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日制义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作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院系,必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作激情;具备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并逐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为中学生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关键词:音乐教师;创新人才;研究
21世纪是我国大力提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中,担当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院系,如何培养创新型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1创新人才概念及音乐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标准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的标准。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保持对未知知识的渴望。“艺无止境”对一名从事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这四个字十分贴切。音乐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更要有深切的体验,如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技能技巧,它是沒有终极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探求,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不能说是顶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索才能掌握新的技能、技巧。所以音乐学习更要提倡“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使你的艺术成就达到更高,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艺术精品。
(2)要善于及时获取新知识。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瞬间艺术、听觉艺术,很多知识技能只是在瞬间予以掌握,如声乐教学、我们的嗓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的声音必须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声音要畅通,而且要有高的声音位置。而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是纯理论的知识,只能在声音训练中加以掌握。所以作为学生必须善于在最短的瞬间获得新知识,并及时加以掌握并巩固并予以发扬光大。
(3)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作为一名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还需要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一般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音乐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知识,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以及文学人文知识。更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4)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发展,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呈现,特别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潜能的音乐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得要的意义。”[1]而作为未来中学生音乐老师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说,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所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根本出发点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成为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只有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有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中,才会涌动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
(5)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中感觉到它的存在。具体说来,音乐教育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自然联系。音乐也是一门科学,音乐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学科。所以对这门特殊学科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具有脚踏实地,勇于攀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样他们才能掌握音乐学业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技巧,才能真正具备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
2目前我国制约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几大障碍
在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下,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音乐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2)没有创新教育或者说缺乏创新教育、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3)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教育。4)新的教育体制实施并真正落实到实处比较困难,严重制约音乐教育发展。5)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育及国家竞争力落后以及诸多项音乐技能的尴尬处境。
3培养音乐创新人才的途径
创新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新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创造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都学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培养音乐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
(1)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音乐教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歌曲写作与分析、视唱练耳、歌曲即兴伴奏、中外音乐史及欣赏等知识音乐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及相关姊妹艺术,文学、历史、人文知识、民族风俗等,只要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造就创新型的音乐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知力理论,指出“智力是某种社会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智力又分为言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逻辑——教学智力(运算、推理能力)视学——空间智力(人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人人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运用整个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个体认识、洞察和反者自身的能力[2]。由于人的智力是千姿百态的,而人的综合能力则是这些智力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对学习音乐的人来说,特别是学习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必须具有音乐学业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个人品质及个人智力,需要语言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特别是音乐节奏智力。 (3)灵活的教学艺术。在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书育人方法。使学生具有以下教育教学艺术:首先要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有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学生潜在智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而作為音乐教学更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为音乐教师有特殊性,特别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更具有这方面的特殊性,那就是由于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特点、专业技能都存在差异,同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区别。如声乐教学,由于学生声音条件不同,技能技巧程度不同,只讲共性的东西,就不能使学生的声乐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故而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再次,就是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观,而传统评价只是看重学生的学科分数,而没有对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而全面、多元的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进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在今后发展中是最有建树的。”我认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只看各门功课是否优秀,更重要的是看这位学生是否有发展潜质和创造力。
(4)要倡导民主和人性化教育,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师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教师是教学的支配者,绝对权威,是指挥者、控制者;而学生往往是被控制者、被支配者。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师音乐教师来说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没有真正把“学生变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只有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创设好的课程环境,使课程环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动。”建立合格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浓厚期望中,感受到师长对他们的重视、关心、体贴,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2)保护自尊。老师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3)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者、合作者。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确实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真正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为基层教育服务,是每一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同行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办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2] 霍华德·加德纳(美).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7种智能[M].沈致隆,崔蓉晖,译.
作者简介:谭顺来(1967—),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管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师;创新人才;研究
21世纪是我国大力提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中,担当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院系,如何培养创新型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1创新人才概念及音乐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标准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的标准。音乐专业创新人才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保持对未知知识的渴望。“艺无止境”对一名从事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这四个字十分贴切。音乐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更要有深切的体验,如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技能技巧,它是沒有终极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探求,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不能说是顶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索才能掌握新的技能、技巧。所以音乐学习更要提倡“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使你的艺术成就达到更高,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艺术精品。
(2)要善于及时获取新知识。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瞬间艺术、听觉艺术,很多知识技能只是在瞬间予以掌握,如声乐教学、我们的嗓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的声音必须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声音要畅通,而且要有高的声音位置。而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是纯理论的知识,只能在声音训练中加以掌握。所以作为学生必须善于在最短的瞬间获得新知识,并及时加以掌握并巩固并予以发扬光大。
(3)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作为一名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还需要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一般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音乐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知识,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以及文学人文知识。更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4)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发展,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呈现,特别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潜能的音乐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得要的意义。”[1]而作为未来中学生音乐老师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说,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所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根本出发点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成为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只有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有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中,才会涌动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
(5)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中感觉到它的存在。具体说来,音乐教育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自然联系。音乐也是一门科学,音乐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学科。所以对这门特殊学科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具有脚踏实地,勇于攀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样他们才能掌握音乐学业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技巧,才能真正具备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
2目前我国制约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几大障碍
在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下,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音乐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2)没有创新教育或者说缺乏创新教育、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3)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教育。4)新的教育体制实施并真正落实到实处比较困难,严重制约音乐教育发展。5)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育及国家竞争力落后以及诸多项音乐技能的尴尬处境。
3培养音乐创新人才的途径
创新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用新世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去指导改革,指导实践,需要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创造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都学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培养音乐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
(1)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音乐教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歌曲写作与分析、视唱练耳、歌曲即兴伴奏、中外音乐史及欣赏等知识音乐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及相关姊妹艺术,文学、历史、人文知识、民族风俗等,只要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造就创新型的音乐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知力理论,指出“智力是某种社会浅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智力又分为言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逻辑——教学智力(运算、推理能力)视学——空间智力(人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人人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运用整个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个体认识、洞察和反者自身的能力[2]。由于人的智力是千姿百态的,而人的综合能力则是这些智力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对学习音乐的人来说,特别是学习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必须具有音乐学业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个人品质及个人智力,需要语言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特别是音乐节奏智力。 (3)灵活的教学艺术。在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书育人方法。使学生具有以下教育教学艺术:首先要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有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学生潜在智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而作為音乐教学更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为音乐教师有特殊性,特别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更具有这方面的特殊性,那就是由于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特点、专业技能都存在差异,同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区别。如声乐教学,由于学生声音条件不同,技能技巧程度不同,只讲共性的东西,就不能使学生的声乐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故而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再次,就是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观,而传统评价只是看重学生的学科分数,而没有对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而全面、多元的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学生进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在今后发展中是最有建树的。”我认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只看各门功课是否优秀,更重要的是看这位学生是否有发展潜质和创造力。
(4)要倡导民主和人性化教育,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师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教师是教学的支配者,绝对权威,是指挥者、控制者;而学生往往是被控制者、被支配者。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师音乐教师来说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没有真正把“学生变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只有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创设好的课程环境,使课程环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有计划的行动。”建立合格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浓厚期望中,感受到师长对他们的重视、关心、体贴,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2)保护自尊。老师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3)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者、合作者。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确实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真正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为基层教育服务,是每一位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同行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办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2] 霍华德·加德纳(美).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7种智能[M].沈致隆,崔蓉晖,译.
作者简介:谭顺来(1967—),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管理,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