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与疯狂之间,张永和与熊晓鸽最终选择了后者。于是,一座可开合式的户外剧院,在水关长城下的一片荒野中拔地而起。建筑是张永和的梦,音乐是熊晓鸽的梦,两个事业有成的五零后狂人依然怀抱梦想。而今,熊晓鸽创办了长城森林艺术节,张永和为艺术节建造了一座剧院,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狂人,依然能让彼此的梦想照进现实。
张永和
国际著名华人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的建筑风格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擅长使用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曾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熊晓鸽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著名投资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是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热爱文艺事业,曾是“赢在中国”栏目策划人和连续三年评委,长城森林音乐节的创始人。他的投资风格是:先看市场,相比团队和项目而言,更重要的是团队。
今年8月23日第四届“北京长城森林艺术节”如期而至,最被期待的建筑“长城森林大剧场”也正式启用。一直以擅长“艺术与空间营造相结合”著称的张永和,将开合式的动态结构又做了一次的尝试。而作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长的熊晓鸽,一直有音乐情结,私底下的他唱歌不错,并为了最初的梦想创办长城森林艺术节。所以,他们在今日美术馆的这次对话,关乎于成功男人心目中对音乐、建筑与梦想的感悟。
梦想被用滥了
熊晓鸽从小有一个音乐梦想,而张永和的音乐启蒙是在旧金山歌剧院里睡出来的。幸好殊途同归,他们都有着对音乐的爱和梦想。张永和说自己的梦想其实特别多,但他发现中国人的梦想好像被《中国好声音》格式化了,而且梦想这个词也被大家用滥了。
张永和:我们经常会听到音乐与梦想这样的联系,我想现在梦想的问题是被《中国好声音》给定义了。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哪个节目,看了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梦想都是一样的。我的梦想特别多,跟我搞建筑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其实人还是可以有别的梦想,梦想这个东西不能被格式化了。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去《中国好声音》讲建筑,感觉梦想这个词被大家用滥了。
熊晓鸽:其实就像我一样,大家都知道我是投资人,但是从心底来讲,我最大的梦想是音乐。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喜欢电,捣鼓收音机什么的,那时候就梦想着长大以后当个物理学家,这是我最开始的一个梦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好朋友家里买了一架德国钢琴。有一次他弹钢琴我在那儿瞎唱,他爸爸突然跑过来说,你嗓子不错,应该学唱歌。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梦想就成了当个音乐家。
后来到北京读新闻系研究生,《中国日报》的记者经常写不过来,就请我们这些读研究生的去帮忙写。那时候最好的演出都在礼拜六,所以礼拜六我们就经常跑文艺组,主要写的就是演出,而且都是国外的演出。就像现在一样,全世界最好的乐团,都要来北京练一练。大家知道的谭盾的《风雅颂》,当年就是我写的,那时候算是真正和我的音乐梦想有些接触了。
张永和:古典音乐我听了很多年,也很喜欢,但其实音乐我懂的非常少。我在旧金山念完硕士之后,就到了一个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我那位老板,我想他可能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他买旧金山歌剧院的套票,但是他不去看。然后就把一套票都给我了,我其实也没想到要去看歌剧,但因为是白来的嘛,我就去睡。一觉醒来发现两边的人都在睡,我一下就放松了,第二个礼拜我去接着睡。当然,睡了一季下来我还是听了一些的。
熊晓鸽:我真正接触到音乐节,是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其实我那会儿特别不想出国留学,因为我想当中国的法拉奇,一个很有名的意大利记者。但等到我去新华社实习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做不上法拉奇了,然后我才决定出国留学的。也是命运的安排,1986年我想出国留学,就是靠着这些文章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拿到了奖学金,但当时我连托福都还没考过,现在想起来这也是个奇迹。
