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达成度的内在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情感的正确激发和指导。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的指导主体应是教师。教师的情感投入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德国投入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堂上,如何凭借教材,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利用感染的氛围,通过潜移默化进入学习的佳境呢?
一、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语文中的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教师动情,以情激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情感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的心田,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只有教师动了情,才能以大义凛然的闻一多去鼓舞学生,以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去使学生觉悟,以浪漫奔放的李白去激发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以忧国忧民的杜甫去激励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首先,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源于对投入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并把它倾注到课堂中,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让课堂洋溢着情感的生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次,要善于煽情。著名的“情感派”代表于漪老师善于用形象去感染学生,以作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使师生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之中。
其三,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化课文中的情感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中受到感染而燃起情感之火,使胸中或激起涟漪,或掀起波涛。《背影》的父子之情、《我的老师》的师生之情、《济南的冬天》对山河的赞美之情、《变色龙》的批判时弊之情,能诉诸人的情感、波及理智。如果教师只知道照搬教参上的条条框框,焉能让学生动情?
三、披文入情,以情育情
因为语文教材编排的文章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大多声情并茂,发人深思。在教学中从“情”字入手,吟诵玩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章得到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投入。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披文以入情,入课堂则情满于课堂,登讲台则意溢于讲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首先,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感染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用自己的口去抒去评言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甚至会用创新的理解,甚至会主动的跳出课文,联想到更多更深更妙的感情和语言。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声煽情,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意境,需高亢时高亢,当低沉时低沉。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读出“大江东去”的雄浑、豪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读《荷塘月色》,就要品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淡淡的哀愁。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是教育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我努力挖掘课文中蕴藏的情感,因为这是进行情感投入的先决条件。要广采博览、深入挖掘,就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情感经历等等,如果我不对朱自清坎坷人生经历和傲岸性格进行全面了解,就讲不好这一课,更讲不清作品蕴含的情感感情。因此,正是我在备课进行了精心准备,讲课才讲得这样透,这样深!
其三,我在授课时,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情感投入。比如,在讲“望父买橘”这一背影片段时,我引导学生讲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去买橘子,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得由他亲自去做,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實,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此时此刻,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这种感情,我又联系自己的父亲送我上大学去火车站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谈体会给同学们听,整个教室十分寂静,同学们个个眼噙泪花,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情感感情的理解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当然,也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投入,所以当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描写背影的文字时,我都没想到,他们读得竟然那样地深情并茂!我在讲台上都感动得泪光闪闪!
总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运用情感投入是一种很有裨益的教学活动。应该将情感投入充满整个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以及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悦目、动情、励志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德国投入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堂上,如何凭借教材,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利用感染的氛围,通过潜移默化进入学习的佳境呢?
一、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语文中的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教师动情,以情激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情感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的心田,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只有教师动了情,才能以大义凛然的闻一多去鼓舞学生,以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去使学生觉悟,以浪漫奔放的李白去激发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以忧国忧民的杜甫去激励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首先,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源于对投入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并把它倾注到课堂中,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让课堂洋溢着情感的生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次,要善于煽情。著名的“情感派”代表于漪老师善于用形象去感染学生,以作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使师生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之中。
其三,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化课文中的情感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中受到感染而燃起情感之火,使胸中或激起涟漪,或掀起波涛。《背影》的父子之情、《我的老师》的师生之情、《济南的冬天》对山河的赞美之情、《变色龙》的批判时弊之情,能诉诸人的情感、波及理智。如果教师只知道照搬教参上的条条框框,焉能让学生动情?
三、披文入情,以情育情
因为语文教材编排的文章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大多声情并茂,发人深思。在教学中从“情”字入手,吟诵玩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章得到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投入。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披文以入情,入课堂则情满于课堂,登讲台则意溢于讲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首先,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感染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用自己的口去抒去评言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甚至会用创新的理解,甚至会主动的跳出课文,联想到更多更深更妙的感情和语言。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声煽情,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意境,需高亢时高亢,当低沉时低沉。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读出“大江东去”的雄浑、豪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读《荷塘月色》,就要品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淡淡的哀愁。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是教育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我努力挖掘课文中蕴藏的情感,因为这是进行情感投入的先决条件。要广采博览、深入挖掘,就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情感经历等等,如果我不对朱自清坎坷人生经历和傲岸性格进行全面了解,就讲不好这一课,更讲不清作品蕴含的情感感情。因此,正是我在备课进行了精心准备,讲课才讲得这样透,这样深!
其三,我在授课时,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情感投入。比如,在讲“望父买橘”这一背影片段时,我引导学生讲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去买橘子,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得由他亲自去做,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實,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此时此刻,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这种感情,我又联系自己的父亲送我上大学去火车站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谈体会给同学们听,整个教室十分寂静,同学们个个眼噙泪花,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情感感情的理解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当然,也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投入,所以当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描写背影的文字时,我都没想到,他们读得竟然那样地深情并茂!我在讲台上都感动得泪光闪闪!
总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运用情感投入是一种很有裨益的教学活动。应该将情感投入充满整个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以及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悦目、动情、励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