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为根 以美育人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课程,作为承载民族风俗、人文精神、理想信念和人类文明的艺术化组合,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蓬勃发展。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元素,有助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初中生正值品德养成、个性成长、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音乐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开展,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念之根本,也是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手段。“立德”是途径,“树人”是目标,教育要以德育为先,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育人内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教育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趣味多样的听、唱、读、说、跳、动的旋律感知中,领略音乐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深层价值,让学生在音乐文化语境中陶冶情操,开拓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一、领悟艺术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一)品鉴解析
  音乐与德育相互浸润,有助于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净化心灵,增进道德思想感染力和深刻性,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情感体验、音乐自主需要、音乐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丰富音乐学习经历,激发音乐兴趣,引发情感共鸣。音乐是承载人类文化思想的艺术形态和载体,作用于人的听觉,激发情感、促进思维,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民众固有的真挚情感,反映着各民族丰厚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底蕴。音乐教学应建立在艺术与德育深度联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在聆听欣赏中,,能以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去审视、鉴赏、解析、感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爱党、爱国之情。
  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红旗颂》赏析中,笔者从歌曲的文化背景入手,向学生展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引导他们在鉴赏和体会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理解其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音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抓手,教师启发学生在欣赏解析歌曲体裁、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旋律、情感的基础上,用音乐要素描述歌曲所表达情感内容。教师“: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旋律,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体验的空间,分步骤随着音乐的进度向学生讲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众欢呼的场面”“描写时代奋进、步伐奋勇前进”“描写歌颂党,歌颂祖国”三个部分,并要求学生在感悟背景情感的基础上,用具有歌颂性质的“啊”的发音哼唱主题,运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音乐艺术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在欣赏感悟的过程中,回顾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深度理解乐曲中内在价值、情感、深意,知道红旗是祖国的象征,长大后我们要继承革命烈士的红色之魂,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二)感悟情感
  情感是连接思维的桥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基于乐曲的解释,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探索与思考中,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到音乐词曲的背景和画面,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情感与认知紧密关联,教师在融合德育思想的教学中,要触及学生情感、意志和精神需要,让他们在歌唱、聆听的互动中,经历思考、体验、感悟,开拓审美视野,积累审美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美好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歌唱课《爱我中华》中,笔者基于学生的兴趣、经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各民族的特色与风俗,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情和爱国情。教师:“五十六个民族在歌曲中,以深厚的情感表达了爱我中华,虽然,不同民族各有特色,但五十六个民族爱我中华的共同心声永远不变。”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风貌和风土人情,有针对性、指向性地为学生提供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平台和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欣赏歌曲、领悟歌曲思想内涵情感的基础上,主动将审美经验转化为思想品格与道德品质,情景交融地齐唱《爱我中华》,歌曲情绪快乐、活泼,表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热爱祖国的共同情感。
  上述两个示例,均是德育在音乐教学选题中的体现,都蕴含了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和敬仰。音乐与德育的融合,就是要清晰表达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情感,教师要把认知、情感、行为统一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音乐文化,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旋律、艺术情感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体验中,感知音乐情绪起伏、律动,立德树人主张以文化,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方向,要立足于音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用视唱、审美、欣赏,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他们在节奏鲜明的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中,增强音乐鉴赏、音乐审美想象,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建立多元视界,传承民族文化


  (一)聆听实践
  在音乐课程中,要将德育理论思想融于音乐形象美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活泼,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艺术体验享受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悦、理智的满足。情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不同的旋律、节奏变化,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思想与美好心境,教师在课堂要以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基础,使之充分浸润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中,提高音乐听赏技巧,组织学生在经典旋律的聆听、欣赏、实践、评价中,具备尊重和认同世界各地区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凤阳花鼓》時,笔者在课堂中融合了器乐教学,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和艺术理解能力培养,让他们在入情入境的学习体验中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凤阳花鼓》是安徽有名的民间小调,其旋律优美、歌词朴实,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笔者融合情景、欣赏、实践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运用小鼓、自制沙锤等打击乐器参与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让学生在亲身演奏中理解凤阳花鼓民歌的由来,并在课堂中渗透民歌的历史文化背景,组织学生在充分交流学习中,开展即兴艺术表演,引导学生在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中浸润,在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中践行、体验、升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凤阳花鼓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要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互动体验中,丰富精神生活,深刻感知民间音乐艺术的情感魅力,提高音乐素养与能力。诸如此类的作品在教材中都多有涉及,例如《火把节》《瑶族舞曲》等,而音乐艺术兼具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特点,教师在课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思维特点,拓展丰富的音乐教育价值功能,支持学生在各民族不同韵律、节奏中,主动去感受民间艺术文化,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民族文化。   (二)文化鉴赏
