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其核心是“育人为本”。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呢?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告诉我们,通过在课堂中创建“学习共同体”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在书中读到合作学习意义,同伴学习,让学习优秀学生告知一般学生,学生更能接受。其实这种让孩子教育孩子,是一种被我们遗忘的教育。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一直在尝试着合作学习,首先我改变了所执教班级的外在学习形式,由传统型的座位变成了“马蹄形”的开放式的座位,班级也着实热闹了一番,学生个个兴奋不已,课堂上也貌似轰轰烈烈。但在热闹过后,我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的情景: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跌眼镜,原来所谓的热闹竟是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有些组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就是人人都要有事做,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激起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兴趣呢?
一、正确认识不断反思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
教师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
一般情況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刚少给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这主要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遇到学生会创新思维,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合作任务布置要求清楚
因为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老路。
所以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要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要有一定的分工,让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
三、克服优等生的“一言堂”
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在讨论时,尽量让优等生“压底”,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让优等生成为倾听者、纠错者。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讨论的都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参与自然很主动。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信息量提高了很多倍,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学习好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提高,在讲解中梳理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作法。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看到功利的分数,看不到个性的彰显;我们只能看到知识的积累,看不到对未知的探索;我们只能看到死记硬背,看不到融汇贯通;我们只能看到邯郸学步,看不到独辟蹊径;我们只能看到 “学会”的结果,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而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常常被学生彰显个性的发言所震撼;被那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让学习成为学生“雕琢”思想的过程。尽管《孙子兵法》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但我愿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挑战自己,创建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在书中读到合作学习意义,同伴学习,让学习优秀学生告知一般学生,学生更能接受。其实这种让孩子教育孩子,是一种被我们遗忘的教育。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一直在尝试着合作学习,首先我改变了所执教班级的外在学习形式,由传统型的座位变成了“马蹄形”的开放式的座位,班级也着实热闹了一番,学生个个兴奋不已,课堂上也貌似轰轰烈烈。但在热闹过后,我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的情景: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跌眼镜,原来所谓的热闹竟是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有些组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就是人人都要有事做,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激起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兴趣呢?
一、正确认识不断反思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
教师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
一般情況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刚少给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这主要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遇到学生会创新思维,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合作任务布置要求清楚
因为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老路。
所以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要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要有一定的分工,让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
三、克服优等生的“一言堂”
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在讨论时,尽量让优等生“压底”,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让优等生成为倾听者、纠错者。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讨论的都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参与自然很主动。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信息量提高了很多倍,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学习好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提高,在讲解中梳理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作法。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看到功利的分数,看不到个性的彰显;我们只能看到知识的积累,看不到对未知的探索;我们只能看到死记硬背,看不到融汇贯通;我们只能看到邯郸学步,看不到独辟蹊径;我们只能看到 “学会”的结果,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而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常常被学生彰显个性的发言所震撼;被那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让学习成为学生“雕琢”思想的过程。尽管《孙子兵法》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但我愿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挑战自己,创建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