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你不管,任由学校去折腾,就会折腾到
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家庭首先考虑的也是孩子的分数。那谁来重视全面发展呢?
这时政府必须作为一种平衡诸多力量的另一方力量,而且政府有能力来平衡。
凡是教育搞得不好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没有把握住方向”
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北省宜昌市再创佳绩,多项指标全省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取得高考成绩“七连增”的同时,宜昌市的职业教育也成绩显著,与普高教育实现了同步发展。
作为一个地处山区的地级市,宜昌在教育资源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宜昌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王应华告诉《中國新闻周刊》,如果说宜昌的教育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把建设“宜学之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做好了改革的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宜昌的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不论是高考,还是职业教育,都有好的成绩。在这方面,你们都有哪些经验?
王应华:宜昌近几年在教育战线确实屡创佳绩,比如说我们的高考,在湖北省地市州中遥遥领先。但其实很少人知道,在政府层面,我们并没有把高考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教育是一个体系,绝不能只盯着高考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宜昌已经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而且舍得下本钱。完备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是宜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宜业”“宜居”“宜旅”都是宜昌的名片。201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把宜昌建设成“宜学之城”,让“宜学”成为宜昌的又一张名片。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很扎实,学前教育在全省也是领先的。另外,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也很有特色,宜昌正在加快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努力。比如民办教育,我们在全省的地市州里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些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宜昌金东方学校。再比如我们的特殊教育,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邰丽华就是从我们这里毕业的。我们市政府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合作创办特长班,面向全国招生,输送了不少人才到国家残疾人艺术团。这些孩子虽然先天残疾,但经过培养后成为优秀的艺术人才,为国争光。
中国新闻周刊:在抓义务教育方面,宜昌有哪些举措?
王应华:义务教育的基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义务教育,我们有两条,一个是均衡发展,一个是现代化,这两条是抓得非常扎实的。
均衡发展就是说学校跟学校之间不能差别太大,把办学条件拉平,这是教育公平所必须的。教育公平在我们宜昌实现的程度是很高的,教育部多次到我们这里来调研。宜昌是个多山的地区,山区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80%,但即便是在很偏远的小学,那里的教师配备、教学条件和市区也差别不大。
2014年,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核认定,宜昌也是湖北省第一个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市州。这一点,从今年宜昌各地的高考成绩中也得到了反映。
很多地方的高考录取大户,都集中在市区的一两所重点高中。但我们不同,全市34所高中可以说是齐头并进。首先,我们从生源上,就禁止市区的示范高中招生时到各县去“掐尖”,把各地的好生源都留在当地。同时,我们在师资配备上,也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化。
这样,就形成了城区与县市区平衡、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同步的良好局面。事实上,今年高考录取率之所以能大幅增加,薄弱学校的异军突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但随之带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宜昌的情况怎样?
王应华: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也就是,我们不追求升学率,最后实现了一个很好的升学率。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宜昌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应华:教育除了是一个体系外,它还是一个过程,我们绝不能只盯着高考。如何认识这个过程,也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办教育。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被贴上了“应试教育”的标签,弊端严重,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到2000年前后,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全线溃败。过去的一些职中都去应付高考去了,把孩子们都逼上了应试教育这条路上。不少孩子即便通过了高考,也缺少求知欲,到了大学以后就开始放纵自己。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过程出现了偏差,教育质量跟着肯定就要出问题。
很多学校高考一结束,就出现撕书的现象。为什么?说明学生厌学啊!你想想,即便是一个成年人,从早上6点钟到晚上10点钟不停地学习,你受不受得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严把教育过程,就像工厂的生产一样,过程控制好了,产品质量就有了保障。所以说,我们根本不用去刻意地追求什么高考升学率,但我们的高考成绩一直很好,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规律,把握住了教育的过程。
现在,在宜昌基本上实现了学生的自由成长,让学生有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环境很宽松,没有把孩子都逼到应试教育的路上去,我们一直注意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把过程控制好了,结果是自然的。宜昌高考,连续7年在全省地市州中排名第一。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什么角色?听说作为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你从来不参加有关高考的庆祝活动。
王应华:是的。我不参加,是因为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高考已经很重视了,政府不能再推波助澜了。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方向把握住。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这个方向就一句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根本的就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宜昌市委市政府在今年3月专门出台意见,对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做出全面部署,将“立德”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包括高考。你不管,任由学校去折腾,就会折腾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家庭首先考虑的也是孩子的分数。那谁来重视全面发展呢?这时政府必须作为一种平衡诸多力量的另一方力量,而且政府有能力来平衡。因为很多规则都是由政府来制定的,比如考核的规定、资源的分配等等。凡是教育搞得不好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没有把握住方向。
在抓好立德树人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管理,可以说,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关键,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我们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核心法宝,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所以我们说,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第二是管投入。第三是搞好服务。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提出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宜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在提升治理水平上做了哪些努力?
