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4月,海鸥手表集团公司(天津手表厂)根据当时一轻部下达的任务进行立项试制码表,任务代号“304”,至1961年9月试装样品表7只。
1962年5月,根据当时空军司令部的要求试生产,至1963年12月,试装成品表32只。
1964年1月,修改图纸、调整工艺后进行第三批试制,至1965年10月试装出成品表100只。
1965年10月,“304”——中国第一代航空表的测试意见出台,顺利通过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震动、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重要指标检测。
1965年12月,通过以第一轻工业部为首的,包括当时的08单位、空军司令部、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海军装备订货部监造部、海司航保部等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织的鉴定,定型批量生产。
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军需一线。
……
半个世纪前,从海鸥表接受国家代号“304”的秘密项目起,海鸥“航空表”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时值海鸥表和中国制表业55周年之际,“海鸥表”用完美工艺再现经典——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既是对那个壮志凌云时代的记忆与敬意,也是一段传奇的完美延续。
随着1955年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的研制成功,天津手表厂开始了“五一”牌手表的生产,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民族手表制造工业的序幕……虽然当时条件简陋,进口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少之又少,但大量手工的精工细作,弥补了这些不足,为后来计时码表(航空表)的成功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时码表(航空表)是空军部队的必需品,但当时的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由于中国手表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中国手表制造的技术水平,振兴中国民族手表工业,同时也为了节约外汇,国家决定选择国内手表生产厂家研制计时码表。鉴于当时国内手表厂寥寥无几,而天津手表厂作为第一块国产手表的诞生地,并且“五一”手表的质量可靠性也属于国内最高水平,另外,天津又有与北京相邻、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此,1961年4月,当时的一轻部下达任务,由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供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该项目属于国家秘密项目,任务代号为“304”。
接到任务后,天津手表厂集中全厂2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研制工作,由空军提供样机,由于当时缺少先进的设备,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对零件尺寸进行测绘、计算,利用仅有的一台瑞士进口绘图仪进行绘图。技术人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加深对“航空表”结构理论上的认识,在参考原机心设计基础上,图纸自行完善,所有工装、模具全部自行制造,特别是机心柱状轮结构,即使现在也处于国际水平。1961年9月份样品表试制成功,1963年底完成第二批30余只样机的试制,1965年又试制第三批样机100余只,1965年12月经过由全国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顺利通过部级投产鉴定,被批准定型批量生产。
按照天津手表厂的表款研发序列排布,该款计时码表机心编号为S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截至1968年,该款手表总共生产了近3000只,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该款手表在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因而其中极少一部分在民间流传、衍生出在表迷中颇具号召力的“304——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口口相传说着一段海鸥表的传奇。
天津手表厂生产计时码表(航空表)供中国空军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例军品民产,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天津手表厂生产的这款“航空表”(计时码表)的历史很长,虽然只有计分、计秒功能,没有计时,没有日历和自动上弦,但是这种采用柱状轮的计时码表机心至今依旧是高端产品的象征,再加上天津手表厂在原有结构上的改进创新,使得这款机型仍然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机型。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海鸥集团对原来的ST3航空表(计时码表)基础机心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通过对擒纵机构等结构上的改进提高其可靠性,另外,还对一些零件的结构和尺寸、外观的精饰标准、杆簧零件的原材料、各种小零件的通用性等进行了改进;自2004年11月开始,又调集几代技术人员在“航空表”原型机心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并编入ST19表款研发序列扩大成为一个系列,更为此次“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的发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为纪念不朽功勋而发行的“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在丰富海鸥表产品线的同时,也使这款与瑞士产品比肩的高档手表机型走出飞行员军品的象牙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以其象征高档的复杂结构、独具创新的功能结构设计、走时精确的可靠性、明快实用的功能性、古朴典雅的外观造型以及精美剔透的外观装饰,走向市场,走近表迷。
1962年5月,根据当时空军司令部的要求试生产,至1963年12月,试装成品表32只。
1964年1月,修改图纸、调整工艺后进行第三批试制,至1965年10月试装出成品表100只。
1965年10月,“304”——中国第一代航空表的测试意见出台,顺利通过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震动、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重要指标检测。
1965年12月,通过以第一轻工业部为首的,包括当时的08单位、空军司令部、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海军装备订货部监造部、海司航保部等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织的鉴定,定型批量生产。
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军需一线。
……
半个世纪前,从海鸥表接受国家代号“304”的秘密项目起,海鸥“航空表”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时值海鸥表和中国制表业55周年之际,“海鸥表”用完美工艺再现经典——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既是对那个壮志凌云时代的记忆与敬意,也是一段传奇的完美延续。
随着1955年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的研制成功,天津手表厂开始了“五一”牌手表的生产,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民族手表制造工业的序幕……虽然当时条件简陋,进口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少之又少,但大量手工的精工细作,弥补了这些不足,为后来计时码表(航空表)的成功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时码表(航空表)是空军部队的必需品,但当时的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由于中国手表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中国手表制造的技术水平,振兴中国民族手表工业,同时也为了节约外汇,国家决定选择国内手表生产厂家研制计时码表。鉴于当时国内手表厂寥寥无几,而天津手表厂作为第一块国产手表的诞生地,并且“五一”手表的质量可靠性也属于国内最高水平,另外,天津又有与北京相邻、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此,1961年4月,当时的一轻部下达任务,由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供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该项目属于国家秘密项目,任务代号为“304”。
接到任务后,天津手表厂集中全厂2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研制工作,由空军提供样机,由于当时缺少先进的设备,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对零件尺寸进行测绘、计算,利用仅有的一台瑞士进口绘图仪进行绘图。技术人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加深对“航空表”结构理论上的认识,在参考原机心设计基础上,图纸自行完善,所有工装、模具全部自行制造,特别是机心柱状轮结构,即使现在也处于国际水平。1961年9月份样品表试制成功,1963年底完成第二批30余只样机的试制,1965年又试制第三批样机100余只,1965年12月经过由全国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顺利通过部级投产鉴定,被批准定型批量生产。
按照天津手表厂的表款研发序列排布,该款计时码表机心编号为S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截至1968年,该款手表总共生产了近3000只,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该款手表在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因而其中极少一部分在民间流传、衍生出在表迷中颇具号召力的“304——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口口相传说着一段海鸥表的传奇。
天津手表厂生产计时码表(航空表)供中国空军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例军品民产,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天津手表厂生产的这款“航空表”(计时码表)的历史很长,虽然只有计分、计秒功能,没有计时,没有日历和自动上弦,但是这种采用柱状轮的计时码表机心至今依旧是高端产品的象征,再加上天津手表厂在原有结构上的改进创新,使得这款机型仍然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机型。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海鸥集团对原来的ST3航空表(计时码表)基础机心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通过对擒纵机构等结构上的改进提高其可靠性,另外,还对一些零件的结构和尺寸、外观的精饰标准、杆簧零件的原材料、各种小零件的通用性等进行了改进;自2004年11月开始,又调集几代技术人员在“航空表”原型机心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并编入ST19表款研发序列扩大成为一个系列,更为此次“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的发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为纪念不朽功勋而发行的“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在丰富海鸥表产品线的同时,也使这款与瑞士产品比肩的高档手表机型走出飞行员军品的象牙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以其象征高档的复杂结构、独具创新的功能结构设计、走时精确的可靠性、明快实用的功能性、古朴典雅的外观造型以及精美剔透的外观装饰,走向市场,走近表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