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品混凝土属于大流态性的混凝土,具有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含砂率高等特点,在施工中产生裂缝的概率较高。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商品混凝土早期施工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 ;裂缝;成因;预防措施
引 言
目前,商品混凝土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及大体积混凝土中,达到了提高施工工效,节约施工成本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商品混凝土本身的特点,导致在施工工程中出现比较频繁的质量事故,其中最常见的当数裂缝问题,尤其是在表面系数大的板、墙以及大体积混凝土中,正是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探讨分析了商品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供探讨。
一、裂缝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一)混凝土骨料塑性沉落引起的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混凝土在浇筑时,由于振动棒和重力的作用,骨料下沉、水泥浆上升,这种沉落直到混凝土硬化时方停止,当这种塑性沉落受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抑制就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半小时至3小时之间,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时立即产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坍落度大、沉陷过深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绑扎不牢固、导致模板发生沉陷或者移动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2、防止措施
(1)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170kg/m3以下,水灰比在0.6以下,在满足泵送和浇筑要求时,宜尽可能减少坍落度;
(2)掺加适量、质量好的泵送剂和掺合料,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减少沉陷;
(3)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过长都会影响拌合物均匀性而增大沉陷;
(4)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
(5)混凝土振捣密实,在柱、梁、墙和板的变截面处应分层浇筑、振捣。在混凝土浇筑1小时—1.5小时后,混凝土尚未凝结之前,对混凝土进行两次振捣,表面要压实抹光;
(6)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风天气,为防止水分剧烈蒸发,形成内外硬化不均和异常收缩引起裂缝,应采取施缓凝剂和覆盖。
(二)干燥收缩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混凝土浇筑后仍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的裂缝,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但薄板结构如果混凝土中掺有含泥量大的粉砂则可能被穿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被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从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越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 再加上夏季施工中及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早期强度低导致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2、防止措施
(1)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中用水量增加,干燥收缩增大,混凝土就易开裂。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得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就要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单位用水量。
(2)外加剂方面:在商品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之后,可能降低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降低。常采用高效缓凝减水剂,因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变形和自身收缩引起的,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就要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单位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温升值,从而降低以后混凝土的降温幅度。掺入适量缓凝剂,以延缓混凝土温峰产生的时间和降低温峰值。
(3)构造钢筋尽可能细筋密布:在通过优选材质和配比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合理配置构造钢筋和温度钢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如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细筋密布”的办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形成网状结构,分散混凝土收缩应力,达到细化裂缝的目的,从而提高钢筋的“中心质效应”以增强抗裂性。
(4)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可考虑掺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这是由于粉煤灰具有一定活性,不但可以代替部分水泥,而且因其含有大量微小的球状颗粒,能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但其早期强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因此对其掺量应作适当控制,否则混凝土表面易出现细微裂缝。
(5)骨料、水泥对裂缝的影响:混凝土干燥收缩是由于水泥石的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混凝土中特别是粗骨料能够对混凝土收缩起约束作用。骨料的品种不同,即使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干燥收缩也有很大的差别。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并严格限制砂石中的含泥量。在细骨料方面,优先选用中砂或粗砂,来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这样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减少收缩,反之细砂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在粗骨料方面,在满足可泵性的条件下,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
水泥不同,混凝土干燥收缩也不同,按收缩值排序为:矿渣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所以尽可能选用低水化热、强度等级高的水泥。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单位水泥用量。
(三)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水泥水化过程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并且其大部分热量是在3天以内放出,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内外截面产生温度梯度,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内外温度差别更大,内部混凝土热胀变形产生压力,外部混凝土冷缩变形,产生拉应力,由于混凝土此时抗拉强度较低,当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
2、防止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尽量采用水化热小的水泥,减少水化热,同时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掺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泵送剂,由于其减水作用和分散作用,降低水化热,推迟放热高峰出现的时间,因而可以减少温度裂缝。
(四)施工方面原因造成裂缝
1、形成的原因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但从混凝土的性质来看,单靠提高混凝土自身的质量,在施工方面不采取措施是不能保证混凝土最终质量的。例如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浇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甚至在浇注后不到24小时即开始上人,堆放荷载,经常导致板开裂;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过早拆侧模,导致蒸发失水过快,出现塑性收缩裂缝;有时混凝土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就拆底模,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少数施工人员素质差,认为坍落度越大越好,甚至在搅拌过程中随意加水等等均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
2、防止措施
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检查钢筋是否绑扎牢固。为使配管和布料方便,应在浇注部位另设配管支架和操作脚手铺运,以防踩乱钢筋,对输送管道下面受泵冲击影响较大的部位,应用拉条等牵拉牢固,防止模板和钢筋变位。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控制混凝土上楼板支模、拆模和上人作业时间。
二、裂缝处理
在事后裂缝的诊断工作中,应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地理环境、材料条件寻求引发裂缝的主次原因,从而便于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1、表面较浅裂缝,可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为15~20㎜、宽为100~200㎜的V形凹槽,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一遍,然后用水泥砂浆分层涂抹,并压实抹光。为使砂浆与混凝土表面结合良好,抹光后的砂浆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板顶紧压实。
2、当裂缝宽度在0.1㎜以上时,可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嵌补。
3、当裂缝宽度大于0.5㎜时,可采用水泥压力灌浆补缝。对结构强度产生严重影响的裂缝应经过设计采取结构加固、补强的办法。
三、结 论
工程实践中,商品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预防混凝土裂缝,必须从设计、施工和原材料等方面做好各项控制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同方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 混凝土2000,(5)
[2]赵文俊 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措施[J] 施工技术2001,30(5):11~12
[4]林建宁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止[J] 混凝土2000,(5):15~18