  音乐艺术蕴藏着不同民族智慧的结晶,要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体验与学习,真正做到以艺术感人、以艺术育人,让学生在音乐美的熏陶下,珍视人类艺术文化遗产,树立平等多元价值观念,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观念。音乐文化是情感的艺术,是共鸣的旋律,教师要基于音乐的审美意境,用语言、节奏架起思想的天梯,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体验中,调动自身情感、观能,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略音乐艺术的美感,探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思想,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情绪、风格、文化的感悟体验中,树立平等多元文化价值观。
  上文我们提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也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在对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蓝色多瑙河》教学时,笔者从地域文化和音乐形象入手,有效实现音乐审美和道德思想相融合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师:“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丝带横贯欧洲大陆……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笔者向学生演示多瑙河美丽的景色,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播放卡尔·贝克,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让学生在异域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的碰撞结合中,抓住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更深入地体会圆舞曲的特点。
  在赏析《蓝色多瑙河》乐曲中,笔者还向学生传达这首圆舞曲蕴含的爱国之情,透过丰富的元素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文化思想。德育功能的渗透,要融入人文情感的思考,让学生能在学习与聆听中,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工作者着力于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具有道德高尚思想品质的时代新人,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以多元文化理解为目标,将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融入到视听、演唱环节,引导学生从各民族的文化风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欣赏、鉴别,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学生可以在优美的旋律感知中,与作品的文化思想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培养学生的多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三、丰富实践互动,增强道德思想


  (一)创编律动
  音乐是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艺术载体,教师在课堂中要透过动听、激昂、悦耳的韵律节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导他们在新奇多样的艺术体验中,能自觉将音乐情感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体验乐曲中蕴含的思想文明精神,并能够通过设计一些特定的教学环节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创编就是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创编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引发课堂的思考。
  例如,在赏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校园多美好》时,笔者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實践空间,组织他们在情绪起伏的律动体验中,创造性地哼唱、演奏、表达校园的美好事物。在课堂中融合各种图画、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风貌;创编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剪影”,通过模仿、复刻平时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增加学生对自己校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提高学生对于校园的热爱和对同学的友爱互助之情。
  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红星照我去战斗》的赏析中,笔者融入故事情节和舞蹈创编元素,组织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体验中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增进对音乐风格、情绪、情感的理解。《红星照我去战斗》既表达了与万恶旧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又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优美诗意,刻画了革命后代如雄鹰搏风雨、展翅飞,永向前的成长经历,所以笔者抓住这一落脚点,组织学生自主演绎歌曲情绪,启发学生结合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设计人物关系,创编动作,用肢体来表达革命后辈的保家卫国坚定信心,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中,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具有爱国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节奏表达
  音乐艺术承载着传递文化、思想、信仰的神圣使命,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实现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沟通,组织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领略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美感与魅力。音乐实质是情感、文化的语言,教师在渗透德育的音乐教学中,要始终结合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艺术形象,影响学生的审美情绪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融合生活经验、道德思想文明和音乐感知规律的审美体验中,融合音乐情感审视、创造,开拓视野,形成具备热爱祖国,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情感意识。