王应华:近几年,宜昌做了很多改革的工作,第一项改革就是把学校管理体制理顺。我们原来的学前教育都是部门办,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的初中全部由市教育局管理,不利于区一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发展。现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全部下放到区,由区去管,强化了区一级政府的责任。第二项改革是正在谋划高中阶段结构性改革,从优化教育供给的层面,系统谋划包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局管校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中国新闻周刊:在职业教育方面,宜昌是如何做的?
王应华: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2006年前后,我们的职业中学基本上都去办普高了,每年一个学校只能培养几个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代价太大。后果是,我们现在技能型人才极度短缺。
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我们也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完成了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由原来的23所调整为12所,其次市政府投资12.5亿元,兴建市职教园,资源整合与职教园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
近几年,湖北省在全国首创了一项重要的高考改革:通过设立技能高考,让中职学校学生也有机会上大学,我市中职学生参加技能高考上线人数、上线率、高分层人数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今年,我市技能高考参考人数1699人,本科上线1026人,上线率60.4%,远高于全省水平,本科上线人数占全省技能高考本科招生计划3250人的31.6%。
(郭晓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家庭首先考虑的也是孩子的分数。那谁来重视全面发展呢?
这时政府必须作为一种平衡诸多力量的另一方力量,而且政府有能力来平衡。
凡是教育搞得不好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没有把握住方向”
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北省宜昌市再创佳绩,多项指标全省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取得高考成绩“七连增”的同时,宜昌市的职业教育也成绩显著,与普高教育实现了同步发展。
作为一个地处山区的地级市,宜昌在教育资源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宜昌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王应华告诉《中國新闻周刊》,如果说宜昌的教育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把建设“宜学之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做好了改革的文章。
教育是一个体系,绝不能只盯着高考成绩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宜昌的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不论是高考,还是职业教育,都有好的成绩。在这方面,你们都有哪些经验?
王应华:宜昌近几年在教育战线确实屡创佳绩,比如说我们的高考,在湖北省地市州中遥遥领先。但其实很少人知道,在政府层面,我们并没有把高考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教育是一个体系,绝不能只盯着高考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宜昌已经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而且舍得下本钱。完备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是宜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宜业”“宜居”“宜旅”都是宜昌的名片。201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把宜昌建设成“宜学之城”,让“宜学”成为宜昌的又一张名片。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很扎实,学前教育在全省也是领先的。另外,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也很有特色,宜昌正在加快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努力。比如民办教育,我们在全省的地市州里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些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宜昌金东方学校。再比如我们的特殊教育,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邰丽华就是从我们这里毕业的。我们市政府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合作创办特长班,面向全国招生,输送了不少人才到国家残疾人艺术团。这些孩子虽然先天残疾,但经过培养后成为优秀的艺术人才,为国争光。
中国新闻周刊:在抓义务教育方面,宜昌有哪些举措?