[5]陈宝春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及控制[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03,(6):26~28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 ;裂缝;成因;预防措施
引 言
目前,商品混凝土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及大体积混凝土中,达到了提高施工工效,节约施工成本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商品混凝土本身的特点,导致在施工工程中出现比较频繁的质量事故,其中最常见的当数裂缝问题,尤其是在表面系数大的板、墙以及大体积混凝土中,正是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探讨分析了商品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供探讨。
一、裂缝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一)混凝土骨料塑性沉落引起的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混凝土在浇筑时,由于振动棒和重力的作用,骨料下沉、水泥浆上升,这种沉落直到混凝土硬化时方停止,当这种塑性沉落受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抑制就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半小时至3小时之间,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时立即产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坍落度大、沉陷过深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绑扎不牢固、导致模板发生沉陷或者移动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2、防止措施
(1)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170kg/m3以下,水灰比在0.6以下,在满足泵送和浇筑要求时,宜尽可能减少坍落度;
(2)掺加适量、质量好的泵送剂和掺合料,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减少沉陷;
(3)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过长都会影响拌合物均匀性而增大沉陷;
(4)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
(5)混凝土振捣密实,在柱、梁、墙和板的变截面处应分层浇筑、振捣。在混凝土浇筑1小时—1.5小时后,混凝土尚未凝结之前,对混凝土进行两次振捣,表面要压实抹光;
(6)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风天气,为防止水分剧烈蒸发,形成内外硬化不均和异常收缩引起裂缝,应采取施缓凝剂和覆盖。
(二)干燥收缩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混凝土浇筑后仍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的裂缝,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但薄板结构如果混凝土中掺有含泥量大的粉砂则可能被穿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被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从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越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 再加上夏季施工中及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早期强度低导致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2、防止措施
(1)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中用水量增加,干燥收缩增大,混凝土就易开裂。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得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就要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单位用水量。
(2)外加剂方面:在商品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之后,可能降低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降低。常采用高效缓凝减水剂,因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变形和自身收缩引起的,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就要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单位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温升值,从而降低以后混凝土的降温幅度。掺入适量缓凝剂,以延缓混凝土温峰产生的时间和降低温峰值。
(3)构造钢筋尽可能细筋密布:在通过优选材质和配比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合理配置构造钢筋和温度钢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如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细筋密布”的办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形成网状结构,分散混凝土收缩应力,达到细化裂缝的目的,从而提高钢筋的“中心质效应”以增强抗裂性。
(4)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可考虑掺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这是由于粉煤灰具有一定活性,不但可以代替部分水泥,而且因其含有大量微小的球状颗粒,能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但其早期强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因此对其掺量应作适当控制,否则混凝土表面易出现细微裂缝。
(5)骨料、水泥对裂缝的影响:混凝土干燥收缩是由于水泥石的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混凝土中特别是粗骨料能够对混凝土收缩起约束作用。骨料的品种不同,即使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干燥收缩也有很大的差别。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并严格限制砂石中的含泥量。在细骨料方面,优先选用中砂或粗砂,来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这样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减少收缩,反之细砂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在粗骨料方面,在满足可泵性的条件下,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
水泥不同,混凝土干燥收缩也不同,按收缩值排序为:矿渣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所以尽可能选用低水化热、强度等级高的水泥。在保证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单位水泥用量。
(三)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1、形成的原因
水泥水化过程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并且其大部分热量是在3天以内放出,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内外截面产生温度梯度,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内外温度差别更大,内部混凝土热胀变形产生压力,外部混凝土冷缩变形,产生拉应力,由于混凝土此时抗拉强度较低,当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
2、防止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尽量采用水化热小的水泥,减少水化热,同时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掺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泵送剂,由于其减水作用和分散作用,降低水化热,推迟放热高峰出现的时间,因而可以减少温度裂缝。
(四)施工方面原因造成裂缝
1、形成的原因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但从混凝土的性质来看,单靠提高混凝土自身的质量,在施工方面不采取措施是不能保证混凝土最终质量的。例如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浇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甚至在浇注后不到24小时即开始上人,堆放荷载,经常导致板开裂;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过早拆侧模,导致蒸发失水过快,出现塑性收缩裂缝;有时混凝土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就拆底模,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少数施工人员素质差,认为坍落度越大越好,甚至在搅拌过程中随意加水等等均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
2、防止措施
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检查钢筋是否绑扎牢固。为使配管和布料方便,应在浇注部位另设配管支架和操作脚手铺运,以防踩乱钢筋,对输送管道下面受泵冲击影响较大的部位,应用拉条等牵拉牢固,防止模板和钢筋变位。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控制混凝土上楼板支模、拆模和上人作业时间。
二、裂缝处理
在事后裂缝的诊断工作中,应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地理环境、材料条件寻求引发裂缝的主次原因,从而便于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1、表面较浅裂缝,可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为15~20㎜、宽为100~200㎜的V形凹槽,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一遍,然后用水泥砂浆分层涂抹,并压实抹光。为使砂浆与混凝土表面结合良好,抹光后的砂浆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板顶紧压实。
2、当裂缝宽度在0.1㎜以上时,可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嵌补。
3、当裂缝宽度大于0.5㎜时,可采用水泥压力灌浆补缝。对结构强度产生严重影响的裂缝应经过设计采取结构加固、补强的办法。
三、结 论
工程实践中,商品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预防混凝土裂缝,必须从设计、施工和原材料等方面做好各项控制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同方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 混凝土2000,(5)
[2]赵文俊 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措施[J] 施工技术2001,30(5):11~12
[4]林建宁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止[J] 混凝土2000,(5):15~18
[5]陈宝春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及控制[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03,(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