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在当代语境中艺术创作本源的探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版画参与了民族复兴的斗争,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唤醒民族意识为目的,创作主题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空间的开放,版画创作主题日渐丰富,作为艺术家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媒介之一,其艺术内涵和语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索了版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艺术创作本源。
  什么是版画艺术本源?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高更曾经提问,人们怎样才能最佳地打开感觉的阀门,这个追问像是对艺术如何去做的一种思考。对艺术本源探究越深,它就越显得神秘莫测。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版画艺术本源,艺术本源对目前千千万万从事版画艺术工作者意味什么?这是新生代的年轻艺术者当下最困扰的问题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版画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在视觉艺术盛行的今天,版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和技法多种多样,使得版画艺术慢慢摆脱“复制版画”特征的束缚,进入艺术范畴。然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本土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当代人处在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是回归传统还是面向现代化,其在当代版画美学思考中缺少一个衡量标准。受学院绘画和学术绘画体系框架的部分影响,当下版画创作语境很难在突破技术的基础上谈创作。
  纵观部分学院式艺术教育体系,授课内容以纯技术技巧的单边性训练为主,创作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思考并无直接联系,美术家固然有精熟的技术,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美术家表面上是制作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这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所以,在版画艺术创作本源中,版画艺术创作对思想的注入显得极为重要。科学技术虽然推动时代转变,却并未转变人的内心结构的发展,人类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代和技术更替得越快,人的心理结构与文化的脱节就越严重。每一代人的接受信息状况发生转变,心理变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人对个人、对环境、对世界的认识的累加,然后慢慢发生思想变化。
  版画的实质性命运接受着洗礼与转变。版画是一种复制性艺术,目前这种标签意识在慢慢脱离。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版画艺术创作中追求原创力的价值观。在当下版画创作语境中,对图像的依赖超过对思想表达的追求,这也许是当下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科技为版画注入更多的材料,让其形式表达语言更为丰富。事实上,人们逐渐意识到画种规范和与之相关的美学原则正在扼杀人的创造性,正使艺术偏离人文精神。
  从“创作版画”兴起以来,中国老一辈的版画艺术家确实创作了不少作品,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目前,版画在技术和技法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在思想上仍然偏向保守,虽然当今社会比以往更加安定,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安逸的生活反而讓人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新时代,社会环境安定,创作空间日趋开放,艺术创作一定是与这个时代有所思考、有所对话的。无论是个体问题的解决,还是人本问题的解决,如何不被社会不良环境误导,如何从本源思考艺术创作,结合当下语境进行版画艺术的探索值得年轻艺术家深思。
  许知远是一名公共知识分子,而马东是一位知名综艺制作人。在两人的一次谈话中,许知远站在文人的立场上指出,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让人的心理产生更多的变化,人的价值没有因为物质的繁荣而实现增值,因为人类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时候人们无法去界定代际差异。从认识角度来说,技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它是一种阶段性行为方式的接受观。比如,当代人碰触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它早已经存在,上代人不谈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解决,而当代人只是刚好处在这个问题最尖锐的时候。就像版画创造一样,上一代的问题放在当下语境中已经发生一定的转变,因为时间、空间和科技会不断变化,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要跟着转变。纵观当代版画创作,只有少部分人进行真正的创作,其他人依然进行技法的延续,就像生活中部分人追求成为精英,部分人甘愿作为平凡人一样。