出国之后,各种艺术节的表演就更多了。像你们学校的探戈音乐节,那时候真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牛的活动。当然后来机会多了,我还去了柏林森林音乐节、爱丁堡艺术节什么的。那时候就在想,有朝一日,要是能把这样的音乐节搬到中国来就好了。所以八年前开始计划做这样一个户外音乐节,当时就想一定要在荒山野岭。我们不要在朝阳公园,不要做演完就走的商演,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悠闲听音乐的环境。于是我们就在水关长城脚下,修了一条十二公里的公路,做起了这个音乐节。
来一场户外狂欢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张永和并不这么认为,他的设计早已不是简单静态的建筑,时常有近乎疯狂的设想。而熊晓鸽就是需要张永和的这点疯狂,这个户外艺术节的剧场,不能太过传统。熊晓鸽想要的,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音乐厅,而是来一场户外狂欢。
张永和: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是最反对这个说法的,因为音乐是一个活的东西。如果音乐凝固了,是不可能成为任何东西的,所以我猜歌德当时对建筑的认识是静态的,但现在过了快三百年了,建筑变了。反过来说,音乐也不能是解冻了的建筑。要说音乐和建筑的关系,我想就在舞台。音乐也好,建筑也好,首先得有个舞台。我自己也喜欢看戏,北京人嘛,守着首都剧场长大的。这次有机会设计一个舞台,对我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这次的设计当中,也有这种互动性,不是一个传统静态的设计。
熊晓鸽: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第一次去波士顿探戈坞森林音乐节,开着很破的车,那地方还下着雨,买了一张草坪票进去就开演了。结果主持人出来说了一句话,说告诉大家一个很悲痛的消息,我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今天早晨脑淤血去世了,我们赶排了一首协奏曲来纪念他。然后指挥和乐手都上台,台上台下所有人都自发站了起来,没有人要求大家站起来,音乐演奏完了所有人说阿门然后再坐下。真的,你会看到很多人泪光闪闪的。那会儿我就觉得,那种文化、那种教养,让我太感动了。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好像还挺美好。那么多人送他离去,去天堂,我觉得特别美。 后来我就总是周末去,跟朋友一起去烧烤,要是带上女朋友就更浪漫了。所以在我们这里,家庭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北京,到了周末是父母最头疼的时候,因为没地方去。而我们这里就是有这样一种家庭的气氛,你要是喜欢音乐,想找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度个周末,那就来吧。
张永和:就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设计的这个户外剧场,它是一个音乐演出的场所,但是又跟传统的音乐厅很不一样。平时我们说到音乐厅,想到的都是古典音乐,我自己也很喜欢穿着很正式的礼服去听交响乐。但是这是一个周末在郊外的演出,实际上它构成了一次狂欢,孩子、狗、飞碟,是在这样一个意境下的音乐。
我们工作室有一个设计师就拿出了自己的想法,舞台上有几个罩子,就用塔吊给拉起来。舞台上音乐奏完之后,或者演员演得不太好,指挥台就下令把他给罩起来,这很实用,也很有趣。但是当时我们其实是犹豫着要不要把这个方案拿给你们看,一方面觉得实在有点不沾边,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和咱们艺术节的精神非常吻合。其实我开始没想到你们会选择这个方案,因为我的习惯是把靠谱的放后面,前面的就迅速过去,所以这个放在了第一个。
熊晓鸽:我猜你最感动的可能就是,我们鼓励你变的疯狂,你怎么疯狂就怎么来。在这次的抉择上,我们团队的意见是一致的,不仅我一个人。当时看你们第一个拿出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立刻就决定,就是这个了。确实像你说的那样,这个设计和我们艺术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我们的音乐节里,你能看到两个不同,第一个是户外,第二个全是便装,还可以在那里吃饭。你愿意穿什么就穿什么,你不仅可以带孩子来,你还可以带狗来。就像你说的一样,这里实际上是一场狂欢。
