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语文不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可以通过记住公式定理来寻找解题思路,尤其是语文阅读题,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那语文是不是真的无章可循呢?其实不然。只要认真去归纳总结,就会发现,语文也有规律。
例如,在古诗阅读或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说说某句话好在哪里,或试对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该如何来做呢?我们一般分三步走。首先点出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再对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即本句话写了什么或表现了某意象的什么特点,最后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如,要分析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中“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就可以按这三步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要分析的话中并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找找句中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词语,同樣以三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答题。
例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动词“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又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题第7小题,简析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无眠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现了离人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忧伤,写出了作者怀念弟弟的深情。
如果上面的情况都没有出现,我们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进行思考,这句话是不是有两层含义?这种情况则要先对句子的本义进行阐述,再对它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
例如,在古诗阅读或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说说某句话好在哪里,或试对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该如何来做呢?我们一般分三步走。首先点出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再对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即本句话写了什么或表现了某意象的什么特点,最后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如,要分析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中“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就可以按这三步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要分析的话中并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找找句中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词语,同樣以三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答题。
例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动词“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又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题第7小题,简析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无眠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现了离人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忧伤,写出了作者怀念弟弟的深情。
如果上面的情况都没有出现,我们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进行思考,这句话是不是有两层含义?这种情况则要先对句子的本义进行阐述,再对它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