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住房状况不甚理想,对于仍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出的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日益强烈。PPP模式下廉租房性质的“青年公寓”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保障该项目在我国顺利进行,本文利用风险层级分类的方法,对该项目的微观层面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廉租房;PPP模式;风险管理
一、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目前的住房状况
在我国,继农民、下岗职工、农民工之后,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被认为是新的弱势群体。目前,该群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严峻,透支收入,也一定程度上使其丧失了创业以及再教育的机会。而且大学生现在的住房形势不甚理想,租金偏高(占毕业生月收入的30%~50%)。但是居住条件总体很差,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对于其面临的住房现状需要一个有效的方式改善。
二、基于PPP模式的毕业生群体住房保障途径分析
国家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2012年保障性住房完成620万套。国家注重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自给的财政支出,这成为限制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瓶颈。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运用在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于“双赢”的合作理念运用PPP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监管实现公共利益,而私人企业投资和经营获得回报。
三、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风险管理
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具有工期和投资回收期长、参与方多且目标利益不同、技术和经济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这使得项目的风险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严重性,因此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1.PPP模式下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本文将PPP模式的项目风险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变化,如政治、法律、市场和自然因素;中观层面的风险则主要是由项目本身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贯穿各个阶段,如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微观层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与项目合作方相关的风险,从合作方和第三方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分析的主要为源于项目相关方的微观层面的风险识别。
2.PPP模式运作模式。识别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微观层面风险,需要以清晰的相关方参与在内的运作模式为基础。PPP模式的主要运作模式为:首先,政府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私营企业;其次,双方签订合作,并且进行项目前期的策划;最后选择其他的项目相关方,通过协调其他相关方的合作关系,进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3.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微观层风险识别和管理。微观层的风险主要指的是项目相关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与项目合作方相关的风险。(1)关系风险。一是组织和任命不合理。若政府和私人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做出合理正确的组织和任命决策,会增加项目后期的运行和管理成本。二是风险责任分担不当。PPP模式风险分担时的原则是:承担风险方为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显然政府公共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回报。但是,若合同中责任规定不当,则导致政府疏于职守而私人部门压力过大而影响其应对积极性。三是合作中权力分配不合理。PPP模式的特点是在项目初始便将私人部门引入,使其更具有参与权和决策权,从而与政府部门共同分担风险。但实际情况中,两者的性质和地位悬殊,若政府控制权过大,便失去了该模式的优势,从而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增加风险。(2)第三方风险。一是金融机构。在PPP模式下,约70%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借贷。但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只具有有限追索的权力,这使得金融机构更看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中风险不明确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采取谨慎态度和拖延的做法,使得项目资金无法及时到位。二是承建公司。承建合同签订中若存在不完备,后期沟通不顺畅则会大大影响项目的进程和成本。若承建公司在建设的过程中,公司内部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工程的进度。重新选择承建公司,还会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三是运营公司。运营合同中的忽略点会造成运营公司在实际操作发生争端,同时运营公司在营运的工程中公司内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年公寓”的正常使用以及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刘卫卫,朱光.保障性住房现状与问题分析[J].上海房产.2011,
2;29~30
[2]张建坤,王效荣,刘科伟,李俊杰.基于“公司合作”模式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价格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48~152
【关键词】廉租房;PPP模式;风险管理
一、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目前的住房状况
在我国,继农民、下岗职工、农民工之后,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被认为是新的弱势群体。目前,该群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严峻,透支收入,也一定程度上使其丧失了创业以及再教育的机会。而且大学生现在的住房形势不甚理想,租金偏高(占毕业生月收入的30%~50%)。但是居住条件总体很差,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对于其面临的住房现状需要一个有效的方式改善。
二、基于PPP模式的毕业生群体住房保障途径分析
国家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2012年保障性住房完成620万套。国家注重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自给的财政支出,这成为限制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瓶颈。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运用在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于“双赢”的合作理念运用PPP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监管实现公共利益,而私人企业投资和经营获得回报。
三、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风险管理
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具有工期和投资回收期长、参与方多且目标利益不同、技术和经济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这使得项目的风险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严重性,因此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1.PPP模式下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本文将PPP模式的项目风险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变化,如政治、法律、市场和自然因素;中观层面的风险则主要是由项目本身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贯穿各个阶段,如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微观层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与项目合作方相关的风险,从合作方和第三方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分析的主要为源于项目相关方的微观层面的风险识别。
2.PPP模式运作模式。识别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微观层面风险,需要以清晰的相关方参与在内的运作模式为基础。PPP模式的主要运作模式为:首先,政府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私营企业;其次,双方签订合作,并且进行项目前期的策划;最后选择其他的项目相关方,通过协调其他相关方的合作关系,进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3.PPP模式下“青年公寓”项目的微观层风险识别和管理。微观层的风险主要指的是项目相关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与项目合作方相关的风险。(1)关系风险。一是组织和任命不合理。若政府和私人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做出合理正确的组织和任命决策,会增加项目后期的运行和管理成本。二是风险责任分担不当。PPP模式风险分担时的原则是:承担风险方为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显然政府公共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回报。但是,若合同中责任规定不当,则导致政府疏于职守而私人部门压力过大而影响其应对积极性。三是合作中权力分配不合理。PPP模式的特点是在项目初始便将私人部门引入,使其更具有参与权和决策权,从而与政府部门共同分担风险。但实际情况中,两者的性质和地位悬殊,若政府控制权过大,便失去了该模式的优势,从而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增加风险。(2)第三方风险。一是金融机构。在PPP模式下,约70%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借贷。但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只具有有限追索的权力,这使得金融机构更看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中风险不明确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采取谨慎态度和拖延的做法,使得项目资金无法及时到位。二是承建公司。承建合同签订中若存在不完备,后期沟通不顺畅则会大大影响项目的进程和成本。若承建公司在建设的过程中,公司内部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工程的进度。重新选择承建公司,还会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三是运营公司。运营合同中的忽略点会造成运营公司在实际操作发生争端,同时运营公司在营运的工程中公司内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年公寓”的正常使用以及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刘卫卫,朱光.保障性住房现状与问题分析[J].上海房产.2011,
2;29~30
[2]张建坤,王效荣,刘科伟,李俊杰.基于“公司合作”模式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价格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