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增长必定带来社会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公共文化需求的高速增长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深化,经济发展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来的东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群体之间贫富发展不平衡等特征也就自然折射到了公共文化领域。大部分社会成员处在“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尴尬状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使社会成员公平共享改革成果,让社会成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是深化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状况,笔者结合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并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公平正义和公共富裕的政府再分配责任研究”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行动逻辑”课题组所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基础,着重分析人民群众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完成1606份有效问卷。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856份,实际收回问卷1813份,回收率达97.7%,其中有效问卷1606份。调查问卷涉及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份。此次调查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等多个方面,数据带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调查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人民区中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现状和习惯,旨在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状况、特点;第二部分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期望,旨在了解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公共设施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改进的空间。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一)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光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3次的人中,光顾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占45%;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占39.5%;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39.2%;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占38%;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占23.4%;从公共文化场所来看,45%的被调查者去过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展示类公共文化场所,39.2%的被调查者去过文化馆、文化广场等群众文艺类公共文化场所,38%的被调查者去过图书馆,从这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来看,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了人们实现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有39.5%的被调查者选择去电影院、音乐厅和剧院等影视演出类公共文化场所,这说明文化市场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然也有23.4%的被调查者选择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站,说明基层文化中心也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有力补充。
(二)新媒体的崛起丰富了文化参与方式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数字阅读、移动媒体等以互联网和数字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丰富了群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平时的文化娱乐中“上网娱乐”占比重为53.8%,是除了看电视(68.3%)以外,位列第二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从群众文化参与方式来看,网络的普遍使用,丰富了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其中,即时通信工具、新闻门口网站和网络点播媒体是人们选择较为集中的娱乐方式。从群众阅读方式上来看,信息网络对传统纸媒体的强烈冲击,致使群众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相比于传统的纸媒体,电子阅读成为群众更为青睐的新兴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观影方式上来看,相比于电影院,群众更愿意选择获取更方便、价格更便宜、检索更便捷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崛起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实惠的文化参与方式。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活动不具吸引力
调查结果显示,群众主要参与的文化活动有:看电视、上网娱乐、看书读报、运动健身、看电影、逛公园、唱歌跳舞、听广播、看展览等。从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居民的日常公共文化娱乐生活还是比较多样化的,但存在某些活动比重较高的现象,如以在家看电视为主要文娱活动的占到被调查者的68.3%,另外上网娱乐、看书读报的人员也分别达到了53.8%和40.1%;只有8.7%的被调查者观看展览,还有1.7%的被调查者有其他的娱乐方式,甚至可能没有任何文娱活动。这说明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
对于“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被调查者也给出了反馈。认为“没时间”的人有55.7%,认为“没兴趣”的人有17.7%,认为“不了解”、去了也是白去的人有14.2%,认为“收费高”的人有40.7%,认为“交通不便”的人有26.0%,认为“设施不完善”的人有34.4%,认为是“其他”原因的还有1.6%。
从这些原因及其所占的比例不难看出,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严重脱节,文化消费价格水平与居民收不不匹配,政府举办的活动对群众不具有吸引力,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时间”成为公共文化参与少的无奈理由。这些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并且,对于“您表达自己权利诉求的渠道主要是什么”这个问题,被调查者选择“党委、政府”的人占25.3%,选择“人大、政协”的人占13.1%,选择“行政复议”的人占9.3%,选择“司法诉讼”的人占33.4%,选择“信访”的人占30.1%,选择“听证会”的人占6.5%,选择“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人占13.6%,选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人占30.3%,选择“网络等新媒体”的人占43.3%,选择“其他”的人占2.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等新媒体”成为了现代群众表达自身权利诉求的主要渠道,与政府的沟通不足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问到“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选择“设施不完善”的人占34.4%,成为影响人们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三大因素之一,另外还有“没时间”和“收费高”。由此可见,人们主观上认为公共文化设施是不完善的。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我国主要文化机构的情况如下。到2013年末,公共图书馆有3112个,文化馆共有44260个,博物馆共有3473个,艺术表演团体从2006年的2866个增加到2013年的8180个,艺术表演场馆也从2006年的1839个减少到2013年的1344个,整体来看,“十一五”以来,我国的艺术表演场馆在逐年减少。因此,国家主要文化机构的数量逐年在增加,但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真正投入使用的,发挥其根本功能的,最终造福于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却不多。