张永和:你们当时选中这个方案的原因,其实也就是我保留这个方案的原因。虽然看上去有点疯狂,但确实是一个狂欢的概念。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想把这个剧场盖得比较轻,对减小对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让所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是产生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现代都市人的文化生活,除了在城里看戏,又多了一种可能,就是真正喜欢音乐也喜欢自然的人的选择,我希望我们的设计没有给大家添乱。
所以我们一棵树都没有动,现在舞台左前方还有一棵树,离舞台太近了,但我们还是保留了它,等以后有问题了再说。整个北京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化发展中,有一个事儿,就是一座房子不确定该不该拆就先给拆了,我觉得那是最大的问题。也许那房子确实该拆,但是定不下来的时候就慢慢定,着什么急?所以我们就用这样一种不着急的态度,去对待整个大环境里的一点一滴。这个建筑,不演出的时候就拆了,演出的时候再装上,非常方便。
熊晓鸽:其实很多艺术节都没有固定的剧场,最初就是一顶大棚,临时搭建的。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它的艺术活动是从早上就开始全天候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在那里展示,有画画的,也有做雕塑的,什么都有。我还想到波士顿的探戈坞森林音乐节,他们为什么要盖那个音乐厅呢?就是因为有一次当地请了波士顿交响乐团去演出,但是中途下雨了演出被迫中断,大家就觉得很扫兴,之后就有人发起说那我们建个音乐厅吧。有一位女士捐了这块地,大家又凑钱,但是钱不够,他们就搭了一个棚子,一个音乐节就这么做起来了。所以我就觉得,北京也应该引进这样一种形式的艺术节。北京有那么多艺术学校,聚集了全国那么多搞艺术的人,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机会,有一个平台,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张永和
创作来源于文化
Q:作为一名建筑师,你怎么把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呢?
A: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天工作都会想到,但是至今我也没有答案。可是有一点我想说,就是现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背后带着的成见咱们应该改改。就是说咱们常常说的中西对话,实际上是说西方的现代和中国的古代对话,这是一个不太对的上的关系。当时最早提出中西对话的时候,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现代的语境、一个当代的文化。可是此时此刻,尽管当代文化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但是毕竟存在了。我觉得今天更有意思的应该是,中国的古代和当代文化对话西方的古代和当代文化。想到中国,咱们不止有一个紫禁城,不止有一个天坛,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都是咱们的文化遗产。如果这么想的话,尽管我们不知道最终怎么对话,但是可对话的点非常多。
Q: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
A:我其实是不相信灵感的,我不认为创作来源于灵感,我觉得是来源于文化的,这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看京剧长大,但是到今天我也不敢说京剧的音乐我都喜欢,不过京剧的那种视觉元素,舞台的布景和演员的衣服我一直都特别喜欢。我觉得这种文化的熏陶,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准备,我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设计一个剧场,但是方方面面的文化修养都是需要的。我觉得如果一个完全不喜欢音乐的人来设计这个剧场,他可能很努力,但是就是会缺少那个文化感觉。对一个人来说,不但是做工作,能够生活好也很重要。
熊晓鸽
商人的音乐梦想
Q:音乐演出场所都特别重视生效,户外剧场怎么处理声音呢?
A:露天的演出并不是说不重视质量,户外音乐节一定会有电声,所以我们的音响设备是非常好的。这和音乐厅里不一样,当然从节目组成来说也和音乐厅不一样。比如说波士顿的探戈坞森林音乐节,大概有60%是古典音乐,剩下的会有爵士、摇滚这些音乐形式,甚至还有芭蕾、现代舞什么的。我们的艺术节,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另一个也考虑到大家周末休闲,所以我们在节目策划上会更轻松。今年我们有古典音乐,俞峰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我们也有摇滚、有民谣,比如郑钧、老狼、朴树、张震岳,还有好妹妹乐队。然后我们还有露营、美食、魔术、大师课、手工坊,就是整体给大家一个节日的狂欢。
Q:艺术节现在是两周的周末,你有没有想过以后把艺术节的规模做得更大?
