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很明显学生是学习生活的主体,知识技能的获取,思想情感的体验,靠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从多角度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心动、敢动、乐动、主动,彻底“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关注学生;心动;敢动;乐动;主动
地理在初中阶段并不属于中考科目,这导致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学习,因而地理教师必须想办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际,粗浅的几点认识:
一、先声夺人,让学生心“动”
学生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波动,好得导入能够先声夺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让学生心“动”,尽快投入到课堂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不管白猫、黑猫,导入不拘一格,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即是好的导入。在上课前我总会思考: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一下抓住学生的心?例如在上《东南亚》一课时,正是马航失联事件沸沸扬扬之时,我知道大家对此都很关心。干脆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出:北纬06°55′15″ 东经103°34′43″,这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布的MH370航班失踪地点,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来,大家别提多积极了,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心。
二、尊重信任,让学生敢“动”
美国教育家爱迪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才能让学生敢“动”,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敢想、敢说,敢做,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我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就“对付索马里海盗,是感化招安还是军事剿灭为好”展开辩论。在让学生看了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后,先给他们三分钟时间准备,其他学生都在边想边写,认真思考,唯有一位学生趴在桌上,无精打采。这位学生平时总爱做点小动作,讲点闲话,今天怎么回事?我很奇怪,就走过去询问,结果他说:“准备什么呀,我一说肯定被你批,不都是你说了算,没意思!”我立即到讲台上向全班学生保证:“这次辩论我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其它的一概不管,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最后由大家投票评出最佳辩手,有小奖品哦!”我发现,有了我的保证,大家都更投入了,看来有疑虑的不只他一个啊。辩论刚开始,他就语出惊人:“要把索马里海盗全灭了”,怪不得他担心要被我批呢。其他同学受他刺激,拍案而起,与他针锋相对,一时激起千层浪,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他也不甘示弱,什么“乱世用重典”、“长痛不如短痛”等张口就来,颇有舌战群儒的气概,其他同学也引经论典,据理力争,从多个角度反驳,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辩论非常成功,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也没想到班里如此藏龙卧虎。最后,他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另一位学生一起被评为最佳辩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辩论,他感受到了尊重,有了信心,感觉自己能行,学习也越来越好了。其实在课堂上,只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乐“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成不变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让能让学生乐“动”。在上课前我总是根据学生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发现,很多时候,同样的内容,换种上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例如,在上《行政区划》时,如果让学生在课上死记硬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等,学生肯定背得很辛苦,效果也不好。但要是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如让同桌互相抽背,看谁掌握得更好;如玩34个省级行政区的拼图游戏,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如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提问学生,要求不能重复提问相同问题和人,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问和被提问。
四、鲜活实例,让学生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地理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也会活学活用,地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上《多变的天气》这课时,正逢我们南通地区十面“霾”伏,在2013年12月6日上午,PM2.5指数更是高达549,全国最差,而PM2.5指数实际上就是污染指数中的一种。上课时,我特地让当学生自己对照书本图3.7“2011年2月26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介绍,大家惊呼:污染指数>300,就是重污染,现在都549了,天啊,都不敢出门啦!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肯定事半功倍。
卢梭说得好:“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让学生“动”起来,张扬其个性,激发其思维,展示其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洲中学)
【关键词】关注学生;心动;敢动;乐动;主动
地理在初中阶段并不属于中考科目,这导致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学习,因而地理教师必须想办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际,粗浅的几点认识:
一、先声夺人,让学生心“动”
学生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波动,好得导入能够先声夺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让学生心“动”,尽快投入到课堂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不管白猫、黑猫,导入不拘一格,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即是好的导入。在上课前我总会思考: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一下抓住学生的心?例如在上《东南亚》一课时,正是马航失联事件沸沸扬扬之时,我知道大家对此都很关心。干脆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出:北纬06°55′15″ 东经103°34′43″,这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布的MH370航班失踪地点,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来,大家别提多积极了,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心。
二、尊重信任,让学生敢“动”
美国教育家爱迪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才能让学生敢“动”,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敢想、敢说,敢做,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我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就“对付索马里海盗,是感化招安还是军事剿灭为好”展开辩论。在让学生看了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后,先给他们三分钟时间准备,其他学生都在边想边写,认真思考,唯有一位学生趴在桌上,无精打采。这位学生平时总爱做点小动作,讲点闲话,今天怎么回事?我很奇怪,就走过去询问,结果他说:“准备什么呀,我一说肯定被你批,不都是你说了算,没意思!”我立即到讲台上向全班学生保证:“这次辩论我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其它的一概不管,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最后由大家投票评出最佳辩手,有小奖品哦!”我发现,有了我的保证,大家都更投入了,看来有疑虑的不只他一个啊。辩论刚开始,他就语出惊人:“要把索马里海盗全灭了”,怪不得他担心要被我批呢。其他同学受他刺激,拍案而起,与他针锋相对,一时激起千层浪,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他也不甘示弱,什么“乱世用重典”、“长痛不如短痛”等张口就来,颇有舌战群儒的气概,其他同学也引经论典,据理力争,从多个角度反驳,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辩论非常成功,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也没想到班里如此藏龙卧虎。最后,他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另一位学生一起被评为最佳辩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辩论,他感受到了尊重,有了信心,感觉自己能行,学习也越来越好了。其实在课堂上,只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乐“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成不变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让能让学生乐“动”。在上课前我总是根据学生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发现,很多时候,同样的内容,换种上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例如,在上《行政区划》时,如果让学生在课上死记硬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等,学生肯定背得很辛苦,效果也不好。但要是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如让同桌互相抽背,看谁掌握得更好;如玩34个省级行政区的拼图游戏,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如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提问学生,要求不能重复提问相同问题和人,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问和被提问。
四、鲜活实例,让学生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地理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也会活学活用,地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上《多变的天气》这课时,正逢我们南通地区十面“霾”伏,在2013年12月6日上午,PM2.5指数更是高达549,全国最差,而PM2.5指数实际上就是污染指数中的一种。上课时,我特地让当学生自己对照书本图3.7“2011年2月26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介绍,大家惊呼:污染指数>300,就是重污染,现在都549了,天啊,都不敢出门啦!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肯定事半功倍。
卢梭说得好:“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让学生“动”起来,张扬其个性,激发其思维,展示其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