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含着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供给时间与消费时间错位、供给模式与购买模式不同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针对这些矛盾与问题,结合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状况、生产状况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实基础、财力条件的分析,提出可行建议,分工协作共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基础,循序渐进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内在矛盾 优化途径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含的特殊矛盾与问题
(一)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产生的信用问题
生产者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售价,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消费者追求的则是高质量、低购价,以获得更多的消费效用。随着生鲜农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增多,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经纪人、收购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一系列专门从事交易服务的中间商或中介组织,使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为严重。加之生鲜农产品不像工业品那样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品质也不是稳定不变的,人们通过眼观、鼻闻、口尝,充其量只能判断产品的鲜度和口味, 却无法甄别产品的营养成分,以及生产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激素,农药、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等,围绕食品安全信用所产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常态,于是建立良好的生鲜农产品安全信用秩序的要求越来越多。
(二)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产生的成本问题
生鲜农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地域性特征、工业化大生产推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因素,加剧着生鲜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态势。不仅如此,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交易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不仅要销往周边的城市, 还要销往遥远的城市,甚至要销往全国乃至国外。生产地距消费地的路途越长,支付的运输成本越高;生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越远,所需的运输时间越长,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越大,需要支付的保鲜费用越多。虽然工业品也存在因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所产生的成本问题,但远不如生鲜农产品那样严重。
(三)供给时间与消费时间错位产生的供求矛盾
任何生物物种都有其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生鲜农产品也不例外。如各类蔬菜,排除人造的生存环境,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播种,在特定的季节收获;各种果树,在特定的季节开花,在特定的季节结果,在特定的季节成熟;畜、禽、鱼、蛋、奶类等动物性产品的生长周期虽不同于植物,但其供给也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与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产出不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却非季节性而是日常性的。这样,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供给特性与消费者的日常性消费特性便必然产生矛盾。反季节种植、订单式生产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却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该矛盾主要是通过生鲜农产品大量且长时间的存储来调节。如果说,工业领域通过订单式生产尚有实现“零库存” 目标可能性的话,那么,生鲜农产品生产却必然伴随着生鲜农产品的存储,存储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产生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拉高生鲜农产品相比工业品的流通成本水平;二是加大囤积居奇等恶意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风险。因此,科学规划存储,适当存储,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優化途径
(一)瞄准多层级需求构建多元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既是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动因,也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根本目标。既然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具有低收入人群需求、中等收入人群需求、高收入人群需求等多个层级,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也应该涵盖低端供应链、中端供应链、高端供应链等多个类型。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所以,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供应链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予以关注,并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建设。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正在转化为中等收入者,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向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正逐步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如何打造既区别于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又区别于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中端供应链,以适应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特点,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于与高收入人群需求相对接的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虽然不是重点投入的对象,却要精心打造,以充分发挥其引领与开拓作用。
(二)各方分工协作,共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
基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硬软件基础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级组织的合力。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或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组织创新、生产与流通区域规划、制度政策环境、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及其他基础平台的建设。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公共性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人员的培训,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技术的交流与推广,生产与消费、生产与销售、销售与消费等对接平台的搭建。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作为雄厚财力的拥有者,应侧重于线上线下大型交易平台的搭建,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型生产基地、冷链运输网络、配送网络、连锁销售网络的系统建设。中小微企业凭借其分布广、灵活、机动的特点,应侧重于生产网点、运输网点、销售网点、配送网点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配套建设。村县作为农户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者联盟建设,并为流通与生产的对接提供全方位帮助。社区作为居民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消费者联盟建设, 并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辅助性支持。
(三)循序渐进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发展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需要相应的基础,投入巨额的资金,必须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首先,应切实加大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力度,加速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生鲜农产品的基本安全保障、农贸市场布点少与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民众对生鲜农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其次,适度关注面向中等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使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内在矛盾 优化途径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内含的特殊矛盾与问题
(一)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产生的信用问题
生产者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售价,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消费者追求的则是高质量、低购价,以获得更多的消费效用。随着生鲜农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增多,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经纪人、收购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一系列专门从事交易服务的中间商或中介组织,使生鲜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为严重。加之生鲜农产品不像工业品那样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品质也不是稳定不变的,人们通过眼观、鼻闻、口尝,充其量只能判断产品的鲜度和口味, 却无法甄别产品的营养成分,以及生产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激素,农药、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等,围绕食品安全信用所产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常态,于是建立良好的生鲜农产品安全信用秩序的要求越来越多。
(二)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产生的成本问题
生鲜农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地域性特征、工业化大生产推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因素,加剧着生鲜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态势。不仅如此,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交易范围的扩大,生鲜农产品不仅要销往周边的城市, 还要销往遥远的城市,甚至要销往全国乃至国外。生产地距消费地的路途越长,支付的运输成本越高;生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越远,所需的运输时间越长,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越大,需要支付的保鲜费用越多。虽然工业品也存在因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所产生的成本问题,但远不如生鲜农产品那样严重。
(三)供给时间与消费时间错位产生的供求矛盾
任何生物物种都有其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生鲜农产品也不例外。如各类蔬菜,排除人造的生存环境,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播种,在特定的季节收获;各种果树,在特定的季节开花,在特定的季节结果,在特定的季节成熟;畜、禽、鱼、蛋、奶类等动物性产品的生长周期虽不同于植物,但其供给也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与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产出不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却非季节性而是日常性的。这样,生鲜农产品的季节性供给特性与消费者的日常性消费特性便必然产生矛盾。反季节种植、订单式生产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却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该矛盾主要是通过生鲜农产品大量且长时间的存储来调节。如果说,工业领域通过订单式生产尚有实现“零库存” 目标可能性的话,那么,生鲜农产品生产却必然伴随着生鲜农产品的存储,存储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产生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拉高生鲜农产品相比工业品的流通成本水平;二是加大囤积居奇等恶意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风险。因此,科学规划存储,适当存储,对生鲜农产品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優化途径
(一)瞄准多层级需求构建多元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既是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动因,也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根本目标。既然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具有低收入人群需求、中等收入人群需求、高收入人群需求等多个层级,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也应该涵盖低端供应链、中端供应链、高端供应链等多个类型。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所以,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供应链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予以关注,并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建设。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正在转化为中等收入者,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向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正逐步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体需求。如何打造既区别于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又区别于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中端供应链,以适应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特点,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于与高收入人群需求相对接的高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虽然不是重点投入的对象,却要精心打造,以充分发挥其引领与开拓作用。
(二)各方分工协作,共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
基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硬软件基础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级组织的合力。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或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组织创新、生产与流通区域规划、制度政策环境、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及其他基础平台的建设。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公共性服务的提供者,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人员的培训,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技术的交流与推广,生产与消费、生产与销售、销售与消费等对接平台的搭建。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作为雄厚财力的拥有者,应侧重于线上线下大型交易平台的搭建,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型生产基地、冷链运输网络、配送网络、连锁销售网络的系统建设。中小微企业凭借其分布广、灵活、机动的特点,应侧重于生产网点、运输网点、销售网点、配送网点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配套建设。村县作为农户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生产者联盟建设,并为流通与生产的对接提供全方位帮助。社区作为居民的聚集地,应侧重于生鲜农产品消费者联盟建设, 并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辅助性支持。
(三)循序渐进推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发展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需要相应的基础,投入巨额的资金,必须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首先,应切实加大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建设力度,加速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生鲜农产品的基本安全保障、农贸市场布点少与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民众对生鲜农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其次,适度关注面向中等收入人群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使中等收入人群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