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揭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变化中的平衡与守恒思想,开展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氧化碳的释放与吸收》的复习课教学,以现实问题串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酸雨的pH”“二氧化碳的捕捉与释放”等的探究,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数据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以期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核心素养
  一、数字化实验的优势与价值
  相比于传统的实验,数字化实验主要有如下三个优势:(1)数据采集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感知”和“实时性记录”。前者指数字化实验能以数字形式感知和记录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后者指数字化实验能实时、同步地记录并呈现化学实验中各种量的变化。(2)定量研究的便捷化。主要指“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数据的高效性”。数字化实验的数据、图像、仪表三大类表征形态均能对揭示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大量、精确的数据,使定量实验更便捷;而且,获得的数据可以通过软件提供的各种算法进行高效的处理。(3)实验现象的直观化。主要体现在“数据直观”和“现场直观”两个方面。前者指数字化实验的数据采集灵敏度高、呈现性强,能检测反应过程中许多实验现象或参数的微弱变化;后者指数字化实验能离开实验室或教室,到研究现场去进行。
  化学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揭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变化中的平衡与守恒思想,开展证据推理(依据对现象的观察)和模型认知(通过对数据和图像的分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基于数字化实验的化学教学课例
  在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释放与吸收》的复习课教学中,笔者以现实问题串联有关二氧化碳性质与制取的一系列探究,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数据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以期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科学探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教材中对温室效应的描述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样的文字描述很难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基于此,笔者借助温度传感器做对比实验来直观探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教师演示实验: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一个瓶子里充满了二氧化碳,另一个瓶子里装的是空气。用同一束光照射3 min,连接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数值变化,得到两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
  师 根据曲线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光照时间相等,装二氧化碳的瓶子升温较快。
  (教师演示实验:关灯后,继续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数值变化,又得到了两条曲线,如图2。)
  师 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光照时间相等,装二氧化碳的瓶子冷却较慢。
  师 实验告诉我们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
  生 保温作用。
  师 “温室效应”是我们给大气的保温效应起的名称。它有什么正面意义吗?
  生 气候不会骤冷骤热,地球会是一个宜居的星球。
  师 那如果温室效应加剧呢?
  生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有些地方炎热得无法居住,甚至变成沙漠。
  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片面转为全面,使他们不再简单地把温室效应看成负面效应,而认识到其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数字化曲线进行解读,提升了他们对数据和图像的分析表达能力。
  (二)证据推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来制取少量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写完化学反应方程式后,有些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实验室可以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而且,通过早先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知道稀硫酸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液体反应物,但是较少能完整地说出理由。因此,笔者设计了师生共做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实验室会选择稀盐酸与石灰石(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演示实验:让两名学生各拿一支套上气球的试管,气球中分别装入2 g石灰石块状固体和2 g碳酸钙粉末,试管中预先倒入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师 (对拿着装有碳酸钙粉末试管的学生)恭喜你,因为你的气球变得更大。这说明哪一支試管中的气体产生得更快呢?
  生 碳酸钙粉末的。
  师 是什么原因呢?
  生 碳酸钙是粉末,石灰石是块状固体,前者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
  师 两个试管中的反应是同一个反应吗?
  生 是的。
  师 这说明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能不能说明一个化学反应的所有事实?这里的事实是指反应速率的大小、吸热或放热的多少等。
  生 不能。
  师 因此我们要说清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光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还需要哪些说明?
  生 还要说明原料是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师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必须用稀盐酸吗?能不能用稀硫酸?为什么?下面我们借助数字化实验来分析。这里老师先和大家说明一下:单位时间内密闭体系中的气压变化值越大,说明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越快。
  (教师演示实验: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气压曲线上再完成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气压曲线测绘,如图3。)   师 曲线比较平缓,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非常缓慢,不适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吸取10 mL的饱和CaCl2溶液,注射入三颈烧瓶内;点击“采集”,得到如图4所示的曲线。)
  师 你发现了什么?
  生 加入饱和CaCl2溶液后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变快了。
  师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饱和CaCl2溶液引入了哪一种新微粒?
  生 Cl-。
  师 老师查阅文献后发现,前人已经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Cl-能促进微溶物硫酸钙从石灰石表面脱落,使得石灰石能继续接触稀硫酸,与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为什么實验室不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生 因为反应会生成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数字化实验通过连续的数据采集赋予了化学实验数字和图像双重表征。学生解读数字化曲线的过程也是基于对宏观现象(证据)的辨识来探究(推理)微观世界奥秘的过程。这正是数字化实验相较于传统实验的优势所在。
  (三)平衡思想:酸雨的pH
  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pH<5.6才是酸雨,尽管他们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使雨水呈弱酸性,但5.6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为了化抽象为具象,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 自然界的海水和雨水是二氧化碳的天然吸收剂:CO2+H2OH2CO3。(出示图5)这是一张蒸馏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的pH值变化图像,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 当pH为5.67时,它不再改变。
  师 这与我们学过的哪一个数据接近?
  生 酸雨的pH<5.6。
  师 你能说说为什么pH<5.6的雨水才被称为酸雨吗?
