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融入适当的音乐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实现语文课堂上的情感共鸣有着很好的作用。现代语文课堂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要素加以补充,只要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音乐效果,形成音乐与语言文学地统一,就能实现育人质量地迅速提升。
【关键词】音乐;配音;课堂;语文教学
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 。辛普森
从古到今,语言学习和音乐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源自音乐,最早的文学著作《诗经》就是收集民间歌曲而形成的,而由诗经引导的吟唱文学形式主导了中国文坛近两千年;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音乐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最初,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的哭声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尔后,在牙牙学语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用音乐来向孩子传递语言,用音乐来培养孩子最初的语感,再后,几乎所有的正常人都会用不同程度的吟唱来表现自个的心情。
音乐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作为主要承担语言文字教育任务的语文课堂怎样发挥音乐的巨大作用,利用音乐熏陶好,引导好,培养好学生,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激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根据我近年的探究,结合山区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法则供大家探讨。
1 将配音融进课堂阅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敏捷思维,带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最好而又最简单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呢?那就是让学生摒除杂念,在愉悦中阅读。
配音阅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将录音机、mp3播放机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音乐融进阅读课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充分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感情进行实现超越时空的碰撞,形成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陶冶和感化。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的《土地的誓言》时,我选取了轻音乐和激越音乐的组合。首先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学会怎样把握阅读节奏,然后,抽学生分别展示各自的朗读情况。其效果简直超过了我的的想象:激情荡漾之处,学生群情激奋,似乎就将冲锋陷阵,收复国土;低沉伤感之处,学生完全融进了一个亡国的状态,表现出对失去国土,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沉重心态。
实际上,配音辅助阅读,不仅可以用在重抒情的文章中,也可以用在重叙事性的文章中。比如在阅读七年级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展现的不同自然环境,拼制了不同的音乐配合学生阅读,结果仍然能带给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的低沉婉转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对战友的同情,对环境的战栗中。
2 将配音融进课堂习作
习作教学需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内心浮躁,无论是写作构思或是写作思路都不会清晰。但是,要能让学生融入适当的环境,静心思索,则效果必然会不同。
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在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思索,而在思索过程中配上适当情景的轻音乐。在轻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一改以往嘈杂的习作状况,表现出极度的安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之中。随着音乐节奏的波动,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起伏,从而踏上自己情感的原野。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痕迹便会被挖掘,最终形成作文的框架。在五至十分钟内学生完成了作文的构思,进而开始习作。在习作中,常常也需要音乐的引导,这样,学生会超脱外界环境的影响,荡起情感的轻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多次对比了没有音乐的习作和采用音乐引导而完成的习作,往往前者的情感没有后者那么真实和饱满,总给人一种虚假和干瘪之感。
3 注意配音效果的把握
毋庸置疑,将配音融进语文课堂,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作秀,那就和课堂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在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和组合配音材料是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前提。要让配音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课前需要多次朗读课文,然后反复推敲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匹配于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要善于学会组合多种形式的,多种格调的,不同节奏的音乐形式;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而选取配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师的范读配音和课堂习作中的环境配音是两个不同节奏和格调的类型,如若不加区别,胡乱套用,必然只会将课堂搞得一塌糊涂,既没有任何特色,也贻误了学生的学习。
4 引导学生音乐与文学的统一
古人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成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音乐”与“文学”就是两朵光彩夺目的相互映衬着向前发展的浪花[1]。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自然也不能违背历史的规律将音乐和文学这对“比翼夫妻”强行分离开来,要不然就不能达成两者的默契,达到相互采长的作用。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也需要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真善美的人性修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将音乐和文学统一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学习感情丰富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时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吟唱能力,通过吟唱实现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歌唱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导而不教的目的;其次,在诗词曲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现成的曲谱可供学生吟唱(比如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如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些诗词曲吟唱,又何愁学生不能口出成诵或是领悟情感呢?由此可见,将音乐与文学的统一起来,利用吟唱的方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操作上,教师在教学篇幅短小的感情强烈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吟唱;在教学有一定篇幅的文章时,教师也可以选取部分段落或章节,组织学生吟唱。这样,既杜绝了学生的滥唱,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训练了学生的吟唱能力,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2]。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教育必然会促使育人质量的提升,只有正确而有效的利用音乐服务于语文及其它教学课堂,才能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形成乐学的好习惯,要知道“潜在的熏陶将会长久的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礼记.乐记》王菡著 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版