王应华:义务教育的基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义务教育,我们有两条,一个是均衡发展,一个是现代化,这两条是抓得非常扎实的。
均衡发展就是说学校跟学校之间不能差别太大,把办学条件拉平,这是教育公平所必须的。教育公平在我们宜昌实现的程度是很高的,教育部多次到我们这里来调研。宜昌是个多山的地区,山区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80%,但即便是在很偏远的小学,那里的教师配备、教学条件和市区也差别不大。
2014年,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核认定,宜昌也是湖北省第一个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市州。这一点,从今年宜昌各地的高考成绩中也得到了反映。
很多地方的高考录取大户,都集中在市区的一两所重点高中。但我们不同,全市34所高中可以说是齐头并进。首先,我们从生源上,就禁止市区的示范高中招生时到各县去“掐尖”,把各地的好生源都留在当地。同时,我们在师资配备上,也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化。
这样,就形成了城区与县市区平衡、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同步的良好局面。事实上,今年高考录取率之所以能大幅增加,薄弱学校的异军突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过程,过程控制好了,质量就有了保障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但随之带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宜昌的情况怎样?
王应华: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也就是,我们不追求升学率,最后实现了一个很好的升学率。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宜昌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应华:教育除了是一个体系外,它还是一个过程,我们绝不能只盯着高考。如何认识这个过程,也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办教育。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被贴上了“应试教育”的标签,弊端严重,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到2000年前后,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全线溃败。过去的一些职中都去应付高考去了,把孩子们都逼上了应试教育这条路上。不少孩子即便通过了高考,也缺少求知欲,到了大学以后就开始放纵自己。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过程出现了偏差,教育质量跟着肯定就要出问题。
很多学校高考一结束,就出现撕书的现象。为什么?说明学生厌学啊!你想想,即便是一个成年人,从早上6点钟到晚上10点钟不停地学习,你受不受得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严把教育过程,就像工厂的生产一样,过程控制好了,产品质量就有了保障。所以说,我们根本不用去刻意地追求什么高考升学率,但我们的高考成绩一直很好,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规律,把握住了教育的过程。
现在,在宜昌基本上实现了学生的自由成长,让学生有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环境很宽松,没有把孩子都逼到应试教育的路上去,我们一直注意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把过程控制好了,结果是自然的。宜昌高考,连续7年在全省地市州中排名第一。
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什么角色?听说作为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你从来不参加有关高考的庆祝活动。
王应华:是的。我不参加,是因为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高考已经很重视了,政府不能再推波助澜了。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方向把握住。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这个方向就一句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根本的就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宜昌市委市政府在今年3月专门出台意见,对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做出全面部署,将“立德”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包括高考。你不管,任由学校去折腾,就会折腾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家庭首先考虑的也是孩子的分数。那谁来重视全面发展呢?这时政府必须作为一种平衡诸多力量的另一方力量,而且政府有能力来平衡。因为很多规则都是由政府来制定的,比如考核的规定、资源的分配等等。凡是教育搞得不好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没有把握住方向。
在抓好立德树人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管理,可以说,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关键,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我们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核心法宝,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所以我们说,政府管教育,第一就是管方向。第二是管投入。第三是搞好服务。
改革是发展之道,政府要谋划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提出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宜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在提升治理水平上做了哪些努力?
王应华:近几年,宜昌做了很多改革的工作,第一项改革就是把学校管理体制理顺。我们原来的学前教育都是部门办,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的初中全部由市教育局管理,不利于区一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发展。现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全部下放到区,由区去管,强化了区一级政府的责任。第二项改革是正在谋划高中阶段结构性改革,从优化教育供给的层面,系统谋划包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局管校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中国新闻周刊:在职业教育方面,宜昌是如何做的?
王应华: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2006年前后,我们的职业中学基本上都去办普高了,每年一个学校只能培养几个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代价太大。后果是,我们现在技能型人才极度短缺。
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我们也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完成了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由原来的23所调整为12所,其次市政府投资12.5亿元,兴建市职教园,资源整合与职教园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
近几年,湖北省在全国首创了一项重要的高考改革:通过设立技能高考,让中职学校学生也有机会上大学,我市中职学生参加技能高考上线人数、上线率、高分层人数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今年,我市技能高考参考人数1699人,本科上线1026人,上线率60.4%,远高于全省水平,本科上线人数占全省技能高考本科招生计划3250人的31.6%。
(郭晓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