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文化与外界不断交流,多元文化的在我国社会中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社会各阶层出现了不同层次的信仰危机。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政治信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本文以多元文化作为研究的时代背景,以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现状作为分析的切入点,阐述了信仰以及政治信仰的定义、政治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及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政治信仰
一、信仰及政治
信仰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需求,最终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并且处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信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仅是一种精神纽带,而且是一个组织或阶层和一个国家与社会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因此,首先应当明确信仰的内涵。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信仰是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坚定与执著,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有的学者认为,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同时是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人格结构的深层动因;有的学者认为:信仰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它是人们在对认知对象的认知、相信到确信的过程基础上所表现的精神渴望和向往,以至于会从行为上加以模仿和追求。
二、政治信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政治信仰作为人类意识领域中最高价值的信念,对人类个人的行为,尤其是人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素质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其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探析政治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政治信仰的定义,其作用主要有:
(一)导向作用。政治信仰的形成是个体与社会共同作用产生的双向过程,是社会产生的某种思想被个体内化的结果。政治信仰的形成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上达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倾向,从而渗透到其意识与行为中。因而,政治信仰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树立一个正确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信仰,其中共产主义学说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产主义理想能指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力量是不容置疑的,其不但能促使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前进方向。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展现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二)激励作用。政治信仰的激励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同,在认知上内化为强烈的意志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体为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容易受到其主体需要、客观要求、以及个人理想信念的影响,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其政治信仰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唯物辩证历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因而人们的政治要求不同,其政治信仰也不相同。而基于共同利益或共同政治理想基础上形成的群体通过表达其政治主张,逐渐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进而形成新的文化成果。这种新的文化成果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通过传播而影响更多人的思想,从而对政治信仰的演变产生推动作用。
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目的是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当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高校教育理念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扩展。
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新观点,即通过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注重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联系,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改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环境。本文注重于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有限,所提出的观点也有待改进,因此希望能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供新的思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这些内容。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政治信仰
一、信仰及政治
信仰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需求,最终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并且处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信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仅是一种精神纽带,而且是一个组织或阶层和一个国家与社会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因此,首先应当明确信仰的内涵。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信仰是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坚定与执著,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有的学者认为,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同时是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人格结构的深层动因;有的学者认为:信仰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它是人们在对认知对象的认知、相信到确信的过程基础上所表现的精神渴望和向往,以至于会从行为上加以模仿和追求。
二、政治信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政治信仰作为人类意识领域中最高价值的信念,对人类个人的行为,尤其是人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素质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其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探析政治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政治信仰的定义,其作用主要有:
(一)导向作用。政治信仰的形成是个体与社会共同作用产生的双向过程,是社会产生的某种思想被个体内化的结果。政治信仰的形成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上达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倾向,从而渗透到其意识与行为中。因而,政治信仰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树立一个正确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信仰,其中共产主义学说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产主义理想能指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力量是不容置疑的,其不但能促使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前进方向。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展现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二)激励作用。政治信仰的激励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同,在认知上内化为强烈的意志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体为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容易受到其主体需要、客观要求、以及个人理想信念的影响,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其政治信仰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唯物辩证历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因而人们的政治要求不同,其政治信仰也不相同。而基于共同利益或共同政治理想基础上形成的群体通过表达其政治主张,逐渐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进而形成新的文化成果。这种新的文化成果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通过传播而影响更多人的思想,从而对政治信仰的演变产生推动作用。
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目的是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当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高校教育理念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扩展。
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新观点,即通过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注重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联系,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改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环境。本文注重于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有限,所提出的观点也有待改进,因此希望能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供新的思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