  艺术到底是什么?如何去做艺术?艺术并不等同于“世界”,它是人们进入世界的媒介。中国艺术教育家和版画家李桦曾说,艺术作品具有两种伟大的力量——情感感染力与美的享受,这既产生于作品的内容,又来源于作品的形式。艺术家重新关切媒介手段、内容形式与个人经历的关系,并且关注艺术观念与最终能否感动观众的视觉主题意义。显然,围绕视觉艺术怎么看与看什么的争执是不会停止的,无论是运用形式学还是图像学,其实质是观者对一个视觉图像的事物抽象本质的探索,观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样的视觉图式在一种语境中、在它们自己的秩序系统中的存在是否合理的。带着这种反问,有时候人们会发现其实画面上“本质”的东西却消失不见,人们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比如,一个歌唱家唱一首主题鲜明的歌曲,当人们把这首歌曲给铺展开来,细细认识节奏,真实要突出的东西反而不存在了。
  在当代版画艺术里,“本质”这个东西更多地像是批评家或观看者营造的一种本质主义的幻觉。徐冰的《天书》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版画作品,至今仍有跨时代的意义。用很长的时间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这本身就值得思考,《天书》的制作过程非常严谨,耗费了徐冰很多心血。越是郑重其事,越能凸显其内容空洞背后的荒诞,人们越是敬畏《天书》,就越想从中得到答案,最终陷入一个不可得的状态。这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把人吸引进去,勾起兴趣,人们渴望了解天书中每一个不认识的字。因为它太像“文化”,人们对每个字越用心揣摩,就越显得没有文化,而陷入其中的人像是接受了文化洗礼,似乎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有所改变,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恰恰这种对艺术的激情和热爱,是新时代年轻艺术家缺少的。
  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转变,利己主义侵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要把注意力从实用主义方面转移开来。当前,部分版画创作者的创造形式陈旧,其艺术理念缺乏文化针对性观念,创作理念缺乏开放性思考。从社会层面来说,僵化的艺术评判标准与主流文化的引导,迫使部分版画家仍会从艺术之外的“他者”身上揣摩创作方向,无法深入发掘自身潜力和创作资源。目前,部分版画创作者缺乏前瞻的文化创作理念,不清楚生活经历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相信生活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盲目跟风。通俗地说,版画创作者中有太多的被动者,创作结果取代了对应的思考认识,从而消除了精神层面的实质性问题。
  艺术一定是思想精神与时代的对话。时代的多元化发展,为视觉艺术提供了想象的条件,无论是生活的深刻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还是个人思想观念的碰撞,其在任何时候都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在现今这个喧哗、浮躁、焦虑的时代语境里,人们忘了继续往前走,去思考更新的东西。因此,人们必须调整个体与思想、生活的关系,要试着打破保守陈旧的观念认识,注入更多思考,建立一种新的思维秩序。每个时代都自己的精神文明,人们要时刻了解、观察、体会这个时代,创造其应有的艺术。在西方,视觉艺术和科学艺术被看作两把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艺术想象并非一成不变。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人们应追随时代,思考美学理念,而不能简单地以传统为对照,应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在当下版画艺术创作中,人们不能简单采用中国或西方的形式和技巧,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学习不同的文化观念,结合自身理念和时代背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本源思考。不必刻意强调主题,也不必刻意凸出个人,它一定是版画艺术从事者对个体所处时代的精神交流,无论何时,版画创作都要时刻保持这种真实可信的创作激情。只有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上升到解决“人类”问题。伟大的创造力来自高度的自律,这或许是当下版画创作者应该深思的。
  (四川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十来年前,我家养过一只猫,雌的。不记得是怎么来到我家的了,只记得这只猫刚来我家时很小。一双宝石似的的眼睛,怯怯的,一有动静就赶紧躲到桌子底下。黄黄的毛发,缺少光泽,身体总是缩成一团,可能是离开母亲的缘故吧。女儿和猫成了好朋友,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和猫腻歪在一起,甚至给猫起了个名字叫晓晓。  晓晓在家是待不住的,吃饱了饭一晃眼儿就不见了,或者去了树上,或者去了房顶上。本来养猫是希望它捉老鼠的,但是晓晓祖
期刊
《果酱短片集之阿里塔》是岩井俊二于2002年与北村龙平执导的一部15分钟的日本短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孤独、思考的故事。其情节可以说非常简单,讲述一个喜欢画画的女孩,她信手涂画在课本、试卷上的东西总是有一只小动物,女孩叫它“阿里塔”,而且只有自己的纸上存在着“阿里塔”。她记不清楚“阿里塔”从何而来,总之,这个形象仿佛是她自己的“影子”,伴随她长大。大学毕业,女孩开始跟人约会,在她对镜梳妆的时
