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海油加入战团,将令中国的油品业务市场从“两强相争”过渡到“三国演义”
细心的上海司机会发现,在上海浦东的一些交通主干道上,有几家带有独特海洋气息标志的加油站。在那里有时可以更快地加到在别处限量供应的90号汽油。在每个这种加油站的周边还可以轻松找到相关的服务项目,包括一家替换轮胎的专业店“双钱屋”、一家换润滑油的石油形象店,一家专业汽车美容店以及一家专业的洗车房。
这几家加油站的主人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现在,中海油正在致力于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日前,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公开场合表露了中海油对于成品油经营的野心:作为一家大型央企,中海油理应拥有成品油经营资格。
拥有上游资源、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同为大型央企的中海油,如若想在成品油经营上有所作为,比外资和民营石油公司面临的阻力要小得多。事实上,几年耕耘之后,中海油已经具备了申请成品油经营业务所需条件。也许,不久的将来,在上游勘探开采之外,在下游中海油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到那时候,中国的油品
业务市场也将从“两强相争”过渡到“三国演义”,而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的竞争,可能要比现在精彩得多。
重大利好
2006年之前,中海油在上海拥有5家自营加油站。2006年,中海油控股收购了上海最大的民营石油公司上海星城石油公司,从而获得了后者20个加油站和容积为1.66万立方米的油库。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中海油的此次收购是何其明智。3月23日,商务部颁布作为《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和《原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两手册颁布之后,收获关注的目光最多的,不是吵吵嚷嚷的民营石油企业,也不是怀揣庞大野心暗战中国的跨国石油巨头,而是中海油。人们发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仿佛是专为中海油量身订制。
按照商务部去年12月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企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需要拥有库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而《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也规定,企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申请人需要提交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10000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这一条款将把一大批民营企业拦在门槛之外。
至于《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中对于成品油批发企业资质的成品油供应渠道的另一重要要求,即拥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年生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炼油企业。中海油在广东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可以轻松满足这一条件,只是它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因为在惠州炼油项目2008年正式投产前,中海油还有没有申请批发权的资格。
这一规定也让外资石油公司对成品油批发只能望洋兴叹。根据国家发改委去年3月颁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在新建炼油项目中,外方股东不得控股。迄今事涉成品油批发权的外资企业只有两家: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两者和中石化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包括一家成品油营销公司,两家外资各占22.5%的股份。
中海油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刘俊山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之一,中海油非常高兴看到细则的出台,会努力满足条件去申请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权。
下游攻势
作为一家主营海上勘探业务的石油公司,中海油并不为多少人所知,直到2005年竞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惊艳亮相。2005年,中海油海内外的油气产量已达到3900万吨油当量。中海油因为员工人数少,也被许多专家誉为中国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按照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公司重组时的约定,原则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下海找油,中海油也可以上岸发展中下游。中海油现今的战略则有两个:往深海走和往陆上走。但是,在海上寻找石油的越发困难,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陆上勘探技术,但是海洋勘探技术却仍然相对落后。而上岸发展炼油和成品油营销可以迅速给公司带来现金流,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诱惑。
即便到现在,中海油只能把大部分原油交给中石化冶炼。而在石油行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更能有效抵御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业务的多元化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油品营销与加油站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说,中海油已经成立了一套机构,正在试图改变单一的海上勘探开采业务模式,向下游延伸,增加附加值。
2002年11月1日,投资43亿美元、被称为当时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就已经破土动工。该项目中外各占50%的股份,中海油是中方股东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运行。
2005年12月15日,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破土动工。傅成玉称,该项目基础建设投资193亿元,年加工规模为1200万吨,预计2008年6月建成投产,届时将为广东省提供730万吨汽柴煤油。中海油炼化分公司总经理郑长波当时透露,惠州项目炼油厂所产汽煤柴油可望全部在广东地区销售,辐射珠三角,其原油则来自中海油从渤海勘探出来的原油。去年,中海油公布了在广东地区建设300个加油站的计划。
