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群众的工作”不等于“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旨归,这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群众的现实利益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群众工作就是要对此做出正确判断,确保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做群众的工作”则是一种“任务导向”行为,服从于个别部门、组织或领导干部一时一地的“任务”,致力于完成一些或软或硬的“指标”,其背后是政绩观在作祟。说到底,这是在“应付上级”的同时“敷衍群众”,属于典型的“短视症”。因此,“做群众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工作”。
(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有些事非“亲自”不可
调查研究是一门基本功,领导干部不仅要“亲自”做,还必须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下功夫做好。领导干部无论经验多么丰富、信息手段多么先进,但感受实践、联系群众是经验和信息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只有深入扎实调查研究,才能听到“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被过滤的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才能“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发”;才能真切体察群众的情绪,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在改进作风上做好表率。 (摘自《人民论坛》)
干部声名在民间
干部就在群众中。作为干部选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深入基层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品格;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干部声名就在民间,把评价干部的标准和尺子交给群众,让群众给干部“画像”“打分”。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凭印象做决断的弊端。 (摘自《求是》)
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做实”
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就要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在实处、落实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制度完善的方式对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明确权力的来源、授受关系及权力使用边界。另一方面,完善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还要建立起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让“为民务实清廉”在制度的保障下得到真正的落实。
(摘自《学习时报》)
让“问题意识”萦绕心间
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领导者,绝不会回避和掩饰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让“问题意识”萦绕心间,围绕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搞谋划。特别是一些棘手问题,更需要领导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既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又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儿攻坚克难,以难点问题的突破打开工作新局面。
(摘自《人民论坛》)
理“旧账”也是政绩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会随着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前任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那么“萧规曹随”也是一种政绩;如果前任遗留了矛盾问题,就应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严肃追责、及时清理。否则,不能除“旧”,何以布“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敢理、会理、善理旧账,既是能力问题,更是作风问题。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自问:是否继承好了前任,发展好了当任,考虑到了后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得如何,也不妨用“理旧账”这把尺子测一测、量一量。
(摘自《重庆日报》)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领导干部的是非观,取决于他的政治取向。实践证明,能做到是非分明的领导干部原则性强、办事公道、威信高,因此,由其主持工作的单位凝聚力强、风气正、事业兴旺。而缺乏正确是非观的领导干部往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务实、廉洁的作风,甚至会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党的干部,在是非面前要有底线。因此,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是非观,严肃查处消极腐败行为,进一步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
(摘自《红旗文稿》)
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公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实效。二是要尽快确立政务公开的界限,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公开政务;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检查、考核制度,用制度监督政府部门贯彻落实政务公开的实际行动。三是要建立和实行公民申请公开信息制度,满足公民依法获得相关信息的需要。四是要建立政务公开后的信息反馈制度。 (摘自《甘肃日报》)
养成讲群众语言的好作风
群众语言的特点是大众化、口语化,通俗易懂,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何养成讲群众语言的好作风呢?首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话不投机半句多”,和沟通的对象没有共同语言,说起话来让人家反感,那你就达不到协商说服的目的。其次,要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植根在基层和实践中,只有深入群众,在体察群众所思所虑所求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学会和掌握群众语言。最后,要持之以恒。每一个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都要立足现实,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群众语言表达能力。 (摘自《组织人事报》)
增强干部日常考核的操作性
与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不同的是,日常考核重点在平时,因此,考核方法必须务实管用。要突出“广”,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重大任务、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多方面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多渠道多角度考核了解干部。要突出“实”,把评判权交给最知情的人,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及各类领导干部打交道、谈心沟通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要突出“准”,注意厘清领导集体和干部个人的工作业绩,看领导干部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主观努力、发挥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切实解决集体成绩个人化、一项成绩多人用的问题。 (摘自《组织人事报》)
查摆问题要“虚心接受、勇敢面对”
查摆问题固然是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党员干部要具备知错能改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雅量。否则,面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胆战心惊”不敢面对,一味想着撇清关系、解释敷衍,讳疾忌医,搞“鸵鸟政策”,结果一定是“咸了群众的泪,凉了群众的心”。这样一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失去意义,并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突出抓好“一把手”整改,让群众满意