A:今年是两个周末,原来只是一个周末。我想在未来,我们也跟国外一样,做成十个周末的大艺术节,就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如果你在说梦想呢,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好多我们知道的艺术节,包括我刚才说到的波士顿探戈坞森林音乐节、柏林森林音乐节,还有爱丁堡艺术节,大多是在北纬四十度。所以我有一个梦想,想建立一个北纬四十度音乐节联盟,我们中国来做老大。请全世界最牛的艺术家来我们这里演出,当然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民舞台,谁都可以上去唱,你也可以。
张永和
国际著名华人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的建筑风格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擅长使用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曾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熊晓鸽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著名投资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是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热爱文艺事业,曾是“赢在中国”栏目策划人和连续三年评委,长城森林音乐节的创始人。他的投资风格是:先看市场,相比团队和项目而言,更重要的是团队。
今年8月23日第四届“北京长城森林艺术节”如期而至,最被期待的建筑“长城森林大剧场”也正式启用。一直以擅长“艺术与空间营造相结合”著称的张永和,将开合式的动态结构又做了一次的尝试。而作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长的熊晓鸽,一直有音乐情结,私底下的他唱歌不错,并为了最初的梦想创办长城森林艺术节。所以,他们在今日美术馆的这次对话,关乎于成功男人心目中对音乐、建筑与梦想的感悟。
梦想被用滥了
熊晓鸽从小有一个音乐梦想,而张永和的音乐启蒙是在旧金山歌剧院里睡出来的。幸好殊途同归,他们都有着对音乐的爱和梦想。张永和说自己的梦想其实特别多,但他发现中国人的梦想好像被《中国好声音》格式化了,而且梦想这个词也被大家用滥了。
张永和:我们经常会听到音乐与梦想这样的联系,我想现在梦想的问题是被《中国好声音》给定义了。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哪个节目,看了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梦想都是一样的。我的梦想特别多,跟我搞建筑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其实人还是可以有别的梦想,梦想这个东西不能被格式化了。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去《中国好声音》讲建筑,感觉梦想这个词被大家用滥了。
熊晓鸽:其实就像我一样,大家都知道我是投资人,但是从心底来讲,我最大的梦想是音乐。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喜欢电,捣鼓收音机什么的,那时候就梦想着长大以后当个物理学家,这是我最开始的一个梦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好朋友家里买了一架德国钢琴。有一次他弹钢琴我在那儿瞎唱,他爸爸突然跑过来说,你嗓子不错,应该学唱歌。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梦想就成了当个音乐家。
后来到北京读新闻系研究生,《中国日报》的记者经常写不过来,就请我们这些读研究生的去帮忙写。那时候最好的演出都在礼拜六,所以礼拜六我们就经常跑文艺组,主要写的就是演出,而且都是国外的演出。就像现在一样,全世界最好的乐团,都要来北京练一练。大家知道的谭盾的《风雅颂》,当年就是我写的,那时候算是真正和我的音乐梦想有些接触了。
张永和:古典音乐我听了很多年,也很喜欢,但其实音乐我懂的非常少。我在旧金山念完硕士之后,就到了一个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我那位老板,我想他可能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他买旧金山歌剧院的套票,但是他不去看。然后就把一套票都给我了,我其实也没想到要去看歌剧,但因为是白来的嘛,我就去睡。一觉醒来发现两边的人都在睡,我一下就放松了,第二个礼拜我去接着睡。当然,睡了一季下来我还是听了一些的。
熊晓鸽:我真正接触到音乐节,是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其实我那会儿特别不想出国留学,因为我想当中国的法拉奇,一个很有名的意大利记者。但等到我去新华社实习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做不上法拉奇了,然后我才决定出国留学的。也是命运的安排,1986年我想出国留学,就是靠着这些文章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拿到了奖学金,但当时我连托福都还没考过,现在想起来这也是个奇迹。
