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基本的共识是:课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加上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研究的考虑,很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往往把听课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落实下去,并把听课节数作为考核的依据。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甚至抄别人的听课记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没有时间。教师听课的时候批改作业、玩手机娱乐、打盹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简单地视为形象和纪律问题。确实,现在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和睡眠,更别说娱乐了。不少学校,教师忙得把上洗手间视为幸福的事。有的教师,把听课作为难得的喘口气的机会:或者和同事聊天,或者和远方的朋友短信联系,发发微博、看看新闻。
二是觉得没有用。并不是说所有的课都一无是处,不值得借鉴;但是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大多数的课不值得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听,时间投入多,收获少。
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听课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师听不同的课。新上岗的教师,为了站稳讲台,多听扎实的家常课,从模仿入手,掌握课堂教学常规,尽早站稳讲台。但由于新上岗教师要学的东西很多,听课的任务也不宜过重,慢慢来,争取一课一得。教学能手多听研讨课,在研讨中提升;骨干教师多听名师的课,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提高。因此不在于听满多少节课,而在于常听常有收获常有提高。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听课任务。新教师听课的任务是站稳讲台,教学能手是形成风格,骨干教师是提升素养。青年教师是反思,中老年教师是比较。
怎么提高听课的效果呢?可能大多数教师觉得听课之后研讨是好办法。是的,听课之后发表自己的研讨意见,是一种办法。这里笔者介绍一种听课方法:教学实录和写课评。
听课,先要听懂:他为什么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为什么这么回答?做课堂实录是十分辛苦的事,教师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句问答都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有时,甚至还要记清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性别和所处的座位。由于记录时字迹潦草,所以还得有个整理过程,边整理边思考:这位教师的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为什么?
仅仅实录还不能达到听懂课的效果,还得写课评。写的过程是思考提升的过程,尤其是分析背后的为什么,对听懂课大有帮助。由于工作量大,每学期做这样的实录和课评一般不超过5个。多年的坚持,这样的实录和课评,让我逐渐听懂了课,有些还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最初的时候,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的课,都选一些做实录和点评;后来,以名师的课为主。
确实,教师的专业成长未必在于多听课,走马观花地在本校听课,或者旅游般的外出听课。一是值得实录和点评的好课不多。要求完成一定的听课任务,伴随的是有些教师的开课任务。公开课,毕竟不是家常课,为了完满完成任务,得到好评,不免带有表演性质,只是表演的场合和手段方法的差异。虽然不乏“亮点”,但难以借鉴,只具观赏性质。二是过度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这个说法,在这个观念之下,教研部门和学校,把研讨课堂教学作为抓手;而研讨课,往往是公开课。公开课,有研讨的价值,但也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因为平时天长日久的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是没有观众的课堂;这一情境的研究“成果”是很难移植到另一情境中的。其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是只是课堂,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个教师五年、十年,会听很多的课,随着听课数量的增加,教学质量未必呈上升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也好,听懂课也罢,功夫还是在课外。听课,不但要听预设和生成,更要留意上课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多少和怎样付出的。有位教师问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备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他说,设计的时间不多,用在查阅资料上的时间很多。查阅什么资料、查到后怎么舍取、得出什么结论,是建立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上的。课堂教学的技巧终究不是首位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除了“精湛的教学艺术”,首先是学科素养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要让教师从被动听课走向主动听课,一是要把课堂教学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凸显出它的真价值,让教师感觉到课堂确实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并且有科研价值;既不要冷,也不要过热,让课堂回归课堂。特别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二是引导教师做真教育。课堂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把课堂教学置于大教育之中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内涵。不要把时间过多地用于课堂教学技巧的打磨和表演上,不要忘记把时间用于提升学科素养上。三是要努力减轻教师的负担。负担过重导致肤浅,不要让教师疲劳地听课、疲劳地研讨,不然,不但效果不好,最后也不得不“走马观花”般的听课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一是没有时间。教师听课的时候批改作业、玩手机娱乐、打盹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简单地视为形象和纪律问题。确实,现在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和睡眠,更别说娱乐了。不少学校,教师忙得把上洗手间视为幸福的事。有的教师,把听课作为难得的喘口气的机会:或者和同事聊天,或者和远方的朋友短信联系,发发微博、看看新闻。
二是觉得没有用。并不是说所有的课都一无是处,不值得借鉴;但是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大多数的课不值得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听,时间投入多,收获少。
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听课的有效性。
不同的教师听不同的课。新上岗的教师,为了站稳讲台,多听扎实的家常课,从模仿入手,掌握课堂教学常规,尽早站稳讲台。但由于新上岗教师要学的东西很多,听课的任务也不宜过重,慢慢来,争取一课一得。教学能手多听研讨课,在研讨中提升;骨干教师多听名师的课,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提高。因此不在于听满多少节课,而在于常听常有收获常有提高。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听课任务。新教师听课的任务是站稳讲台,教学能手是形成风格,骨干教师是提升素养。青年教师是反思,中老年教师是比较。
怎么提高听课的效果呢?可能大多数教师觉得听课之后研讨是好办法。是的,听课之后发表自己的研讨意见,是一种办法。这里笔者介绍一种听课方法:教学实录和写课评。
听课,先要听懂:他为什么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为什么这么回答?做课堂实录是十分辛苦的事,教师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句问答都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有时,甚至还要记清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性别和所处的座位。由于记录时字迹潦草,所以还得有个整理过程,边整理边思考:这位教师的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为什么?
仅仅实录还不能达到听懂课的效果,还得写课评。写的过程是思考提升的过程,尤其是分析背后的为什么,对听懂课大有帮助。由于工作量大,每学期做这样的实录和课评一般不超过5个。多年的坚持,这样的实录和课评,让我逐渐听懂了课,有些还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最初的时候,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的课,都选一些做实录和点评;后来,以名师的课为主。
确实,教师的专业成长未必在于多听课,走马观花地在本校听课,或者旅游般的外出听课。一是值得实录和点评的好课不多。要求完成一定的听课任务,伴随的是有些教师的开课任务。公开课,毕竟不是家常课,为了完满完成任务,得到好评,不免带有表演性质,只是表演的场合和手段方法的差异。虽然不乏“亮点”,但难以借鉴,只具观赏性质。二是过度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这个说法,在这个观念之下,教研部门和学校,把研讨课堂教学作为抓手;而研讨课,往往是公开课。公开课,有研讨的价值,但也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因为平时天长日久的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是没有观众的课堂;这一情境的研究“成果”是很难移植到另一情境中的。其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是只是课堂,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个教师五年、十年,会听很多的课,随着听课数量的增加,教学质量未必呈上升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也好,听懂课也罢,功夫还是在课外。听课,不但要听预设和生成,更要留意上课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多少和怎样付出的。有位教师问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备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他说,设计的时间不多,用在查阅资料上的时间很多。查阅什么资料、查到后怎么舍取、得出什么结论,是建立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上的。课堂教学的技巧终究不是首位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除了“精湛的教学艺术”,首先是学科素养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要让教师从被动听课走向主动听课,一是要把课堂教学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凸显出它的真价值,让教师感觉到课堂确实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并且有科研价值;既不要冷,也不要过热,让课堂回归课堂。特别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二是引导教师做真教育。课堂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把课堂教学置于大教育之中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内涵。不要把时间过多地用于课堂教学技巧的打磨和表演上,不要忘记把时间用于提升学科素养上。三是要努力减轻教师的负担。负担过重导致肤浅,不要让教师疲劳地听课、疲劳地研讨,不然,不但效果不好,最后也不得不“走马观花”般的听课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