但是,让傅成玉头疼的是,中海油迄今没有拿到成品油的批发权。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侯继雄认为,如果中海油开展炼油业务和油品零售业务,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将炼出的油卖给两大巨头,然后再从两大巨头手上买回来零售。这显然是不经济的。
岸上的风景也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美丽。中国零售市场最发达、也是中海油最有地域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被中石化、中石油以及跨国石油公司等瓜分殆尽。在全国范围内,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经占据了50%多的市场份额。有专家认为,中海油可能会在一些自己的油田辐射的沿海城市占有一定份额的零售市场。但在全国肯定没有大的影响。而且即使占据局部市场也将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竞争者
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海油之时,另一个大型央企似乎被忽略了,即被称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化集团。春节过后,中化与道达尔在北京的合资加油站的降价,被解读为引发了3月初中石油北京降价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中化集团已经先于中海油之前具备了成品油批发的资质。2006年3月份,中化和中石化各出资50%组建了中石化中化成品油销售公司,从而获得了成品油批发的资格。
中化集团原来主要从事石油贸易业务,近年来开始进军实业,并且出手不凡。目前中化在福建和浙江各有一个规划建设中的炼油厂,中化集团参与投资的另一个大型炼化项目是拥有每年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大连西太平洋项目,中化是该项目的最大股东。
2005年,中化和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合资分别成立了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和中华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前者试图在环渤海地区构建一个拥有200个加油站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后者把目标对准了华东、华北及华中成品油市场。
就目前而言,中化在炼化和销售业务上的成绩单显然好过中海油。但是中海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上游资源,而中化却还没有在中国采油的资格。“一个真正的大石油公司是不应该没有上游的。”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韩学功说。在目前原油价格高企、炼化环节亏损的情况下,拥有上游资源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利润,这足以支持中海油在下游领域的扩张。
对于中国油品市场另一股力量外资石油公司,他们虽然已经通过与国有石油公司的合资在中国沿海地区构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但是目前他们各自独资的加油站还屈指可数,受限于中国政府的中国规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都难以形成气候。
民营石油公司亦如是。作为整体,他们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作为个体公司,它们很难形成堪与两巨头抗衡的实力。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可行性之内,未来中国成品油营销最可能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地位一决雌雄的,只有中海油。
细心的上海司机会发现,在上海浦东的一些交通主干道上,有几家带有独特海洋气息标志的加油站。在那里有时可以更快地加到在别处限量供应的90号汽油。在每个这种加油站的周边还可以轻松找到相关的服务项目,包括一家替换轮胎的专业店“双钱屋”、一家换润滑油的石油形象店,一家专业汽车美容店以及一家专业的洗车房。
这几家加油站的主人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现在,中海油正在致力于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日前,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公开场合表露了中海油对于成品油经营的野心:作为一家大型央企,中海油理应拥有成品油经营资格。
拥有上游资源、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同为大型央企的中海油,如若想在成品油经营上有所作为,比外资和民营石油公司面临的阻力要小得多。事实上,几年耕耘之后,中海油已经具备了申请成品油经营业务所需条件。也许,不久的将来,在上游勘探开采之外,在下游中海油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到那时候,中国的油品
业务市场也将从“两强相争”过渡到“三国演义”,而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的竞争,可能要比现在精彩得多。
重大利好
2006年之前,中海油在上海拥有5家自营加油站。2006年,中海油控股收购了上海最大的民营石油公司上海星城石油公司,从而获得了后者20个加油站和容积为1.66万立方米的油库。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中海油的此次收购是何其明智。3月23日,商务部颁布作为《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和《原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两手册颁布之后,收获关注的目光最多的,不是吵吵嚷嚷的民营石油企业,也不是怀揣庞大野心暗战中国的跨国石油巨头,而是中海油。人们发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仿佛是专为中海油量身订制。
按照商务部去年12月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企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需要拥有库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而《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也规定,企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申请人需要提交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10000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这一条款将把一大批民营企业拦在门槛之外。
至于《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中对于成品油批发企业资质的成品油供应渠道的另一重要要求,即拥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年生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炼油企业。中海油在广东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可以轻松满足这一条件,只是它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因为在惠州炼油项目2008年正式投产前,中海油还有没有申请批发权的资格。
