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来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悲痛,此次疫情的突发引起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深切思考。本文将尝试从乡村建筑遗产及乡村规划两方面來探讨疫情之后的乡村建设变革及设计对策研究,以期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来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悲痛,让人欣慰的是如今疫情已趋于稳定。此次疫情的突发引起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深切思考,诚如总书记所说:“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积极地响应了政府“减少出行”的号召,城市的每个住宅小区,乡村的每个村庄也都采取了封闭的管理,在同样封闭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城市里由于小区封闭而被困家中的市民几乎每天操心着食物和口罩问题,而乡村里的大部分农民则似乎没有因“封闭”受太大的影响,“一位农民告诉说:看着地里的蔬菜、院里的鸡,还有猪栏的猪,心理挺踏实。家里存的柴、米、肉、油足够坚持一年的。”1在以往的认知中由于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们普遍抱有的是“乡村不如城市好”的固有思维,而在此次疫情中,乡村却明显地展现出了不同甚至优于城市的特有力量,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大后方。但是却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乡村人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大城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愿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高达91.2%,这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的发展现状还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在笔者看来相对理想的情况是无论乡村人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去到城市,都是基于自我的意识、喜好,而不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基于此,下文将尝试探讨从设计领域角度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哪些帮助。
1.乡村建筑遗产的保存与再生
在国家的各重要会议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乡村的复兴成为刻不容缓要着手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是需要依靠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才可得以实现的,其中对于乡村建筑遗产的保存与再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可能性举措。
这里所探讨的建筑遗产是指那些具有乡土建筑的特征,但是却处于保护名录之外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且人们至今仍在其中生活的风土建筑。目前仍然有大量此类建筑遗产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而如若将这些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与再利用,不仅能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所裨益。
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乡村建筑遗产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于它的保存非常有必要,但只为保存而保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好的方式是在对文化遗产的保存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保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在这方面日本长野县木曾郡南木曾町妻笼地区采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当时妻笼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与我国如今诸多乡村所面临的状况有许多相似之处。1967年8月,日本建筑历史学家,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太田博太郎先生造访了位于长野县木曾郡南木曾町的妻笼地区,迎接他的是一幅历经沧桑的村落凋敝景象,随处可见住户新加在老屋上的玻璃窗和乙烷气烟囱与原建筑的环境格格不入,这里也因此被讥笑为“如果京都奈良的文化财是一等品,妻笼只能算五等品,老屋的木头只能扔进火炉当旧柴禾使用。”2与之伴随的情况是妻笼人口渐渐稀少,年轻人也陆续地前往较为发达的名古屋、大阪、东京地区。这些就是当时妻笼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如今的妻笼在各方的努力下获得了“重生”,从衰落的山村已然改造为承载日本人乡愁的原乡化境,而妻笼地区的重生与对当地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息息相关。
2、乡村规划
在上文中说到,相比较城市来说,在面对疫情时乡村的应急能力会更强,因为土地就在身边,院子里养着鸡和猪,家里的粮食足够村民坚持一年的。但其实在面对疫情来临时最为恐慌的其实也是乡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集中上楼的村民,他们所面临着这样的情况:首先他们距离土地较远无法进行耕种,失去了房前屋后的院落,没有了庭院经济;再加上正常时期价格低廉品且种齐全的农贸市场也关闭了,小超市也没有蔬菜可卖,这些情况就导致他们只能到城市的超市去购买高价蔬菜,而在这种特殊期间这样的人员流动又不利于疫情的稳定,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基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乡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对社会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此次的疫情情况下。农家的院落不仅是乡村的生活空间,也是村民重要的生产空间,可以满足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农户院落的存在、低密度人口和村落清晰的边界,这些都为抗疫战的隔离措施创造了天然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社会危机。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更能够理解总书记强调的:“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因此此后在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强制拆除村民房屋让其集中居住,从而导致农民因远离耕地而无法耕种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对于乡村的规划要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仅要考虑到正常生活时的适用方法,也要考虑当社会遭遇危机时,对于乡村来说怎样的空间规划才是最优解,争取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3.小结
此次疫情的突发夺走了众多人的生命,如今还健康的我们其实是“侥幸”的,因此我们更应该从此次的疫情中有所感悟,既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也要反思不足之处。衷心的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们能过得越来越好,也希望这样悲惨的情况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玥:《对日本妻笼宿保存与再生计划的思考》,建筑遗产 2017 年.
[2]段德罡:《让乡村成为社会稳定的大后方——应对 20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 》,城市规划2020年.
[3]钟水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智能城市2020年.