  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笔者从音乐情绪、舞蹈旋律、节奏入手,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唤起学生对节奏的认知及其音乐本能,使学生在载歌载舞的体验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学习和理解音乐深层的艺术情感,加深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月光下的凤尾竹》节奏舒缓、优美缠绵,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情感。教师:“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情绪和旋律之美。教师:“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坐落在竹林间依山傍水,乐声轻灵飘逸,月光下姑娘裙摆轻轻飘扬,她曼妙的身影在月下忘情地轻舞着、旋转着。”“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情感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在学生充分理解音乐情绪、旋律色彩、线条、节奏力度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傣族舞蹈动作——单低展翅、双抱翅,使他们在开放性、自主性的音乐学习环境中想象创造,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理解音乐深层的艺术情感。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还将古诗朗诵与背景音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欣赏、歌唱、聆听中,精准、细致感受音乐文化,同时让学生在诗词阅读、分析中,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知识文化的整理、辨析中,去感受歌曲起伏委婉、流畅柔美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在韵律体验中,达到陶冶身心、增长智慧、理解音乐知识技能、发展审美情感的学习目标。德育教育的渗透应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发展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联想空间,引导在他们自由、有趣的互动环境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立德树人”提出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笔者在音乐课堂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让学生在了解傣乡的风情、感受傣族风格歌曲的基础上,了解云南省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通过具有人文情怀的学习氛围创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渗透时代精神和道德思想,引导学生在融入丰富情绪、情感的音乐聆听、歌唱、体验中,加深对民族文化和道德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德”内化于心,外表于行,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将音乐育人功能和道德情感思想彻底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听辩、唱读、鉴赏,逐渐实现音乐理解力、音乐兴趣、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提升。
  学生对音乐情感、思想的领悟,是建立在反复聆听、欣赏、歌唱和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身要准确理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想内涵,全面把握“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德育思想渗透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践行理想信念,让他们在融入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音乐课程中,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拥有爱党、爱国美好情感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闽南童谣作为以闽南地区方言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有适宜儿童诵读的语言音韵之美,亦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意趣,是幼儿学习闽南地方语言文化的有利载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开展闽南童谣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闽南童谣的游戏元素,设计多元化的闽南童谣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闽
期刊
根据2015年上海市教委《关于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2016年《浦东新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及2019年《浦东新区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浦东新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并形成了新形势下浦东“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路径。2020年9月15日,教育部等8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动因  1.全球普遍重视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跨学科课程研究。尽管称谓各不相同,如:自然社会研究、技术实践、动手做、综合活动实践等,但是许多地区的跨学科课程已经形成了特色和模式。《浅谈国外跨学科课程的特色与模式》(山东师范大学—季风)一文认为:课程设置明确,内涵有力贯彻,外部条件优越……形成了亚太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等。  2.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能力,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和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态度,通过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性理解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高阶思维能力學会思考质疑、学会尝试创新、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
期刊
2014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究其含义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十三五期间,香山小学开展“基于学科特征的小学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把“知识和
期刊
“双减”文件出台后,随着开学日的到来,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兴奋点从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治理转到了校内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压缩了学科类课外培训后,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会越发强烈。我觉得,如果想要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需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健全教学流程管理,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才是硬道理。  我校教学流程管理实施已有二十多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校长室主要负责,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一旦脱离了语境的英语学习,英语学习就失去了活力,单纯的单词的记忆和语法操练显得枯燥乏味。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长期以往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反之,有了语境,语言的价值才能体现,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再也不是符号的记忆,而是围绕主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动过程。  语境带动下的语言学习活动,
期刊
发展性、独特性、独立性是学生观的基本内容,那么,如何对学生观进行本土化的演绎,使之具有中国基础教育特点呢?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乐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人所共有的便是情感,因此情感交流是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其次,于漪提出“和谐”,这是站在
期刊
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伴随一生的适应生活的重要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当今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合作探究、自我指导的
期刊
2017年11月,为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有效衔接,优化小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更适合学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它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提供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班队课是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两者在育人理念和育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