  生 因为二氧化碳饱和溶液的pH约为5.6,所以pH<5.6的雨水才能被称为酸雨。
  化学学科中的变化与平衡观念是指,变化会趋于平衡,打破平衡变化又重新开始。二氧化碳溶于水最终能达到溶解与反应的平衡,二氧化碳溶于水达到饱和后的pH约为5.6。在数字化实验的基础上开展酸雨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酸雨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平衡的思想。
  (四)社会责任:二氧化碳的吸收与释放
  合理运用化学变化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全球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温室效应逐渐严重的现状,人类已经在努力改变自身的行为:低碳和低碳生活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名词。但是,学生对低碳和低碳生活的理解并不全面,比如,对于少用空调等电器设备、少用塑料袋与低碳生活究竟有什么联系,不明所以。因此,有必要研究二氧化碳的吸收与释放,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低碳生活原来就在身边,增强学好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师 针对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温室效应逐渐严重的现状,很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对策,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成为研究的热点。比如,将二氧化碳制成生物可降解塑料,既能解决二氧化碳过多的问题,也能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举两得,但成本有些高。实验室我们也可以来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
  (教师演示实验:三颈烧瓶内预先收集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用注射器加入20 mL NaOH溶液,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曲线;待数据稳定后再用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利用气压传感器再次测定反应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曲线,最终得到如图6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师 你能说出曲线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吗?
  生 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因为NaOH溶液加入后,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生成Na2CO3溶液,烧瓶内气压变小;盐酸加入后,与Na2CO3溶液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烧瓶内气压变大。
  (教师板书:吸收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释放二氧化碳:Na2CO3+2HCl2NaCl+H2O+CO2↑。)
  师 与其让二氧化碳产生后再想办法吸收,还不如从源头上杜绝二氧化碳的产生。低碳生活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今天你低碳了吗?(出示图7)这是一个碳足迹计算器,请同学们在iPad上动手算一算自己的日均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实验,借助气压传感器测定密闭体系的气压变化,实现定量化,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曲线的完整变化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为控制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为现实生活中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宏佳.化学数字化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吴孙富.石灰石能与硫酸持续反应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12(2).
  [3] 王宝权.石灰石能与硫酸持续反应的实验再探究[J].化学教学,2012(6).
  [4] 魏巍.数字化实验室与中学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2006(11).4,5,10-12,17,31,53,73-74,76,77-79,80-83,84
其他文献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從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8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高中各学科课标修订;  2.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实施;  3.语
期刊
摘要:英语绘本正日益成为师生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以课外绘本Eason the big brother为例,对两则教学案例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优化英语绘本教学的相关策略:直接导入,聚焦故事;充分阅读,关注体验;引发思考,培养品格。  关键词:绘本阅读教学比较与分析策略  当前,英语绘本正日益成为师生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绘本的趣味性、故事性和思考性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还有助于增进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重视“思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正成为语文学习与研究的热点甚至重点。围绕此方面展开的研究与探索,既有成功的、有效的实践,也存在一些模糊和浅解现象,值得进一步研讨和厘清。如“思辨”旨归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特质;“思辨”的文本对象不限于论述类文本;“思辨”与语文学习其他内容的关系;等等。  关键词:思辨 批判性思维 任务群 文本对象  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重视“思辨
期刊
摘 要:考察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其“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鲜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其课改得失以及本校课堂教学的低效症状,我校努力打造讲求教学实效、有学校特色的“我的课堂”,探索“六模块”课堂教学模式,六个模块分别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关键词:新绛中学 课改经验 教学模式  一、冷观新绛中学课改  山西新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1978年就被
期刊
摘 要:薄弱学校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动力弱、基础薄、能力差”的特征。结合《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阐述“薄弱学校”数学课堂如何“以学定教”:低起点,让学生学有基础,解决想学的问题;缓坡度,让学生学有收获,解决能学的问题;勤反馈,让学生学有巩固,解决学会的问题;重探究,让学生学有发展,解决会学的问题;多鼓励,让学生学有信心,解决乐学的问题。  关键词:以学定教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低起点 缓
期刊
摘 要:传统的语法教学,学生缺乏感知、交流、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对于目标语法项目的学习仅停留在浅层的识记层面,在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形式后,仍无法在语篇中运用。赵哲老师展示的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的Grammar板块语法课,建立在形式、意义和运用的基础上,源自语篇、依托语篇、回归语篇,在语篇情境中呈现语法结构,让学生感知语言、运用语言。  关键词:语法教学 语
期刊
摘 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五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古代商业的发展》复习课中渗透五大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了解我国分组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期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深化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分组教学”的概念界定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任务导向型、指标导向型、管理导向型。在中国知网中以“分组教学”或“小组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分组教学”的相关研究趋势、关键词共现网络、相关研究层次分析以及高水平、系统性研究进展。得到的结论是:在做关于分组教学的研究时应该尽量做到理论与
期刊
摘 要:《看社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文章,作者王英琦。学生普遍对这篇课文不感兴趣:方言较多,太朴实,看不懂。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体悟到文字背后的真意,可抓住关键句,变换主语,通过比较体悟真情,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关键词:《看社戏》 散文阅读 比较 体悟  20世纪80年代末,王英琦主动在中原大地上的小刘村“落户”,写了很多具有“底层感”的文章。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
期刊
摘要: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要求学生写发言稿,属情境式作文题,是传统命题作文中较为新颖的类型,让不少考生深感意外。通过对该作文题以及部分考场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的分析,提出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建议:坚定的教材意识,科学的宏观布局,持久的习惯培养,长期的美文熏陶,丰富的生活观察。  关键词:中考作文作文教学教学建议  一、考生深感意外的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2017年南京市语文中考结束,学生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