群众对党风政风和工作成效不满意,归根结底是对“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改作风、惠民生工作不力的不满意。因此,“一把手”要针对群众意见最大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带头从端正执政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矫正政绩观、改进领导方式、强化廉洁自律等方面加强整改,以雷厉风行的整改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为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作出榜样,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责在于服务群众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部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是根本责任所在。服务群众,就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动力和活力;就要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构建一张功能强大、全社会覆盖的服务网络;就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牢牢抓住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工作;就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创新经验,科学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就要全面深化以便民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村级阵地建设,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 (摘自《海南日报》)
以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要深入实地掌握培训需求,摸清不同层次、行业、类型的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的具体需求。要把握实际安排培训内容,针对少数党员理想信念滑坡的问题,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必学内容;针对党员自身发展需要,将提高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作为重要内容。要追求实效打造培训品牌,开展党员教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面向专家学者和乡土人才征集开发精品课程,选聘培养一批专家团队,促进师资专业化,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
(摘自《同舟共进》)
整改要力戒“整而不改”
走出“整而不改”的怪圈,就好比“刮骨疗伤”,要有巨大的勇气,更要下狠茬子,制定硬措施。要对照查找出来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征求群众、同事或上级的意见建议,找准病灶的根源,看究竟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客观方面的原因;看是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是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要一个一个问题地“解方程”,制定整改“硬措施”,真正做到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便于考核评价和群众监督。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走好群众路线要打破“内循环”
打破“内循环”,突出群众参与。坚持“开门搞活动”,深入基层接地气,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坚持“问题导向”,“问症”于民。认真查找在干部管理、工作作风、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门纳谏。根据群众需求,问需于民。全面准确把握群众诉求,对症下药。按照科学发展,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员、评判员、监督员。 (摘自《党建》)
群众工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旨归,这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群众的现实利益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群众工作就是要对此做出正确判断,确保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做群众的工作”则是一种“任务导向”行为,服从于个别部门、组织或领导干部一时一地的“任务”,致力于完成一些或软或硬的“指标”,其背后是政绩观在作祟。说到底,这是在“应付上级”的同时“敷衍群众”,属于典型的“短视症”。因此,“做群众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工作”。
(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有些事非“亲自”不可
调查研究是一门基本功,领导干部不仅要“亲自”做,还必须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下功夫做好。领导干部无论经验多么丰富、信息手段多么先进,但感受实践、联系群众是经验和信息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只有深入扎实调查研究,才能听到“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被过滤的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才能“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发”;才能真切体察群众的情绪,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在改进作风上做好表率。 (摘自《人民论坛》)
干部声名在民间
干部就在群众中。作为干部选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深入基层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品格;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干部声名就在民间,把评价干部的标准和尺子交给群众,让群众给干部“画像”“打分”。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凭印象做决断的弊端。 (摘自《求是》)
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做实”
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就要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在实处、落实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制度完善的方式对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明确权力的来源、授受关系及权力使用边界。另一方面,完善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还要建立起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让“为民务实清廉”在制度的保障下得到真正的落实。
(摘自《学习时报》)
让“问题意识”萦绕心间
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领导者,绝不会回避和掩饰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让“问题意识”萦绕心间,围绕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搞谋划。特别是一些棘手问题,更需要领导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既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又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儿攻坚克难,以难点问题的突破打开工作新局面。
(摘自《人民论坛》)
理“旧账”也是政绩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会随着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前任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那么“萧规曹随”也是一种政绩;如果前任遗留了矛盾问题,就应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严肃追责、及时清理。否则,不能除“旧”,何以布“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敢理、会理、善理旧账,既是能力问题,更是作风问题。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自问:是否继承好了前任,发展好了当任,考虑到了后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得如何,也不妨用“理旧账”这把尺子测一测、量一量。
