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公共选修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普及心理健康、心理自我保健、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知识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在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反思有助于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由辛勇、陈幼平、杨慧琴、翟瑞共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指导。该书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模块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应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处理、情绪管理、挫折教育、人格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系统展开,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查、自检和自助,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供许多有益的科学辅导和帮助。
整体来看,该书共包括十二章,按照总分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综述的内容,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概念与要求,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总结了相关心理问题的症状与成因,进而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查自测策略和科学发展路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第二章论述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好更快地做好心理调适,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章论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引导大学生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自我,及时认识到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偏差,并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第四章论述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大学生深度了解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心理接收机制,进而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第五章論述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引导大学生直面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与人多交流、多沟通,做一个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人;第六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引导大学生认识常见的情绪和情绪问题,积极管理自身的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第七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恋爱为中心,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感受爱、表达爱和发展爱的能力;第八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常见的挫折心理反应,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积极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并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预防和应对挫折的策略;第九章论述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介绍了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问题,以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为导向,探索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第十章论述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康复方法,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的时候,主动寻求自我、同学朋友、学校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专业组织的帮助;第十一章论述了大学生常见的网络成瘾现象,劝诫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瘾的危害;第十二章论述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着力强调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等方面的学习和成长。由该书的论述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包括许多内容与问题,要想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有效性,高校应当进一步反思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探索:
第一,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辅导体系,在课堂内外系统且全面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传播与实践探索,建设科学有序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基础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及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理论出发,打造精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基础性和专业性,深入解析心理健康的重要功能、作用和价值,总结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科学高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不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了解大多浮于表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强,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及教师应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打造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中完善认知,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规律,科学地分析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进而促使大学生更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意义,有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以理论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还能够更加长效地、持久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让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不断地反思自我和完善自我,始终秉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第二,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处理体系,实时关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辅导、治疗和危机处理,让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新形势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大多数大学生都曾经在情绪、自我认知、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等方面遇到过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问题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一个巨大隐患。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及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危机处理,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状态,观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进而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提供及时的辅导,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实现自我的健康快乐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外,促进家、校、企的合作沟通,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并让辅导员发挥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主动积极地向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人寻求心理上的帮助,早日调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健康,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以外,当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和危机的时候,高校及教师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治疗,降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风险,创设良好的大学生校园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热情和温暖。 第三,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体系,重点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等,引导大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外部环境,关注未来,不断思索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中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实践表明,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探索与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总结更好的自我成長机制与路径。首先,就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来说,高校应当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导向,让大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大学生德育、美育、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而切实推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其次,就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索与应用来说,合理运用学习心理的科学机制与一般规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技巧,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再次,就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调适能力、生活韧劲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让大学生得以在现实生活的挑战中,更好地提升自己、更好地克服困难。最后,就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内容,重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校园与社会之间做好良好的沟通和过渡,让大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变,为不断提升发展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有发展导向的教育与辅导体系,切实考虑大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成长发展,为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构多层次的教学辅导体系:以理论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有利于切实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则有利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与方法又好又快地推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大学生得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优势。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当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的转化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与探索。
(博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整体来看,该书共包括十二章,按照总分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综述的内容,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概念与要求,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总结了相关心理问题的症状与成因,进而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查自测策略和科学发展路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第二章论述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好更快地做好心理调适,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章论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引导大学生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自我,及时认识到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偏差,并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第四章论述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大学生深度了解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心理接收机制,进而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第五章論述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引导大学生直面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与人多交流、多沟通,做一个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人;第六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引导大学生认识常见的情绪和情绪问题,积极管理自身的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第七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恋爱为中心,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感受爱、表达爱和发展爱的能力;第八章论述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常见的挫折心理反应,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积极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并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预防和应对挫折的策略;第九章论述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介绍了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问题,以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为导向,探索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第十章论述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康复方法,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的时候,主动寻求自我、同学朋友、学校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专业组织的帮助;第十一章论述了大学生常见的网络成瘾现象,劝诫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瘾的危害;第十二章论述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着力强调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等方面的学习和成长。由该书的论述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包括许多内容与问题,要想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有效性,高校应当进一步反思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探索:
第一,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辅导体系,在课堂内外系统且全面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传播与实践探索,建设科学有序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基础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及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理论出发,打造精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基础性和专业性,深入解析心理健康的重要功能、作用和价值,总结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科学高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不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了解大多浮于表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强,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及教师应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打造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中完善认知,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规律,科学地分析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进而促使大学生更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意义,有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以理论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还能够更加长效地、持久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让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不断地反思自我和完善自我,始终秉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第二,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处理体系,实时关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辅导、治疗和危机处理,让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新形势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大多数大学生都曾经在情绪、自我认知、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等方面遇到过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问题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一个巨大隐患。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及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危机处理,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状态,观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进而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提供及时的辅导,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实现自我的健康快乐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外,促进家、校、企的合作沟通,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并让辅导员发挥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主动积极地向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人寻求心理上的帮助,早日调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健康,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以外,当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和危机的时候,高校及教师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治疗,降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风险,创设良好的大学生校园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热情和温暖。 第三,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体系,重点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等,引导大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外部环境,关注未来,不断思索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中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实践表明,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探索与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总结更好的自我成長机制与路径。首先,就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来说,高校应当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导向,让大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大学生德育、美育、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而切实推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其次,就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索与应用来说,合理运用学习心理的科学机制与一般规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技巧,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再次,就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调适能力、生活韧劲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让大学生得以在现实生活的挑战中,更好地提升自己、更好地克服困难。最后,就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内容,重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校园与社会之间做好良好的沟通和过渡,让大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变,为不断提升发展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有发展导向的教育与辅导体系,切实考虑大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成长发展,为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构多层次的教学辅导体系:以理论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有利于切实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则有利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与方法又好又快地推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大学生得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优势。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当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的转化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与探索。
(博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