出国之后,各种艺术节的表演就更多了。像你们学校的探戈音乐节,那时候真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牛的活动。当然后来机会多了,我还去了柏林森林音乐节、爱丁堡艺术节什么的。那时候就在想,有朝一日,要是能把这样的音乐节搬到中国来就好了。所以八年前开始计划做这样一个户外音乐节,当时就想一定要在荒山野岭。我们不要在朝阳公园,不要做演完就走的商演,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悠闲听音乐的环境。于是我们就在水关长城脚下,修了一条十二公里的公路,做起了这个音乐节。
来一场户外狂欢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张永和并不这么认为,他的设计早已不是简单静态的建筑,时常有近乎疯狂的设想。而熊晓鸽就是需要张永和的这点疯狂,这个户外艺术节的剧场,不能太过传统。熊晓鸽想要的,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音乐厅,而是来一场户外狂欢。
张永和: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是最反对这个说法的,因为音乐是一个活的东西。如果音乐凝固了,是不可能成为任何东西的,所以我猜歌德当时对建筑的认识是静态的,但现在过了快三百年了,建筑变了。反过来说,音乐也不能是解冻了的建筑。要说音乐和建筑的关系,我想就在舞台。音乐也好,建筑也好,首先得有个舞台。我自己也喜欢看戏,北京人嘛,守着首都剧场长大的。这次有机会设计一个舞台,对我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这次的设计当中,也有这种互动性,不是一个传统静态的设计。
熊晓鸽: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第一次去波士顿探戈坞森林音乐节,开着很破的车,那地方还下着雨,买了一张草坪票进去就开演了。结果主持人出来说了一句话,说告诉大家一个很悲痛的消息,我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今天早晨脑淤血去世了,我们赶排了一首协奏曲来纪念他。然后指挥和乐手都上台,台上台下所有人都自发站了起来,没有人要求大家站起来,音乐演奏完了所有人说阿门然后再坐下。真的,你会看到很多人泪光闪闪的。那会儿我就觉得,那种文化、那种教养,让我太感动了。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好像还挺美好。那么多人送他离去,去天堂,我觉得特别美。 后来我就总是周末去,跟朋友一起去烧烤,要是带上女朋友就更浪漫了。所以在我们这里,家庭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北京,到了周末是父母最头疼的时候,因为没地方去。而我们这里就是有这样一种家庭的气氛,你要是喜欢音乐,想找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度个周末,那就来吧。
张永和:就像你说的那样,我们设计的这个户外剧场,它是一个音乐演出的场所,但是又跟传统的音乐厅很不一样。平时我们说到音乐厅,想到的都是古典音乐,我自己也很喜欢穿着很正式的礼服去听交响乐。但是这是一个周末在郊外的演出,实际上它构成了一次狂欢,孩子、狗、飞碟,是在这样一个意境下的音乐。
我们工作室有一个设计师就拿出了自己的想法,舞台上有几个罩子,就用塔吊给拉起来。舞台上音乐奏完之后,或者演员演得不太好,指挥台就下令把他给罩起来,这很实用,也很有趣。但是当时我们其实是犹豫着要不要把这个方案拿给你们看,一方面觉得实在有点不沾边,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和咱们艺术节的精神非常吻合。其实我开始没想到你们会选择这个方案,因为我的习惯是把靠谱的放后面,前面的就迅速过去,所以这个放在了第一个。
熊晓鸽:我猜你最感动的可能就是,我们鼓励你变的疯狂,你怎么疯狂就怎么来。在这次的抉择上,我们团队的意见是一致的,不仅我一个人。当时看你们第一个拿出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立刻就决定,就是这个了。确实像你说的那样,这个设计和我们艺术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我们的音乐节里,你能看到两个不同,第一个是户外,第二个全是便装,还可以在那里吃饭。你愿意穿什么就穿什么,你不仅可以带孩子来,你还可以带狗来。就像你说的一样,这里实际上是一场狂欢。
张永和:你们当时选中这个方案的原因,其实也就是我保留这个方案的原因。虽然看上去有点疯狂,但确实是一个狂欢的概念。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想把这个剧场盖得比较轻,对减小对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让所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是产生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现代都市人的文化生活,除了在城里看戏,又多了一种可能,就是真正喜欢音乐也喜欢自然的人的选择,我希望我们的设计没有给大家添乱。
