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并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与完善。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在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的本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事实证明: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继续再教育,不断的吐故纳新,求新索异。同时还要大胆突破教材的束缚,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
2.教师要选准语文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积淀的最优秀的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前提。选好语文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
首先,对教材的处理要创新。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材料,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处理,才能更加有效的教。例如,在讲《祝福》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是饿四,冻死,病死?还是自杀而死?学生可以有多种见解,并且根据课文找到依据,这样就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塑造这个人物又有何用意?最后学生分组讨论,续写课文。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而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创新。在设计问题时,要打破常规,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2.1 设计形象性问题,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推测的能力。比如,让学生扩写文章,续写文章等等。
2.2 设计有争辩性的问题。问题不辩不明,辩论后不仅理解了课文,而切锻炼了口才。比如,在分析《项链》文章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时,我让学生找她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她有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一面,而且领悟到她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把握了作品的人物。
2.3 设计求异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能力。如《石钟山记》一文,抓住中心句“事不目见耳闻,而用意断其有无,可乎?”苏轼暮夜亲自乘舟到绝壁下考察的事实,明确课文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学风,在此引导学生反向思维,课文反对什么?“目见耳闻”就一定正确可靠么?作者目见“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耳闻水声,可是得到的结论并不正确,为什么?这样从多角度开掘课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开设语文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上,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范围内。创新教育更应该有开放性,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这样才能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4.提供宽松环境,为创新学生提供存在空间
学生只有在感受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才有可能创新。如果过重地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天才般的想象力将被窒息,不可能进行教育创新,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5.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
创新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为主线,师生互动。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用脑思考研究。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法上做到一个“导”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分析兰芝被休的原因?学生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有力的证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不尊敬父母,用“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证;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婚后无子,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婚后无子,所以被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赞许,然后讲封建社会丈夫休妻的七种理由,即所谓的“七出”,让学生认识到兰芝的无辜与不幸,从而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一个“活”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要克服教法单一的缺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课本选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法。如果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如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就用练习法、实习法;如果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就采用谈话法、讨论放等等。如果一节课里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为完成同一教学任务,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法上做到一个“优”字。每种教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了解每种教法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和条件,在选择时做到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组合。單一的教法容易使学生出现厌倦、精神涣散、打瞌睡等现象。灵活的教法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选用一两种教法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方法的组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创造性,使教学方法的组合能取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这要教师转变观念,选择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开设语文活动课,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教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0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与完善。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在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的本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事实证明: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继续再教育,不断的吐故纳新,求新索异。同时还要大胆突破教材的束缚,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
2.教师要选准语文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积淀的最优秀的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前提。选好语文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
首先,对教材的处理要创新。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材料,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处理,才能更加有效的教。例如,在讲《祝福》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是饿四,冻死,病死?还是自杀而死?学生可以有多种见解,并且根据课文找到依据,这样就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塑造这个人物又有何用意?最后学生分组讨论,续写课文。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而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创新。在设计问题时,要打破常规,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2.1 设计形象性问题,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推测的能力。比如,让学生扩写文章,续写文章等等。
2.2 设计有争辩性的问题。问题不辩不明,辩论后不仅理解了课文,而切锻炼了口才。比如,在分析《项链》文章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时,我让学生找她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她有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一面,而且领悟到她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把握了作品的人物。
2.3 设计求异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能力。如《石钟山记》一文,抓住中心句“事不目见耳闻,而用意断其有无,可乎?”苏轼暮夜亲自乘舟到绝壁下考察的事实,明确课文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学风,在此引导学生反向思维,课文反对什么?“目见耳闻”就一定正确可靠么?作者目见“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耳闻水声,可是得到的结论并不正确,为什么?这样从多角度开掘课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开设语文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上,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范围内。创新教育更应该有开放性,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这样才能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4.提供宽松环境,为创新学生提供存在空间
学生只有在感受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才有可能创新。如果过重地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天才般的想象力将被窒息,不可能进行教育创新,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5.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
创新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为主线,师生互动。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用脑思考研究。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法上做到一个“导”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分析兰芝被休的原因?学生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有力的证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不尊敬父母,用“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证;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婚后无子,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婚后无子,所以被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赞许,然后讲封建社会丈夫休妻的七种理由,即所谓的“七出”,让学生认识到兰芝的无辜与不幸,从而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一个“活”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要克服教法单一的缺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课本选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法。如果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如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就用练习法、实习法;如果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就采用谈话法、讨论放等等。如果一节课里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为完成同一教学任务,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法上做到一个“优”字。每种教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了解每种教法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和条件,在选择时做到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组合。單一的教法容易使学生出现厌倦、精神涣散、打瞌睡等现象。灵活的教法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选用一两种教法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方法的组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创造性,使教学方法的组合能取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这要教师转变观念,选择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开设语文活动课,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教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