教育作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并且要会同教务处、马列理论教研室、各教学院系加强就业思想教育特色研究,共同研发构建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形式,突出实际和实效。
(3)创新就业思政教育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贫困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在开展就业思政教育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在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思政教育方向,又要从贫困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创设情境,采用生动形象的真实事例对贫困生进行感化、教育,才能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落后、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
[J].中州学刊,2015,(2):82-85.
[2]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12.
[3] 刘文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64-66.
[4]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
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90-91.
[5] 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
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65-66.
[6] 史晓溪,王淑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研
究[J].就业指导,2013,(6):26-29.
[7] 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
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83-85.
[8] 张伟慷,徐磊.浙江高校贫困学生的生存状态调研[J].
教育评论,2011,(3):96-98.
[9] 张颖.对高校贫困生实施精神资助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14,(6):73-75.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叠加”,出现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失业风险增加、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新变化[1]。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将更为突出。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固然因为其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问题存在,但更多的与其因经济贫困而形成的错误、消极、后进的思想以及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缺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积极的择业观、健康的就业心理品质以及职业道德品质有关[2]。可见,要较好地解决高职贫困生的就业难题,就必须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借助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多途径对其进行职业理想、“三观”、创新创业及心理健康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从而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品性,科学确定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如何实现高职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一项紧迫且必需探索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高职贫困生主要是来自农村、远郊区县、城镇下岗职工、单亲和残疾人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稳定乃至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解决高职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迫切需求
根據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七所高职院校的贫困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有61.3%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想尽最大可能分担家庭经济压力,其中79.8%的学生对就业地点没有明确要求。从表面上看,贫困生的就业需求相当迫切,职业目标较为明确。但仔细分析本次调查的其他指标,就会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在就业心理、个人评价等方面认识模糊。一是就业心理方面表现为自卑焦虑、孤独无助、抑郁、责任感压力过重,缺乏自信,害怕挫折,不敢冒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失措,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没有明确目标。二是个人评价失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需求认识不清,一些表现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贫困生,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过于自信,将求职期望值设置得过高,丧失就业机会。而在校期间表现一般的贫困生,往往低估自身,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无所适从。三是贫困生对专业对口的高期待及对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的低期待,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实现“先就业,后择业”的目标,但也会让其错失一些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更好就业机会,就业质量难以提高[3]。四是有的贫困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求职过程中夸大或编造个人能力或经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视了对道德素质、诚信等原则的坚守。以上种种表现,无不表明贫困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迷茫、理想和诚信缺失。而心理迷茫、理想和诚信缺失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问题,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加以娇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在贫困生职业指导中有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2.提升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必然要求
思政工作和就业服务是高职院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思政工作和就业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过硬,职业素养高,必定会实现高质量就业;反过来,高质量的就业必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评价,提升高职贫困生的自我认可度,激励在校贫困生明确方向,把握目标,从而促进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职业指导。因此,在职业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高职贫困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必然要求。
3.提升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成效的现实需要
相比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情况更为特殊。一是高职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特别贫困的学生比例更高;二是学历层次较低,感觉低本科生一等,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使他们成为普通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弱势群体;三是生活贫困使他们成为普通大学生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四是高职贫困生要比本科贫困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使之成为贫困大学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面对这一群体,思政教育一定要避免方法单一、内容空洞、与贫困生所关心的问题联系不够紧密等弊端。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就业问题就是高职贫困生最大的实际问题,职业指导所涉及的内容,都事关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很自然就能成为其所关注的焦点。可见,“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始终”,是将思政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能大大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二、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1.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实施部门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合力
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分散在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团课、党课等课程之中,由不同的分管部门执行,相互间沟通不足,很少开展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而贫困生资助部门以经济帮扶为主,缺乏对贫困生必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资助,偶尔开展的诚信教育,其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避免虚报贫困材料及防止助学贷款过期不还,很少涉及就业过程的诚信问题。而且现行的“阳光资助”范式,虽然能凸显“公平、公正”原则,但学生也因此而背上贫困生标签,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2.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脱节,缺乏就业心理辅导
多年来,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教师匮乏,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之中,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大多数心理教师自身也缺少就业指导经验,不能有效协助贫困生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而就业指导部门注重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巧讲授、就业信息发布,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急需的就业心理辅导、抗挫折教育、就业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却很少提及。尤其是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研究不够深入,不能科学把握贫困生就业心理,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3.思政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流于形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侧重就业安置,提高就业率。而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往往重视不够,教学内容零碎,泛泛而谈共性问题,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由于缺乏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了解、研究及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不能有效培养贫困生的职业素质、开发贫困生的职业潜力、转化贫困生的就业劣势,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增强贫困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部分研究者从理论到实践所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帮助[4-5]。笔者针对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粗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1.明确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目标
