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对其内涵和分类的把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以来的重要工作,分歧不断、争论不断,同时成果不断。把文本这一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之中,并将其与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分类形态,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活动载体和文本载体,弥补了以往载体分类的不足,对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文本 活动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内涵和分类的把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以来的焦点和分歧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类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把文本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之中,并把它和活动一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取得,得益于对“载体”内涵的把握。
《辞海》把“载体”解释为四种含义:(1)为增加催化剂的有效面积,一般是催化剂附着于多孔的物体表面,此种多孔物体称为“载体”。(2)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中,常借中间物的生成以达到催化的目的。(3)使溶液中微量元素(或化合物)能在某种化学处理中合理沉淀,常加入少量的同族元素(化合物)使之一起沉淀,此种生成沉淀的加入物称为载体。(4)在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过程中,常加入适量稳定同位素以稀释之,此种加入的稳定同位素称为“载体”。而《现代汉语辞典》把“载体”解释为“原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泛指一切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载体”这一概念的时候,都普遍含有承载、装载、凭借、中介物,传递、传输、传导、传输等的意思。这对我们定义或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载体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最初,人们习惯使用“途径”、“手段”和“方法”等提法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和传导过程的中介。1998年,陈万柏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一文,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新时期几种主要载体进行了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至今,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家一直在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综合来看,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形式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形式”,如“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借助的各种形式,包括活动、文化、管理、传播媒介等”。
二是“活动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思教载体是能够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教育作用的活动及过程,这是思教载体的内涵;思教载体的处延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们自觉设计并实施的、能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出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动及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三是“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载体和活动形式载体。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
“形式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各种形式”显然是不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因此,这种界定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属性,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种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形式区别开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泛化。“活动说”与“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的区别在于“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除了活动形式的载体之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载体。相比较而言,我们更赞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因为“活动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显然不尽合理,因为一些静态的物质形式亦可以承担载体的功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且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统分类法及其缺失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标准不一,歧见颇多。但是,共识程度较高的分类是把它简单地二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和运用了许多新的载体,其中包括四种基本的载体类型,分别是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分类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迄今为止较长的时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条件等诸多关键要素的大幅度更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和积极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断增长和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使得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吸引教育客体主动参加教育活动,激发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需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且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失与不足。
最突出的表现是各载体之间存在交叉重合于渗透,界限不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许多麻烦。如管理载体中亦有文化的因素,文化载体中也会有管理的因素,大众传媒载体与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还有不论是通过管理、文化还是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活动形式存在其中。怎么来有效区分活动载体与以上载体的不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各种载体的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态的特殊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单纯的几次社会理论宣讲活动而产生效果的。而各载体力量间各自条块分割的问题明显,不同力量间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常常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育,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的关怀和个性心理,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教学手段的单调,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易于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其功能并不能完全得到发挥。
正如开会、办研讨班、理论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而不得不创设管理、文化、大众传媒载体一样,现有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亦需要创新与发展。
因此,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吸引力的迫切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载体:文本与活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应该发展到新型载体的阶段,应该被相对区分为两大基本载体:文本和活动。
1.关于文本载体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而且也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在早期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随着学术研究在广度、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文本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除了作品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外,还包括作品的物质载体,即物化的作品本身。具体而言,体现在静态的文本的物质形态,如文本形式(如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等)、版本类型、直观的文字内容。“文本”在这里所赋予的含义都具有物化、直观和客观的特点。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部分之一,并取代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以及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而与活动载体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共同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们认为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无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且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且主客体之间通过文本可以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传统的纸质文本,像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静态的、物质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撰写者还是宣讲人,都可以用它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且受教育者通过听讲或自己阅读,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种现代的电子网络文本,更具备自身的优势,其传播具有互动性,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文本的功能,并且网络文本可以做到影、音、文互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施受双方进行的教育与受教育活动,会产生更加便捷化、高效率的效果。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上来看。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文本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或体系,能够承载大量的信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可谓是它的固有优势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文本发生互动,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与效果的提升。如对人们进行红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子文本,如《建国大业》、《东京审判》、《长征》、《红色摇篮》等电影电视,满足了人们对历史重温与回顾的渴望,教育鼓舞了许多人,达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分类形态之一,弥补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在运用中的缺失与不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着交叉、重合与渗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搞清楚,有学者提出重新组合,我们认为,与其繁琐地整合与重组,不如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创新。综上,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形态之一,是科学合理的,可以操作实施的。
2.关于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活动”这一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教育要求,这是活动载体区别于文本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求在活动中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中已有活动载体,我们基本采取现在已经达成的对活动载体的共识,但是需要做出说明的是,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可以看出,其中的物质形式即为文本,而活动形式即为“活动”。文本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活动则侧重于动态的角度来操作。
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之一,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活动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很好形式,在人们的亲身活动中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疑是生动的、有说服力的。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活动载体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这种动态的形式,来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文本载体是通过文本这一静态的物质形式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文本来进行思想的交流表达与碰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两者合而为之,正好表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
