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外国文学课程处于中外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因此课程思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本研究以“英美文学导论”课程为例,从学生、教师、教学背景和教材建设4个方面讨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思政作用;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与历史语境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应该兼顾思想内容和学术内容.
【机 构】
: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大连116044;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文学课程处于中外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因此课程思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本研究以“英美文学导论”课程为例,从学生、教师、教学背景和教材建设4个方面讨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思政作用;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与历史语境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应该兼顾思想内容和学术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对19世纪马礼逊等8位传教士的《三国演义》译介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区分“翻译内”和“翻译外”译者群体行为.研究发现:译介环境、译者的“社会人”角色、译介目的、译介策略、译介效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译者群体行为之间存在互动性和共同性.本文以古为鉴,旨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切实可行的传播路径和可资借鉴的传播经验.
方位交替式的形成和语法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研究从交替式的形成、交替式的直接宾语、交替式的介词与间接宾语以及方位格动词等方面探讨格式塔转换与方位交替式的形成和语法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旨在揭示语言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人类心智活动与语言使用之间的映射关系很可能是语法石化模式的关键成因.
赵德发是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自1979年踏上文学之旅,潜心创作四十年,先后完成“沂蒙系列中短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文化姊姝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蓝色三部曲”的前两部《人类世》和《经山海》,迄今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约800万字,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其中长篇小说《经山海》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本雅明继承德国浪漫主义的纯粹性精神,认为译者的任务即通过形而下的直译方法向形而上的“纯语言”回归.本文进一步延伸本雅明的思路,针对当前译论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发展趋势,在翻译理论层面将纯粹性阐发为众多译论话语的终极本源,即圆融无碍的“纯理论”,以此作为译论话语的形而上导向,同时以“正念”作为相应的形而下元理论思维.在这样的论证下,译论家的任务得到定位:译论家不应满足于当前译论界的碎片化发展格局,而是要秉承正念这一形而下之“器”,趋向纯理论这一形而上本源之“道”,在由器入道的道路上,实现译论界的整体格局从
短篇小说的拆解,即探究短篇小说有哪些建构元素.短篇小说的建构元素包括主题、人物、故事、情节、结构、时间、空间、细节、语言、情感、人称、视角、节奏、调性等诸多方面,有的属于形式要素,有的属于内容要素.本文尝试在主题、故事、人物、结构四个方面做些浅近的探索,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近年来,90后的青年作家们创作势头非常强劲,孟祥鹏便是我关注到的其中之一.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绝少看到那种故弄玄虚、天马行空,而且他在小说创作姿态上的认真和较劲,也是年轻作者中比较少见的.本文试图扫描他在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这一年的时间里,发表在全国多家文学刊物上的7篇小说作品,通过仔细品味和认真考校,去感受他那冷静沉稳的现实叙述语境,洞察他丰沛饱满的文学情怀.
本文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英对应政治文献语料库展开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比汉、英互译中译文与原文在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内选择的异同,揭示评价理论视角下政府文献翻译中不同译向译者的主体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在汉译英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可靠性、估值性、断言、数量、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范畴在原文与译文中选择的差异体现;在英译汉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对立、接纳、数量、体积、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资源在原文与译文中的不同选择实现.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在不同译
我远眺着那个院子,树没有了,主人也不在了.空落落的.每次回老家,这几乎成了我的规定动作.rn小时候,村里有几棵杏树,孩子们记得清清楚楚.春天来了,文人墨客会关注春风杨柳,大人们惦记着耕播,孩子们则简单得多,就是盼着树上结杏,然后再想办法吃到杏.我们盯上了老布头家里的那棵杏树.他是我们大家族里的一支,我得叫爷爷.这位爷爷很是不幸,几年前我的那位奶奶走了,堂叔也早就分开另过了,院子里就剩下一树一人.奶奶走后,缝缝补补的没人料理了,有一次,队里急着出工,说是要抢在暴雨之前把场院里的粮食收好,裤子破了没法穿,于是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英译及对外传播能进一步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文学和文明,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平等对话与融合.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在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玛纳斯》艾什玛特·曼别特居素甫唱本的英译为例,探讨我国口传史诗外译模式.口传史诗英译作为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语言学知识,而且也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是名符其实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既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
认识胡延亮老师,缘于市教育局组织的“脱贫攻坚”宣讲活动.那天,节目即将开始,胡老师才从所驻村庄赶到.他穿着深蓝色的裤子、白色衬衣,体型瘦削,坚毅的脸庞晒得有些黑.他边进演播室,边笑着说:“我普通话说得不好,参加宣讲,不大在行啊.”初次相识,我觉得胡老师淳朴、实在.rn之后,我在平阴支教,胡老师在莱芜当第一书记.同处乡村,境况相似,偶尔,我们会互相问候一下.通过聊天,我知道胡老师所在的东王庄村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村民生活贫困,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到了冬天,村里没水,他就和别的干部一起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