(三)公共文化人均资源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平时主要的文化体育活动里“看书读报”的人有644人,占40.1%,比例还是很高的,这说明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很高的。但问到“您比较满意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中,只有21.7%的人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感到满意。2013年年末,全国人均图书馆藏量为0.55册,比2012年增加了0.04册;全国人均购书费为1.22 元,比2012年增加了0.13 元。由此我们看出,虽然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每年都有增加,但人均资源增长缓慢。公共图书馆的总量有3112个,总藏书量有74896万册,但人均图书馆藏量仅为0.55册,甚至连“人均一本”的标准都达不到;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为1158.45万平方米,但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仅有85.1平方米,也就是说人均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0.00851平方米,甚至连“人均一足”的标准都达不到。这种现象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均等。
(四)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
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数量、规模及网点分布上,相比公众的文化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要合理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网点化,将流动服务、阵地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三者相结合,确保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人们可以就近选择参与。据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时,26%的人认为是交通不便。调查中也发现,公共基础设施中50%的民众对公共交通设施是比较满意的。所以,人们在有限的可支配时间里,由于交通不便而放弃选择去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说明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均衡。这也是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五)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根据调查成果,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利用率并不高,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42.9%;每年光顾1-3次的占38%;每年光顾4-6次的占8.9%;7次以上的占10.1%。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45.8%;每年光顾1-3次的占45%;每年光顾4-6次的占6.7%;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2.5%。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32%;每年光顾1-3次的占39.5%;每年光顾4-6次的占15.8%;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12.8%。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36.7%;每年光顾1-3次的占39.2%;每年光顾4-6次的占14.5%;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9.6%。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的占68.4%;每年光顾1-3次的占23.4%;每年光顾4-6次的占5.4%;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2.8%。
综合两个数据来看,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的供给量是比较多的,分别有44260个和40945个,但每年平均光顾的次数却是最少的,一次都没光顾过的人就分别占了36.7%和68.4%,这说明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率极低,并且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我们横向来看,每年光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3次的人中,光顾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723人,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634人,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629人,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611人,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376人。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是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投入了很多的资源,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然而民众好似并不买账,利用率较低。(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状况,笔者结合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并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公平正义和公共富裕的政府再分配责任研究”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行动逻辑”课题组所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基础,着重分析人民群众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完成1606份有效问卷。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856份,实际收回问卷1813份,回收率达97.7%,其中有效问卷1606份。调查问卷涉及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份。此次调查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等多个方面,数据带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调查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人民区中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现状和习惯,旨在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状况、特点;第二部分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期望,旨在了解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公共设施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改进的空间。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一)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光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3次的人中,光顾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占45%;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占39.5%;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39.2%;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占38%;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占23.4%;从公共文化场所来看,45%的被调查者去过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展示类公共文化场所,39.2%的被调查者去过文化馆、文化广场等群众文艺类公共文化场所,38%的被调查者去过图书馆,从这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来看,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了人们实现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有39.5%的被调查者选择去电影院、音乐厅和剧院等影视演出类公共文化场所,这说明文化市场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然也有23.4%的被调查者选择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站,说明基层文化中心也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有力补充。
