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的外贸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凸显等因素影响,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显著恶化,这使得对外贸易的发展遇到难题,因此分析外贸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外贸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十二五”期间外贸出口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贸 增长方式 研究
1 青岛市外贸行业发展状况
1.1 2008年前,外贸环境良好,青岛进出口增长迅速,有效利用外资 我国实行的出口促进战略使得青岛出口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出口贸易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岛市年度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年平均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超过20%。与此同时,青岛市利用外资情况也明显改善,实际利用外资不管是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在不断增长。总的来说,外贸环境良好使得外贸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但依靠数量规模和低价竞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1.2 2008年以来,外贸环境紧缩,青岛进出口增速放缓,出现负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大量萎缩,青岛市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年进出口增长率从2005年的22.4%,回落至2008年17.3%。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期间青岛外贸出口增幅顯著下降,2009年11-12月青岛市进出口增幅均为负增长。总的说来,青岛市对外贸易和投资经历了快速增加后,面临需求减少利润挤压的问题,生存条件已经变得严峻。
1.3 至2011年,青岛进出口有所复苏,但仍面临困境 自2010年开始至2011年,青岛的进出口增长率开始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贸形势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大量外贸企业订单大幅下降、开工率低,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这说明青岛的出口型企业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问题,青岛市的外贸企业亟需转变增长方式。
2 青岛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要性
由于国际外部需求萎缩,外贸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解决增长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贸易低端化,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青岛市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低端零部件配套生产和产品装配及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低端化特征,造成青岛外贸处于数量增加而增值不高,总额增长但效益趋于下降的局面。青岛市的外贸企业规模偏小,企业本身不重视研发创新能力,一般只进行简单的产品粗加工,赚取中间少量的加工费,而使得附加值高的销售等环节的大量利润为国外企业获得。在商品进出口结构上,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分别占据青岛外贸出口产品的第一和第二位,高新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却很低,这说明青岛市进出口产品结构水平有待于调整。
2.2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 青岛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品牌意识。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很少。青岛市外贸企业大多是为外国品牌贴牌生产,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经济效益较低。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青岛的出口产品在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品牌经营意识薄弱。并且没有创立自我品牌的意识,只是一味的寻找订单进行生产,不愿在研发、技术革新上下功夫,所以产品附加值上不去,经济效益处于低下的状况,在遇到经济危机时抵御危机能力很低。
2.3 企业规模偏小,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 金融危机蔓延的当下时期,国外的产品需求紧缩,为了进行生产周转,外贸企业急需融资,而青岛市的出口型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抵御风险能力较低,银行考虑到风险因素,一般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青岛市出口型外贸企业很难得到这部分资金的支持,贷款难使得青岛出口企业更多是通过其他渠道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代价获取资金,甚至发生流动资金断层,部分企业关门破产。
2.4 能源高消耗、资源高污染类产业给环境制造很大压力 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青岛市也主要面临着资源难以支撑和环境的压力。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外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也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幅上升。部分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在全球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剧了环境污染。正是这些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助推了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的形成。
3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策略
青岛外贸出口企业要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要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培养自由品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转变。
3.1 加快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关键是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首先要调整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目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深加工、精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进行研发、营销等环节;其次要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鼓励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合作,从而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因此青岛市要结合外贸发展的规划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船舶、集装箱等机电产品和家电、通讯设备、电子用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通过这些努力推动青岛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使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促进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3.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青岛作为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要做到自主创新,首先要从过去贴牌生产转向创牌生产,培育自主出口品牌。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的支持力度,扶持有市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出口名牌产品。从企业自身方面,首先应该强化品牌意识,购置先进的设备,加大研发力度。青岛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广泛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专利申请成功率,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再次,青岛外贸未来的创新要走一条开放式创新道路。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引进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3.3 做强外贸经营主体,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青岛外贸企业要做强外贸经营主体,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融资便利,积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体系,比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保证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比如可以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企业金融互助合作。另一方面,青岛外贸出口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争取尽可能多的融资机会。
3.4 克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环保和循环经济为高级目标 青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一直是稀缺资源,应该大力开展原地招商,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嫁接外资,鼓励外商并购,并设立研发中心等新的招商方式。对于能源,要合理的利用,引进技术,采用新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消耗,限制高消耗能源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走能以“低碳化”为引领发展绿色贸易的路线。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可持续发展,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只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才能使青岛的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能力,取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促进“十二五”新一轮外贸大跨步的发展。