[4]朱启臻:《疫情之下对乡村建设的再思考》,农民日报2020年.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来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悲痛,让人欣慰的是如今疫情已趋于稳定。此次疫情的突发引起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深切思考,诚如总书记所说:“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积极地响应了政府“减少出行”的号召,城市的每个住宅小区,乡村的每个村庄也都采取了封闭的管理,在同样封闭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城市里由于小区封闭而被困家中的市民几乎每天操心着食物和口罩问题,而乡村里的大部分农民则似乎没有因“封闭”受太大的影响,“一位农民告诉说:看着地里的蔬菜、院里的鸡,还有猪栏的猪,心理挺踏实。家里存的柴、米、肉、油足够坚持一年的。”1在以往的认知中由于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们普遍抱有的是“乡村不如城市好”的固有思维,而在此次疫情中,乡村却明显地展现出了不同甚至优于城市的特有力量,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大后方。但是却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乡村人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大城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愿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高达91.2%,这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的发展现状还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在笔者看来相对理想的情况是无论乡村人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去到城市,都是基于自我的意识、喜好,而不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基于此,下文将尝试探讨从设计领域角度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哪些帮助。
1.乡村建筑遗产的保存与再生
在国家的各重要会议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乡村的复兴成为刻不容缓要着手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是需要依靠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才可得以实现的,其中对于乡村建筑遗产的保存与再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可能性举措。
这里所探讨的建筑遗产是指那些具有乡土建筑的特征,但是却处于保护名录之外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且人们至今仍在其中生活的风土建筑。目前仍然有大量此类建筑遗产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而如若将这些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与再利用,不仅能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所裨益。
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乡村建筑遗产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于它的保存非常有必要,但只为保存而保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好的方式是在对文化遗产的保存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保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在这方面日本长野县木曾郡南木曾町妻笼地区采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当时妻笼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与我国如今诸多乡村所面临的状况有许多相似之处。1967年8月,日本建筑历史学家,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太田博太郎先生造访了位于长野县木曾郡南木曾町的妻笼地区,迎接他的是一幅历经沧桑的村落凋敝景象,随处可见住户新加在老屋上的玻璃窗和乙烷气烟囱与原建筑的环境格格不入,这里也因此被讥笑为“如果京都奈良的文化财是一等品,妻笼只能算五等品,老屋的木头只能扔进火炉当旧柴禾使用。”2与之伴随的情况是妻笼人口渐渐稀少,年轻人也陆续地前往较为发达的名古屋、大阪、东京地区。这些就是当时妻笼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如今的妻笼在各方的努力下获得了“重生”,从衰落的山村已然改造为承载日本人乡愁的原乡化境,而妻笼地区的重生与对当地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息息相关。
2、乡村规划
在上文中说到,相比较城市来说,在面对疫情时乡村的应急能力会更强,因为土地就在身边,院子里养着鸡和猪,家里的粮食足够村民坚持一年的。但其实在面对疫情来临时最为恐慌的其实也是乡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集中上楼的村民,他们所面临着这样的情况:首先他们距离土地较远无法进行耕种,失去了房前屋后的院落,没有了庭院经济;再加上正常时期价格低廉品且种齐全的农贸市场也关闭了,小超市也没有蔬菜可卖,这些情况就导致他们只能到城市的超市去购买高价蔬菜,而在这种特殊期间这样的人员流动又不利于疫情的稳定,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基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乡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对社会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此次的疫情情况下。农家的院落不仅是乡村的生活空间,也是村民重要的生产空间,可以满足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农户院落的存在、低密度人口和村落清晰的边界,这些都为抗疫战的隔离措施创造了天然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社会危机。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更能够理解总书记强调的:“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因此此后在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强制拆除村民房屋让其集中居住,从而导致农民因远离耕地而无法耕种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对于乡村的规划要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仅要考虑到正常生活时的适用方法,也要考虑当社会遭遇危机时,对于乡村来说怎样的空间规划才是最优解,争取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3.小结
此次疫情的突发夺走了众多人的生命,如今还健康的我们其实是“侥幸”的,因此我们更应该从此次的疫情中有所感悟,既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也要反思不足之处。衷心的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们能过得越来越好,也希望这样悲惨的情况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玥:《对日本妻笼宿保存与再生计划的思考》,建筑遗产 2017 年.
[2]段德罡:《让乡村成为社会稳定的大后方——应对 20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 》,城市规划2020年.
[3]钟水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智能城市2020年.
[4]朱启臻:《疫情之下对乡村建设的再思考》,农民日报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