(二)新媒体的崛起丰富了文化参与方式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数字阅读、移动媒体等以互联网和数字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丰富了群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平时的文化娱乐中“上网娱乐”占比重为53.8%,是除了看电视(68.3%)以外,位列第二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从群众文化参与方式来看,网络的普遍使用,丰富了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其中,即时通信工具、新闻门口网站和网络点播媒体是人们选择较为集中的娱乐方式。从群众阅读方式上来看,信息网络对传统纸媒体的强烈冲击,致使群众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相比于传统的纸媒体,电子阅读成为群众更为青睐的新兴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观影方式上来看,相比于电影院,群众更愿意选择获取更方便、价格更便宜、检索更便捷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崛起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实惠的文化参与方式。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活动不具吸引力
调查结果显示,群众主要参与的文化活动有:看电视、上网娱乐、看书读报、运动健身、看电影、逛公园、唱歌跳舞、听广播、看展览等。从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居民的日常公共文化娱乐生活还是比较多样化的,但存在某些活动比重较高的现象,如以在家看电视为主要文娱活动的占到被调查者的68.3%,另外上网娱乐、看书读报的人员也分别达到了53.8%和40.1%;只有8.7%的被调查者观看展览,还有1.7%的被调查者有其他的娱乐方式,甚至可能没有任何文娱活动。这说明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
对于“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被调查者也给出了反馈。认为“没时间”的人有55.7%,认为“没兴趣”的人有17.7%,认为“不了解”、去了也是白去的人有14.2%,认为“收费高”的人有40.7%,认为“交通不便”的人有26.0%,认为“设施不完善”的人有34.4%,认为是“其他”原因的还有1.6%。
从这些原因及其所占的比例不难看出,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严重脱节,文化消费价格水平与居民收不不匹配,政府举办的活动对群众不具有吸引力,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时间”成为公共文化参与少的无奈理由。这些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并且,对于“您表达自己权利诉求的渠道主要是什么”这个问题,被调查者选择“党委、政府”的人占25.3%,选择“人大、政协”的人占13.1%,选择“行政复议”的人占9.3%,选择“司法诉讼”的人占33.4%,选择“信访”的人占30.1%,选择“听证会”的人占6.5%,选择“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人占13.6%,选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人占30.3%,选择“网络等新媒体”的人占43.3%,选择“其他”的人占2.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等新媒体”成为了现代群众表达自身权利诉求的主要渠道,与政府的沟通不足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问到“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选择“设施不完善”的人占34.4%,成为影响人们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三大因素之一,另外还有“没时间”和“收费高”。由此可见,人们主观上认为公共文化设施是不完善的。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我国主要文化机构的情况如下。到2013年末,公共图书馆有3112个,文化馆共有44260个,博物馆共有3473个,艺术表演团体从2006年的2866个增加到2013年的8180个,艺术表演场馆也从2006年的1839个减少到2013年的1344个,整体来看,“十一五”以来,我国的艺术表演场馆在逐年减少。因此,国家主要文化机构的数量逐年在增加,但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真正投入使用的,发挥其根本功能的,最终造福于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却不多。
(三)公共文化人均资源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平时主要的文化体育活动里“看书读报”的人有644人,占40.1%,比例还是很高的,这说明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很高的。但问到“您比较满意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中,只有21.7%的人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感到满意。2013年年末,全国人均图书馆藏量为0.55册,比2012年增加了0.04册;全国人均购书费为1.22 元,比2012年增加了0.13 元。由此我们看出,虽然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每年都有增加,但人均资源增长缓慢。公共图书馆的总量有3112个,总藏书量有74896万册,但人均图书馆藏量仅为0.55册,甚至连“人均一本”的标准都达不到;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为1158.45万平方米,但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仅有85.1平方米,也就是说人均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0.00851平方米,甚至连“人均一足”的标准都达不到。这种现象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均等。
(四)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
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数量、规模及网点分布上,相比公众的文化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要合理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网点化,将流动服务、阵地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三者相结合,确保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人们可以就近选择参与。据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影响您光顾公共文化场所”的主要原因时,26%的人认为是交通不便。调查中也发现,公共基础设施中50%的民众对公共交通设施是比较满意的。所以,人们在有限的可支配时间里,由于交通不便而放弃选择去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说明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均衡。这也是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民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五)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根据调查成果,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利用率并不高,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42.9%;每年光顾1-3次的占38%;每年光顾4-6次的占8.9%;7次以上的占10.1%。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45.8%;每年光顾1-3次的占45%;每年光顾4-6次的占6.7%;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2.5%。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32%;每年光顾1-3次的占39.5%;每年光顾4-6次的占15.8%;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12.8%。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占36.7%;每年光顾1-3次的占39.2%;每年光顾4-6次的占14.5%;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9.6%。居民每年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的占68.4%;每年光顾1-3次的占23.4%;每年光顾4-6次的占5.4%;每年光顾7次以上的占2.8%。
综合两个数据来看,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的供给量是比较多的,分别有44260个和40945个,但每年平均光顾的次数却是最少的,一次都没光顾过的人就分别占了36.7%和68.4%,这说明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率极低,并且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我们横向来看,每年光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3次的人中,光顾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文化展示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723人,影视演出类(电影院、音乐厅、剧院等)634人,群众文艺类(文化馆、文化广场等)629人,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611人,基层文化站(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376人。图书阅览类(图书馆等)是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投入了很多的资源,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然而民众好似并不买账,利用率较低。(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