期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是为追求美国梦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典例,他渴望以自己的信念和勇气来获取物质以及爱情上的收获,然而他的梦想是一种对虚幻的渴望,最终导致了他美国梦的破灭。本文得出导致盖茨比悲剧的三个因素。首先,盖茨比的美国梦夹杂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和矛盾。第二,盖茨比无知、天真的性格是他隔绝于上流社会。最后,对于盖茨比而言,社会上充满了自私和不道德的人或者行为。  一、背景资料  (一
期刊
一种机缘巧合,在一次共读大赛上,我有幸邂逅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书,对于多年来已不习惯阅读大部头书的我来说,这无疑成了一种考验、一种挑战。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研读这本极有特色的美学宏著时,不经意间发现书中不仅处处有惊喜、段段有学闻,而且主旨突出、脉络清楚: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到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从魏晋风度、佛陀世容到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再到宋元山水意境及明清文艺思潮。“天网恢恢,疏而
期刊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知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在日本文坛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出于从小对汉学等的接触,谷崎润一郎于1918年和1926年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并发表了一系列中国游记。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谷崎润一郎与同时期其他文人大相径庭的中国态度及其第二次访华后态度的转变,其原因究竟是对中国异国情调的向往,还是对西洋的崇拜而映射出的“臆想”,以谷崎润一郎一贯的浪漫唯美主义写作手法,为
期刊
作为社会实践的文学批评,其总是与社会历史相结合,这种结合包含自在与自为两个方面。文学是意识形态存在的一种形式,批评者需要明晰:文学作品是在社会环境与创作主体的互动中诞生的,由此人的身份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极具启示性的阐释空间。人的身份问题可分为讨论社会实践中的“一般我”与“独特我”两个方面,“一般我”的讨论为身份认同设置规则,明晰社会需要的“我”的样貌,而“独特我”则是文学批评中与社会主流期待不
期刊
雅室难寻,贵在读心  一个是一手油腻饭香,一手紧攒书香的碎片化阅读;一个是高堂危坐,目审尘埃、心洗铅华的咀嚼式慢品,你会说,已经高下立判。可事实呢?雷海为赢了,外卖小哥赢了诗词大会,令人大跌眼镜。于是,许多原先对他阅读方式不敢恭维的人们,开始了关于读书方式的思考。  为什么身处雅室的阅读反倒效果低下呢?首先,这个设问就有不妥之处,这显然是仅就诗词大会的成绩来下判语的。以听写为主要考察形式的诗词大会
期刊
成语典故“唇亡齿寒”“危如累卵”都与晋国大夫荀息密切相关,凸显了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进谏技巧。然而,光辉的生平事迹不能平息荀息之死带来的争议。荀息在骊姬之乱中因公子奚齐被害而自杀,由此产生的“死君难”定性之争竟持续千年之久。本文认为,《左传》中荀息形象仅露冰山一角,实则有待挖掘,而荀息之死正是对其智者谋士形象的颠覆。  《左传》中关于荀息的记载主要有两处:一处为荀息献计假道(僖公二年);另一处
期刊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胶东地区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反映出胶东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血脉关联,也能够在推动胶东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推动胶东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出发点,对纪实摄影在胶东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做出分析,并对运用纪实摄影传播胶东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纪实摄影在胶东传统文
期刊
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业余生活中主动参与及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的社会性文化活动。美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群文美术辅导及竞赛活动,可以促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群文美术辅导理念和相关方法,希望可以让群文美术辅导者树立正确的理念,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保证群文美术辅导效果,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一、群文美术辅导理念及方法的研究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