关键词:外贸 增长方式 研究
1 青岛市外贸行业发展状况
1.1 2008年前,外贸环境良好,青岛进出口增长迅速,有效利用外资 我国实行的出口促进战略使得青岛出口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出口贸易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岛市年度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年平均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超过20%。与此同时,青岛市利用外资情况也明显改善,实际利用外资不管是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在不断增长。总的来说,外贸环境良好使得外贸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但依靠数量规模和低价竞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1.2 2008年以来,外贸环境紧缩,青岛进出口增速放缓,出现负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大量萎缩,青岛市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年进出口增长率从2005年的22.4%,回落至2008年17.3%。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期间青岛外贸出口增幅顯著下降,2009年11-12月青岛市进出口增幅均为负增长。总的说来,青岛市对外贸易和投资经历了快速增加后,面临需求减少利润挤压的问题,生存条件已经变得严峻。
1.3 至2011年,青岛进出口有所复苏,但仍面临困境 自2010年开始至2011年,青岛的进出口增长率开始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贸形势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大量外贸企业订单大幅下降、开工率低,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这说明青岛的出口型企业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问题,青岛市的外贸企业亟需转变增长方式。
2 青岛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要性
由于国际外部需求萎缩,外贸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解决增长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贸易低端化,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青岛市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低端零部件配套生产和产品装配及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低端化特征,造成青岛外贸处于数量增加而增值不高,总额增长但效益趋于下降的局面。青岛市的外贸企业规模偏小,企业本身不重视研发创新能力,一般只进行简单的产品粗加工,赚取中间少量的加工费,而使得附加值高的销售等环节的大量利润为国外企业获得。在商品进出口结构上,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分别占据青岛外贸出口产品的第一和第二位,高新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却很低,这说明青岛市进出口产品结构水平有待于调整。
2.2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 青岛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品牌意识。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很少。青岛市外贸企业大多是为外国品牌贴牌生产,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经济效益较低。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青岛的出口产品在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品牌经营意识薄弱。并且没有创立自我品牌的意识,只是一味的寻找订单进行生产,不愿在研发、技术革新上下功夫,所以产品附加值上不去,经济效益处于低下的状况,在遇到经济危机时抵御危机能力很低。
2.3 企业规模偏小,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 金融危机蔓延的当下时期,国外的产品需求紧缩,为了进行生产周转,外贸企业急需融资,而青岛市的出口型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抵御风险能力较低,银行考虑到风险因素,一般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青岛市出口型外贸企业很难得到这部分资金的支持,贷款难使得青岛出口企业更多是通过其他渠道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代价获取资金,甚至发生流动资金断层,部分企业关门破产。
2.4 能源高消耗、资源高污染类产业给环境制造很大压力 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青岛市也主要面临着资源难以支撑和环境的压力。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外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也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幅上升。部分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在全球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剧了环境污染。正是这些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助推了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的形成。
3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策略
青岛外贸出口企业要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要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培养自由品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转变。
3.1 加快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关键是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首先要调整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目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深加工、精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进行研发、营销等环节;其次要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鼓励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合作,从而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因此青岛市要结合外贸发展的规划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船舶、集装箱等机电产品和家电、通讯设备、电子用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通过这些努力推动青岛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使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促进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3.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青岛作为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要做到自主创新,首先要从过去贴牌生产转向创牌生产,培育自主出口品牌。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的支持力度,扶持有市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出口名牌产品。从企业自身方面,首先应该强化品牌意识,购置先进的设备,加大研发力度。青岛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广泛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专利申请成功率,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再次,青岛外贸未来的创新要走一条开放式创新道路。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引进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3.3 做强外贸经营主体,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青岛外贸企业要做强外贸经营主体,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融资便利,积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体系,比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保证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比如可以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企业金融互助合作。另一方面,青岛外贸出口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争取尽可能多的融资机会。
3.4 克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环保和循环经济为高级目标 青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一直是稀缺资源,应该大力开展原地招商,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嫁接外资,鼓励外商并购,并设立研发中心等新的招商方式。对于能源,要合理的利用,引进技术,采用新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消耗,限制高消耗能源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走能以“低碳化”为引领发展绿色贸易的路线。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可持续发展,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只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才能使青岛的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能力,取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促进“十二五”新一轮外贸大跨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