所以我们一棵树都没有动,现在舞台左前方还有一棵树,离舞台太近了,但我们还是保留了它,等以后有问题了再说。整个北京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化发展中,有一个事儿,就是一座房子不确定该不该拆就先给拆了,我觉得那是最大的问题。也许那房子确实该拆,但是定不下来的时候就慢慢定,着什么急?所以我们就用这样一种不着急的态度,去对待整个大环境里的一点一滴。这个建筑,不演出的时候就拆了,演出的时候再装上,非常方便。
熊晓鸽:其实很多艺术节都没有固定的剧场,最初就是一顶大棚,临时搭建的。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它的艺术活动是从早上就开始全天候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在那里展示,有画画的,也有做雕塑的,什么都有。我还想到波士顿的探戈坞森林音乐节,他们为什么要盖那个音乐厅呢?就是因为有一次当地请了波士顿交响乐团去演出,但是中途下雨了演出被迫中断,大家就觉得很扫兴,之后就有人发起说那我们建个音乐厅吧。有一位女士捐了这块地,大家又凑钱,但是钱不够,他们就搭了一个棚子,一个音乐节就这么做起来了。所以我就觉得,北京也应该引进这样一种形式的艺术节。北京有那么多艺术学校,聚集了全国那么多搞艺术的人,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机会,有一个平台,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张永和
创作来源于文化
Q:作为一名建筑师,你怎么把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呢?
A: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天工作都会想到,但是至今我也没有答案。可是有一点我想说,就是现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背后带着的成见咱们应该改改。就是说咱们常常说的中西对话,实际上是说西方的现代和中国的古代对话,这是一个不太对的上的关系。当时最早提出中西对话的时候,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现代的语境、一个当代的文化。可是此时此刻,尽管当代文化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但是毕竟存在了。我觉得今天更有意思的应该是,中国的古代和当代文化对话西方的古代和当代文化。想到中国,咱们不止有一个紫禁城,不止有一个天坛,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都是咱们的文化遗产。如果这么想的话,尽管我们不知道最终怎么对话,但是可对话的点非常多。
Q: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
A:我其实是不相信灵感的,我不认为创作来源于灵感,我觉得是来源于文化的,这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看京剧长大,但是到今天我也不敢说京剧的音乐我都喜欢,不过京剧的那种视觉元素,舞台的布景和演员的衣服我一直都特别喜欢。我觉得这种文化的熏陶,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准备,我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设计一个剧场,但是方方面面的文化修养都是需要的。我觉得如果一个完全不喜欢音乐的人来设计这个剧场,他可能很努力,但是就是会缺少那个文化感觉。对一个人来说,不但是做工作,能够生活好也很重要。
熊晓鸽
商人的音乐梦想
Q:音乐演出场所都特别重视生效,户外剧场怎么处理声音呢?
A:露天的演出并不是说不重视质量,户外音乐节一定会有电声,所以我们的音响设备是非常好的。这和音乐厅里不一样,当然从节目组成来说也和音乐厅不一样。比如说波士顿的探戈坞森林音乐节,大概有60%是古典音乐,剩下的会有爵士、摇滚这些音乐形式,甚至还有芭蕾、现代舞什么的。我们的艺术节,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另一个也考虑到大家周末休闲,所以我们在节目策划上会更轻松。今年我们有古典音乐,俞峰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我们也有摇滚、有民谣,比如郑钧、老狼、朴树、张震岳,还有好妹妹乐队。然后我们还有露营、美食、魔术、大师课、手工坊,就是整体给大家一个节日的狂欢。
Q:艺术节现在是两周的周末,你有没有想过以后把艺术节的规模做得更大?
A:今年是两个周末,原来只是一个周末。我想在未来,我们也跟国外一样,做成十个周末的大艺术节,就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如果你在说梦想呢,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好多我们知道的艺术节,包括我刚才说到的波士顿探戈坞森林音乐节、柏林森林音乐节,还有爱丁堡艺术节,大多是在北纬四十度。所以我有一个梦想,想建立一个北纬四十度音乐节联盟,我们中国来做老大。请全世界最牛的艺术家来我们这里演出,当然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民舞台,谁都可以上去唱,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