(摘自《重庆日报》)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领导干部的是非观,取决于他的政治取向。实践证明,能做到是非分明的领导干部原则性强、办事公道、威信高,因此,由其主持工作的单位凝聚力强、风气正、事业兴旺。而缺乏正确是非观的领导干部往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务实、廉洁的作风,甚至会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党的干部,在是非面前要有底线。因此,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是非观,严肃查处消极腐败行为,进一步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
(摘自《红旗文稿》)
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公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实效。二是要尽快确立政务公开的界限,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公开政务;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检查、考核制度,用制度监督政府部门贯彻落实政务公开的实际行动。三是要建立和实行公民申请公开信息制度,满足公民依法获得相关信息的需要。四是要建立政务公开后的信息反馈制度。 (摘自《甘肃日报》)
养成讲群众语言的好作风
群众语言的特点是大众化、口语化,通俗易懂,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何养成讲群众语言的好作风呢?首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话不投机半句多”,和沟通的对象没有共同语言,说起话来让人家反感,那你就达不到协商说服的目的。其次,要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植根在基层和实践中,只有深入群众,在体察群众所思所虑所求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学会和掌握群众语言。最后,要持之以恒。每一个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都要立足现实,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群众语言表达能力。 (摘自《组织人事报》)
增强干部日常考核的操作性
与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不同的是,日常考核重点在平时,因此,考核方法必须务实管用。要突出“广”,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重大任务、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多方面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多渠道多角度考核了解干部。要突出“实”,把评判权交给最知情的人,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及各类领导干部打交道、谈心沟通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要突出“准”,注意厘清领导集体和干部个人的工作业绩,看领导干部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主观努力、发挥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切实解决集体成绩个人化、一项成绩多人用的问题。 (摘自《组织人事报》)
查摆问题要“虚心接受、勇敢面对”
查摆问题固然是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党员干部要具备知错能改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雅量。否则,面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胆战心惊”不敢面对,一味想着撇清关系、解释敷衍,讳疾忌医,搞“鸵鸟政策”,结果一定是“咸了群众的泪,凉了群众的心”。这样一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失去意义,并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突出抓好“一把手”整改,让群众满意
群众对党风政风和工作成效不满意,归根结底是对“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改作风、惠民生工作不力的不满意。因此,“一把手”要针对群众意见最大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带头从端正执政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矫正政绩观、改进领导方式、强化廉洁自律等方面加强整改,以雷厉风行的整改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为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作出榜样,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责在于服务群众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部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是根本责任所在。服务群众,就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动力和活力;就要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构建一张功能强大、全社会覆盖的服务网络;就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牢牢抓住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工作;就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创新经验,科学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就要全面深化以便民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村级阵地建设,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 (摘自《海南日报》)
以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要深入实地掌握培训需求,摸清不同层次、行业、类型的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的具体需求。要把握实际安排培训内容,针对少数党员理想信念滑坡的问题,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必学内容;针对党员自身发展需要,将提高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作为重要内容。要追求实效打造培训品牌,开展党员教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面向专家学者和乡土人才征集开发精品课程,选聘培养一批专家团队,促进师资专业化,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
(摘自《同舟共进》)
整改要力戒“整而不改”
走出“整而不改”的怪圈,就好比“刮骨疗伤”,要有巨大的勇气,更要下狠茬子,制定硬措施。要对照查找出来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征求群众、同事或上级的意见建议,找准病灶的根源,看究竟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客观方面的原因;看是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是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要一个一个问题地“解方程”,制定整改“硬措施”,真正做到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便于考核评价和群众监督。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走好群众路线要打破“内循环”
打破“内循环”,突出群众参与。坚持“开门搞活动”,深入基层接地气,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坚持“问题导向”,“问症”于民。认真查找在干部管理、工作作风、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门纳谏。根据群众需求,问需于民。全面准确把握群众诉求,对症下药。按照科学发展,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员、评判员、监督员。 (摘自《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