[2]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1999,(2).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贺艳秋,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文本及其叙述模式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文本 活动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内涵和分类的把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以来的焦点和分歧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类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把文本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之中,并把它和活动一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取得,得益于对“载体”内涵的把握。
《辞海》把“载体”解释为四种含义:(1)为增加催化剂的有效面积,一般是催化剂附着于多孔的物体表面,此种多孔物体称为“载体”。(2)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中,常借中间物的生成以达到催化的目的。(3)使溶液中微量元素(或化合物)能在某种化学处理中合理沉淀,常加入少量的同族元素(化合物)使之一起沉淀,此种生成沉淀的加入物称为载体。(4)在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过程中,常加入适量稳定同位素以稀释之,此种加入的稳定同位素称为“载体”。而《现代汉语辞典》把“载体”解释为“原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泛指一切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载体”这一概念的时候,都普遍含有承载、装载、凭借、中介物,传递、传输、传导、传输等的意思。这对我们定义或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载体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最初,人们习惯使用“途径”、“手段”和“方法”等提法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和传导过程的中介。1998年,陈万柏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一文,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新时期几种主要载体进行了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至今,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家一直在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综合来看,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形式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形式”,如“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借助的各种形式,包括活动、文化、管理、传播媒介等”。
二是“活动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思教载体是能够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教育作用的活动及过程,这是思教载体的内涵;思教载体的处延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们自觉设计并实施的、能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出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动及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三是“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载体和活动形式载体。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
“形式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各种形式”显然是不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因此,这种界定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属性,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种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形式区别开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泛化。“活动说”与“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的区别在于“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除了活动形式的载体之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载体。相比较而言,我们更赞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因为“活动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显然不尽合理,因为一些静态的物质形式亦可以承担载体的功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且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统分类法及其缺失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标准不一,歧见颇多。但是,共识程度较高的分类是把它简单地二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和运用了许多新的载体,其中包括四种基本的载体类型,分别是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分类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迄今为止较长的时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条件等诸多关键要素的大幅度更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和积极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断增长和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使得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吸引教育客体主动参加教育活动,激发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需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且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失与不足。
最突出的表现是各载体之间存在交叉重合于渗透,界限不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许多麻烦。如管理载体中亦有文化的因素,文化载体中也会有管理的因素,大众传媒载体与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还有不论是通过管理、文化还是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活动形式存在其中。怎么来有效区分活动载体与以上载体的不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各种载体的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态的特殊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单纯的几次社会理论宣讲活动而产生效果的。而各载体力量间各自条块分割的问题明显,不同力量间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常常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育,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的关怀和个性心理,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教学手段的单调,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易于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其功能并不能完全得到发挥。
正如开会、办研讨班、理论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而不得不创设管理、文化、大众传媒载体一样,现有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亦需要创新与发展。
因此,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吸引力的迫切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载体:文本与活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应该发展到新型载体的阶段,应该被相对区分为两大基本载体:文本和活动。
1.关于文本载体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而且也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在早期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随着学术研究在广度、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文本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除了作品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外,还包括作品的物质载体,即物化的作品本身。具体而言,体现在静态的文本的物质形态,如文本形式(如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等)、版本类型、直观的文字内容。“文本”在这里所赋予的含义都具有物化、直观和客观的特点。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部分之一,并取代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以及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而与活动载体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共同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们认为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无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且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且主客体之间通过文本可以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传统的纸质文本,像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静态的、物质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撰写者还是宣讲人,都可以用它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且受教育者通过听讲或自己阅读,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种现代的电子网络文本,更具备自身的优势,其传播具有互动性,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文本的功能,并且网络文本可以做到影、音、文互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施受双方进行的教育与受教育活动,会产生更加便捷化、高效率的效果。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上来看。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文本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或体系,能够承载大量的信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可谓是它的固有优势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文本发生互动,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与效果的提升。如对人们进行红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子文本,如《建国大业》、《东京审判》、《长征》、《红色摇篮》等电影电视,满足了人们对历史重温与回顾的渴望,教育鼓舞了许多人,达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分类形态之一,弥补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在运用中的缺失与不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着交叉、重合与渗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搞清楚,有学者提出重新组合,我们认为,与其繁琐地整合与重组,不如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创新。综上,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形态之一,是科学合理的,可以操作实施的。
2.关于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活动”这一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教育要求,这是活动载体区别于文本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求在活动中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中已有活动载体,我们基本采取现在已经达成的对活动载体的共识,但是需要做出说明的是,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可以看出,其中的物质形式即为文本,而活动形式即为“活动”。文本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活动则侧重于动态的角度来操作。
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之一,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活动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很好形式,在人们的亲身活动中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疑是生动的、有说服力的。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活动载体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这种动态的形式,来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文本载体是通过文本这一静态的物质形式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文本来进行思想的交流表达与碰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两者合而为之,正好表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
[2]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1999,(2).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贺艳秋,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文本及其叙述模式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