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目标是思政教育活动的旗帜和方向,设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是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并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客观分析当前贫困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发展和人生追求错位?还是个性特征不能胜任职业需要?或是职业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只有立足于贫困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阶段思想理念和就业情感需求,确定不同时期的就业思想教学目标。其次,要统筹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所应承担的思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生树立与本专业发展、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科学职业发展观和就业理念。再次,现阶段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现行思政教育框架之外,因此要认真分析现行思政教育框架对于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才能让贫困生更好地了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就业心态与期望,客观自我,寻求自身理想需求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切合度。
2.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想教育实效
就业思政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人生观教育、诚信观教育、就业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等很多方面[6]。对于高职贫困生来说,就业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情况更为复杂,需要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1)在物质资助中实施思政教育
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的多元救助体系[7],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高职贫困生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然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集中于马斯洛价值观金字塔的中下层”[8],自卑、焦虑、孤独无助、抑郁、责任感压力过重等负面情感时常困扰着其学习、生活与工作。因此,必须把经济上助困与心理上解困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效果,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一方面要帮助树立贫困生的精神支柱,如克服心理困境、道德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學业困境,要尊重其人格,关注其情感,关照其生活,激发其斗志,要顾及人的情感、人的需要、人的尊严及人的价值,引导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贫困生深深感悟并体验到资助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从而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促进贫困生的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9]。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贫困生就业过程的资助,如资助贫困学生参加就业招聘活动费用补贴,联系社会用人单位与贫困生本人签订资助协议,制定贫困生就业优惠奖励政策等,既能减轻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又能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此时,适时地对贫困生进行诚信和理想教育、奉献教育、信念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职业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思政教育
不得不承认,目前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各类课程,大多以课堂讲授及讲座灌输为主,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听课热情不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应及时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广受贫困生所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应努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贫困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专业调查、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等活动进行职业探索,让贫困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受教育、长才干,培养职业道德,增进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促进其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在就业指导中实施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特点适时地开展就业指导,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必经之路。高职院校除通过多种方法指导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设定目标、制定策略;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培养求职能力和就业意识;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传递就业信息,满足贫困生求职需求外,还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一是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援助服务队伍。除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外,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教师的就业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帮助贫困生分析眼前的困难,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贫困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二是要加强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共性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通过开设课程和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三是要开展心理调适与自助教育,让贫困生掌握常见的心理调适与自助方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化解心中不快,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4)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实施思政教育
“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是当今时代主题,作为贫困生也应积极投入其中,不应缺席。创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克服其思想和精神上的依赖性。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辛与挫折可以让贫困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保持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创业实践中时时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业成果的社会性,可以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可见,创业教育与实践,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生的发展与就业难题,而且也是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的良好平台。 3.完善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机制
(1)创造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
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合力最大化。家庭是贫困生的精神港湾,对其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家长有必要帮助子女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要尽力帮助其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社会要为贫困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实习、就业环境,宽容贫困生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培育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学校一方面要主动扮演好家长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要确立由贫困生资助部门为主导,就业与心理健康部门相配合的工作架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与需求,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应的素质优势,促进职业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做好踏入社会前的各种就业准备,以弥补目前对贫困生就业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不足。当然,家庭、社会、学校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贫困生自身要提高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抵触,不放弃,彻底摆脱经济贫困的枷锁,不亢不卑,不骄不诌,自觉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贫困生的就业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指就业前的思政教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努力打造全程化的就业思政教育体系。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甚至毕业后一段时间,都需要对贫困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分年级分阶段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就业思政队伍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自身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贫困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物质资助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要通力合作,转变工作职能,将贫困生的思政教育作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并且要会同教务处、马列理论教研室、各教学院系加强就业思想教育特色研究,共同研发构建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形式,突出实际和实效。
(3)创新就业思政教育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贫困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在开展就业思政教育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在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思政教育方向,又要从贫困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创设情境,采用生动形象的真实事例对贫困生进行感化、教育,才能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落后、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
[J].中州学刊,2015,(2):82-85.
[2]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12.
[3] 刘文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64-66.
[4]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
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90-91.
[5] 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
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65-66.
[6] 史晓溪,王淑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研
究[J].就业指导,2013,(6):26-29.
[7] 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
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83-85.
[8] 张伟慷,徐磊.浙江高校贫困学生的生存状态调研[J].
教育评论,2011,(3):96-98.
[9] 张颖.对高校贫困生实施精神资助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14,(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