[2]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第10期 浙江教育出版社 晓其主编
【关键词】音乐;配音;课堂;语文教学
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 。辛普森
从古到今,语言学习和音乐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源自音乐,最早的文学著作《诗经》就是收集民间歌曲而形成的,而由诗经引导的吟唱文学形式主导了中国文坛近两千年;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音乐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最初,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的哭声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尔后,在牙牙学语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用音乐来向孩子传递语言,用音乐来培养孩子最初的语感,再后,几乎所有的正常人都会用不同程度的吟唱来表现自个的心情。
音乐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作为主要承担语言文字教育任务的语文课堂怎样发挥音乐的巨大作用,利用音乐熏陶好,引导好,培养好学生,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激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根据我近年的探究,结合山区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法则供大家探讨。
1 将配音融进课堂阅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敏捷思维,带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最好而又最简单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呢?那就是让学生摒除杂念,在愉悦中阅读。
配音阅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将录音机、mp3播放机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音乐融进阅读课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充分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感情进行实现超越时空的碰撞,形成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陶冶和感化。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的《土地的誓言》时,我选取了轻音乐和激越音乐的组合。首先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学会怎样把握阅读节奏,然后,抽学生分别展示各自的朗读情况。其效果简直超过了我的的想象:激情荡漾之处,学生群情激奋,似乎就将冲锋陷阵,收复国土;低沉伤感之处,学生完全融进了一个亡国的状态,表现出对失去国土,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沉重心态。
实际上,配音辅助阅读,不仅可以用在重抒情的文章中,也可以用在重叙事性的文章中。比如在阅读七年级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展现的不同自然环境,拼制了不同的音乐配合学生阅读,结果仍然能带给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的低沉婉转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对战友的同情,对环境的战栗中。
2 将配音融进课堂习作
习作教学需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内心浮躁,无论是写作构思或是写作思路都不会清晰。但是,要能让学生融入适当的环境,静心思索,则效果必然会不同。
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在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思索,而在思索过程中配上适当情景的轻音乐。在轻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一改以往嘈杂的习作状况,表现出极度的安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之中。随着音乐节奏的波动,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起伏,从而踏上自己情感的原野。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痕迹便会被挖掘,最终形成作文的框架。在五至十分钟内学生完成了作文的构思,进而开始习作。在习作中,常常也需要音乐的引导,这样,学生会超脱外界环境的影响,荡起情感的轻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多次对比了没有音乐的习作和采用音乐引导而完成的习作,往往前者的情感没有后者那么真实和饱满,总给人一种虚假和干瘪之感。
3 注意配音效果的把握
毋庸置疑,将配音融进语文课堂,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作秀,那就和课堂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在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和组合配音材料是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前提。要让配音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课前需要多次朗读课文,然后反复推敲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匹配于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要善于学会组合多种形式的,多种格调的,不同节奏的音乐形式;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而选取配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师的范读配音和课堂习作中的环境配音是两个不同节奏和格调的类型,如若不加区别,胡乱套用,必然只会将课堂搞得一塌糊涂,既没有任何特色,也贻误了学生的学习。
4 引导学生音乐与文学的统一
古人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成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音乐”与“文学”就是两朵光彩夺目的相互映衬着向前发展的浪花[1]。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自然也不能违背历史的规律将音乐和文学这对“比翼夫妻”强行分离开来,要不然就不能达成两者的默契,达到相互采长的作用。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也需要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真善美的人性修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将音乐和文学统一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学习感情丰富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时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吟唱能力,通过吟唱实现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歌唱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导而不教的目的;其次,在诗词曲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现成的曲谱可供学生吟唱(比如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如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些诗词曲吟唱,又何愁学生不能口出成诵或是领悟情感呢?由此可见,将音乐与文学的统一起来,利用吟唱的方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操作上,教师在教学篇幅短小的感情强烈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吟唱;在教学有一定篇幅的文章时,教师也可以选取部分段落或章节,组织学生吟唱。这样,既杜绝了学生的滥唱,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训练了学生的吟唱能力,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2]。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教育必然会促使育人质量的提升,只有正确而有效的利用音乐服务于语文及其它教学课堂,才能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形成乐学的好习惯,要知道“潜在的熏陶将会长久的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礼记.乐记》王菡著 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版
[2]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第10期 浙江教育出版社 晓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