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生产力也是齐头并进,迅速发展,在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乱砍乱伐,随意破坏等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日复一日,等到资源枯竭,只会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无法持续地进行资源供给,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使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人类要认清现实,坚持发展可持续道路,进行生态化设计,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设计 建筑设计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出现了麻雀大量被捕杀的事件,后来造成了严重的虫灾现象,让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建立生态平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在大自然中日积月累的实践才能建立起来。对于现代的建筑行业来说,也需要贯彻“生态”这一方针,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予自己一个安宁、和谐的生存环境。
  一、生态建筑的具体概述和特征
  (一)生态建筑的具体论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生态建筑并不了解,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把整个建筑形象地比喻成生态系统,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各种相关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在整个建筑的生态系统内进行有序而又循环的转换,可以将大数量的人口集中在一个建筑内的超级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可以让建筑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二)生态建筑的具体特征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就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上:多考虑环境的因素,是绿化无害的,另外,在结构的设计上,多采用轻便、大跨度的结构,扩大整个建筑的空间。另外,生态建筑是具有节能的特点,在原材料的使用以及建设过程中,多要采用低能耗、能够再生的天生材料,并且还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它的使用范围,最后就是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使用以及废弃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要使用可再生,并且没有副作用的原材料,到最后的废弃回收阶段,要考虑到它是否会给环境带来影响。总而言之,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绿色”二字,只有把这种绿色的观念贯穿到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更加有利于开展生态化建筑。下面就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关于各种废弃物的的回收与利用通过简单的图表方式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各位。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建筑的意识、观念不强,认识的不够深
  从目前的形势看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更别说对于生态建筑这个新的词汇,生态建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大家对它的认识度也不是很高,甚至处于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的“三不”状态,总体来说,是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还没有形成。
  (二)自然灾害问题比较严重
  近年来,自然灾害以洪水猛兽般的形式像我们袭击过来,从火山喷发、海啸到台风洪水、地震等,无一不在向我们证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每个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不尽相同,有的是土地沙化,有的是水资源严重缺乏,更加严重的是水灾旱灾轮流上演。还有令我们挥之不去的空气污染,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阻碍了生态建筑的发展。
  (三)关于生态建筑方面的政策制度不完善
  对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应该将环境问题放在关键位置,而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如何扩大生态建筑的宣传,就需要一套健全的政策以及相关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全面的规划,分步实施,以此来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三、生态建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准则
  (一)在生态建筑过程中遵循“节源”的原则
  在生态建筑过程中,要本着保护好大自然的心态,对大自然不要过度的索取,无论是在开发土地还是原材料的选择上,都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减少利用自然资源,循环使用,让可再生资源慢慢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在后期的废物丢弃的问题上,尽量减少排放,对各项垃圾做好分类工作,对于一些可回收的,可以发挥其可重复利用的价值,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节源的方法。
  (二)在生态建筑的工程中要遵循建筑重复使用的原则
  在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城市中的拆迁活动是屡见不鲜的,但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这是与维护生态平衡背道而驰的。纵观国外的相关建筑,他们都是将废弃的建筑再次重复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保留其原来的面貌,而且也符合生态规律,毕竟有些建筑是建筑师花了毕生的心血才能建造出来的,反过来看中国,大量的拆迁政策还在继续,一些城市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已经慢慢被现代化的建筑所代替,这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浪费与节约这两个方面,节约的潜力还是有待开发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力宣扬与倡导生态建筑的意义所在。
  (三)在生态建筑过程中要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生态建筑也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涉及的地方也是方方面面的,不论涉及到哪一方面,都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助。另外,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他必须要把生态建筑的理念熟记于心,要时刻意识到建筑就是自然,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把生态与建筑的观念相融合,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构思。
  四、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生态建筑仍然处于起步状态,而真正未来的生态建筑其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周边的环境相结合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条件、地理位置条件等,并且在空间的构造上尽量设计大的跨度,营造出更大的空间,无论周边的环境如何,都要将“生态”二字放在首位。
  (二)重复使用的生态发展趋势
  在当前的形势下,拆迁对人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只要把废弃的建筑物拆除,就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加以利用,殊不知,拆除建筑物的行为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更会污染周边的环境,这也是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可以参照国外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对现有的建筑加以保护和利用,慢慢走上生态化建筑的道路。
  (三)“节源”的生态趋势
  “节源”的行为规范是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多使用节能无公害的材料,并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把节约资源的措施列入生态建筑设计的范畴之内。还可以通过法律等手段,生态建筑加强立法引导,生态建筑毕竟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做的事情多不胜数,前期只有通过强制的手段加以推广和实行,才能扩大生态建筑的影响。这也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
  五、结 语
  总的来说,在建筑行业中,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较杂,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它与环境相结合,大力应用生态技术,促进生态建筑的发展,保证整个生态系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使其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要想在建筑过程中应用生态技术,不仅要从人类的需求出发,更要从环境的角度、能源节流的角度以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推动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周边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于推动整个建筑的生态化发展,对以后建筑生态化的发展会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
  [2]武建强,张洪杰.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城市建筑,2013(14)
  [3]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2008(10)
  [4]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2(04)
  作者简介:
  罗嘉,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及空间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红色题材摄影作品的当代性,可以丰富摄影的表现题材,提升摄影艺术的精神内涵。本文从红色题材在当代摄影艺术中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代红色题材摄影要从当代意识、人文关怀、弘扬正能量等方面进行表现。提出摄影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应该将红色经典题材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使大众能够更直接地领悟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红色题材 摄影 当代意识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S28)]  
摘要:图书馆馆长资质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图书馆的发展与竞争力。以全国10所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学历与学术水平、工作经历以及社会兼职等各项资质条件的调查与对比,归纳出当前我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音乐学院乃至艺术类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任选与培养提供适当的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资质条件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
数学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是枯燥乏味并且难以理解的。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应该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教师需要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
摘要:国家对全民阅读推广工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图书馆是组织和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力量,以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为切入点,提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032  1前言  2016年12月27日,我国首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和探究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共同探讨,形成小组间相互竞赛、公平竞争的格局,激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