这一规定也让外资石油公司对成品油批发只能望洋兴叹。根据国家发改委去年3月颁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在新建炼油项目中,外方股东不得控股。迄今事涉成品油批发权的外资企业只有两家: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两者和中石化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包括一家成品油营销公司,两家外资各占22.5%的股份。
中海油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刘俊山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之一,中海油非常高兴看到细则的出台,会努力满足条件去申请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权。
下游攻势
作为一家主营海上勘探业务的石油公司,中海油并不为多少人所知,直到2005年竞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惊艳亮相。2005年,中海油海内外的油气产量已达到3900万吨油当量。中海油因为员工人数少,也被许多专家誉为中国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按照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公司重组时的约定,原则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下海找油,中海油也可以上岸发展中下游。中海油现今的战略则有两个:往深海走和往陆上走。但是,在海上寻找石油的越发困难,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陆上勘探技术,但是海洋勘探技术却仍然相对落后。而上岸发展炼油和成品油营销可以迅速给公司带来现金流,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诱惑。
即便到现在,中海油只能把大部分原油交给中石化冶炼。而在石油行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更能有效抵御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业务的多元化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油品营销与加油站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说,中海油已经成立了一套机构,正在试图改变单一的海上勘探开采业务模式,向下游延伸,增加附加值。
2002年11月1日,投资43亿美元、被称为当时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就已经破土动工。该项目中外各占50%的股份,中海油是中方股东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运行。
2005年12月15日,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破土动工。傅成玉称,该项目基础建设投资193亿元,年加工规模为1200万吨,预计2008年6月建成投产,届时将为广东省提供730万吨汽柴煤油。中海油炼化分公司总经理郑长波当时透露,惠州项目炼油厂所产汽煤柴油可望全部在广东地区销售,辐射珠三角,其原油则来自中海油从渤海勘探出来的原油。去年,中海油公布了在广东地区建设300个加油站的计划。
但是,让傅成玉头疼的是,中海油迄今没有拿到成品油的批发权。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侯继雄认为,如果中海油开展炼油业务和油品零售业务,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将炼出的油卖给两大巨头,然后再从两大巨头手上买回来零售。这显然是不经济的。
岸上的风景也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美丽。中国零售市场最发达、也是中海油最有地域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被中石化、中石油以及跨国石油公司等瓜分殆尽。在全国范围内,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经占据了50%多的市场份额。有专家认为,中海油可能会在一些自己的油田辐射的沿海城市占有一定份额的零售市场。但在全国肯定没有大的影响。而且即使占据局部市场也将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竞争者
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海油之时,另一个大型央企似乎被忽略了,即被称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化集团。春节过后,中化与道达尔在北京的合资加油站的降价,被解读为引发了3月初中石油北京降价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中化集团已经先于中海油之前具备了成品油批发的资质。2006年3月份,中化和中石化各出资50%组建了中石化中化成品油销售公司,从而获得了成品油批发的资格。
中化集团原来主要从事石油贸易业务,近年来开始进军实业,并且出手不凡。目前中化在福建和浙江各有一个规划建设中的炼油厂,中化集团参与投资的另一个大型炼化项目是拥有每年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大连西太平洋项目,中化是该项目的最大股东。
2005年,中化和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合资分别成立了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和中华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前者试图在环渤海地区构建一个拥有200个加油站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后者把目标对准了华东、华北及华中成品油市场。
就目前而言,中化在炼化和销售业务上的成绩单显然好过中海油。但是中海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上游资源,而中化却还没有在中国采油的资格。“一个真正的大石油公司是不应该没有上游的。”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韩学功说。在目前原油价格高企、炼化环节亏损的情况下,拥有上游资源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利润,这足以支持中海油在下游领域的扩张。
对于中国油品市场另一股力量外资石油公司,他们虽然已经通过与国有石油公司的合资在中国沿海地区构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但是目前他们各自独资的加油站还屈指可数,受限于中国政府的中国规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都难以形成气候。
民营石油公司亦如是。作为整体,他们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作为个体公司,它们很难形成堪与两巨头抗衡的实力。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可行性之内,未来中国成品油营销最可能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地位一决雌雄的,只有中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