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知识、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由此而生成的“设境、导问、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设境;导问;合作;探究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48-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课堂学习场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实际上是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使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一个好的情景首先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要隐含教学问题,因而一段视频、一则故事、一个问题、一个实验甚至一个笑话等都能成为很好的情景,都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得知识是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有了兴趣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主动去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二、设问导问,活跃思维
设问,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与设问相比,导问更显得重要。导问,即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生提问欲望会不断加强,学生会不断提问。其实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处处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被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宽容、鼓励的师生对话机制,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厚爱差生,让其敢问;其次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
三、合作学习,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的人际互动,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个性与群性方面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时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会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探究创新,提升能力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显然“探究”已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很精彩的部分。
要提倡探究创新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求一个确定的、唯一的答案,要让学生自由探索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要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卢文洋.生物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关键词:设境;导问;合作;探究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48-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课堂学习场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实际上是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使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一个好的情景首先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要隐含教学问题,因而一段视频、一则故事、一个问题、一个实验甚至一个笑话等都能成为很好的情景,都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得知识是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有了兴趣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主动去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二、设问导问,活跃思维
设问,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与设问相比,导问更显得重要。导问,即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生提问欲望会不断加强,学生会不断提问。其实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处处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被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宽容、鼓励的师生对话机制,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近,厚爱差生,让其敢问;其次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
三、合作学习,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的人际互动,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个性与群性方面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时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会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探究创新,提升能力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显然“探究”已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很精彩的部分。
要提倡探究创新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求一个确定的、唯一的答案,要让学生自由探索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要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卢文洋.生物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