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我的家乡名叫“浙江省台州地区玉环县楚门镇外塘乡胡新村朝东屋自然村”。
玉环,是浙南的海岛;楚门,是与玉环岛隔海相望的半岛。两者合而为一,构成玉环县境域。当然,世上本无玉环县,在两宋时期,只是温州乐清县的玉环乡。
海岛地区不具备完善的文献历史,按古人的说法,是“化外之地”。几十年来,海岛上陆续发现过先秦聚落、六朝青瓷、唐代水井、北宋盐场、南宋墓志。可见,明代以前,吾乡也不像书上说的那般蛮荒。
明初“倭寇”犯边,海上不太平。作为台州、温州两府之间的海上门户,玉环岛被整体弃置于海外,沦为荒岛。半岛上则建起楚门所城,驻扎军士,抵御来自东海的强盗,这就是楚门镇的前身。
楚门所与乐清县的蒲岐所(即今蒲岐镇),遥遥相对,同属于磐石卫,一道守护乐清湾。
不知道戚继光的军队有无到过吾乡。我在蒲岐见过“倭坟墩”,一个大土包,实为乱坟岗,据说埋葬有为戚家军击毙的倭寇,但楚门没有这些说法。
今日的楚门镇规模很大,几十年前只是小镇:十字街,辅以小巷,沿街是店铺,坊巷内是民房。城墙虽无存,但东门、南门、北门外,三面环有“护城河”。西边有山,唤作“西青山”,是天然屏障。当年的老镇,依然保存着明代“所城”的基本格局,尽管戚继光的时代早已远去。
我家所在的外塘乡,在西青山外,终明一代,仍是一片汪洋。“外塘”的意思,大概指城外后来筑起的某条海塘。
研究海岛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海塘的兴废是最重要的考察对象。海岛上有限的平原陆地,是先民挖土运石,筑起条条海塘,经过层层围垦,从海龙王嘴里夺来的。
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了封杀海上的离心力量,朝廷在距离海岸线三十里的地方,筑起墙界,居民被驱赶入界,有敢越界者杀无赦。“迁海”国策,骇人听闻,玉环本岛荒芜已久,如今连半岛也沦为无人区。
直到雍正六年(1728),在浙江总督李卫建议下,设置玉环厅——玉环本岛与楚门半岛才得以整体“展復”,重新开发。这是玉环县建制的前身。
开发的当务之急,就是兴筑海塘。玉环官府在楚门西青山外筑起新海塘——南塘,很长很长,也称“万丈塘”。
有了海塘,塘内渐渐淤塞成陆,过些时日,海水成为“淡水冲”,继而彻底淡化,成为万顷良田。海塘上建有斗门、水闸,以时启闭蓄泄,沟通塘内的河流与塘外的海水。海塘之外的滩涂,可以辟为盐田,用来晒盐。
渐渐地,海塘失去意义,沦为村路,这就是胡新村里的老路。不久,老路之外又筑起新的海塘,然后,新塘又成旧塘,最终又成为村路。这么说吧,与海岸线大体平行的条条道路,原先都是海塘,越靠近大海的,年代越晚。
我家所在的胡新村,位于南塘内侧,又称“南塘里”,早期的民房朝东开门,故称“朝东屋”。雍正年间围垦南塘后,塘内的地块,划分为十个号基,分别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征收皇粮。朝东屋自然村东南方向的村庄名叫“天字号”,我家所在是“玄字号”。
展复之初,百废待兴。官府招徕温州、台州等地的移民前来耕种垦荒。今天的玉环居民多自外地迁来,方言庞杂,闽南话、温州话、台州话、其他的话。
我的祖先,明末自闽南漳浦县迁徙至温州瑞安县。雍正年间,始迁祖郑士宝响应官府的号召,从瑞安辗转迁来“玄字号”地块落户。当年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为何相中这块成陆不久、也不肥沃的土地,待考。
郑士宝公在此娶妻生子,多年以后,这里的居民,几乎全是郑氏子孙。如果始迁祖算一世祖,到我这一代,是第八世。
两百年后,曾经的化外之地,如今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处是外省的打工仔。修谱的风气也回来了,唯家乡面貌,日新月异,方圆十里之内,盐田、斗门、海塘等标志性海岛风物,荡然无存。这一切的改变,仿佛发生在一夕之间。
玉环,是浙南的海岛;楚门,是与玉环岛隔海相望的半岛。两者合而为一,构成玉环县境域。当然,世上本无玉环县,在两宋时期,只是温州乐清县的玉环乡。
海岛地区不具备完善的文献历史,按古人的说法,是“化外之地”。几十年来,海岛上陆续发现过先秦聚落、六朝青瓷、唐代水井、北宋盐场、南宋墓志。可见,明代以前,吾乡也不像书上说的那般蛮荒。
明初“倭寇”犯边,海上不太平。作为台州、温州两府之间的海上门户,玉环岛被整体弃置于海外,沦为荒岛。半岛上则建起楚门所城,驻扎军士,抵御来自东海的强盗,这就是楚门镇的前身。
楚门所与乐清县的蒲岐所(即今蒲岐镇),遥遥相对,同属于磐石卫,一道守护乐清湾。
不知道戚继光的军队有无到过吾乡。我在蒲岐见过“倭坟墩”,一个大土包,实为乱坟岗,据说埋葬有为戚家军击毙的倭寇,但楚门没有这些说法。
今日的楚门镇规模很大,几十年前只是小镇:十字街,辅以小巷,沿街是店铺,坊巷内是民房。城墙虽无存,但东门、南门、北门外,三面环有“护城河”。西边有山,唤作“西青山”,是天然屏障。当年的老镇,依然保存着明代“所城”的基本格局,尽管戚继光的时代早已远去。
我家所在的外塘乡,在西青山外,终明一代,仍是一片汪洋。“外塘”的意思,大概指城外后来筑起的某条海塘。
研究海岛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海塘的兴废是最重要的考察对象。海岛上有限的平原陆地,是先民挖土运石,筑起条条海塘,经过层层围垦,从海龙王嘴里夺来的。
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了封杀海上的离心力量,朝廷在距离海岸线三十里的地方,筑起墙界,居民被驱赶入界,有敢越界者杀无赦。“迁海”国策,骇人听闻,玉环本岛荒芜已久,如今连半岛也沦为无人区。
直到雍正六年(1728),在浙江总督李卫建议下,设置玉环厅——玉环本岛与楚门半岛才得以整体“展復”,重新开发。这是玉环县建制的前身。
开发的当务之急,就是兴筑海塘。玉环官府在楚门西青山外筑起新海塘——南塘,很长很长,也称“万丈塘”。
有了海塘,塘内渐渐淤塞成陆,过些时日,海水成为“淡水冲”,继而彻底淡化,成为万顷良田。海塘上建有斗门、水闸,以时启闭蓄泄,沟通塘内的河流与塘外的海水。海塘之外的滩涂,可以辟为盐田,用来晒盐。
渐渐地,海塘失去意义,沦为村路,这就是胡新村里的老路。不久,老路之外又筑起新的海塘,然后,新塘又成旧塘,最终又成为村路。这么说吧,与海岸线大体平行的条条道路,原先都是海塘,越靠近大海的,年代越晚。
我家所在的胡新村,位于南塘内侧,又称“南塘里”,早期的民房朝东开门,故称“朝东屋”。雍正年间围垦南塘后,塘内的地块,划分为十个号基,分别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征收皇粮。朝东屋自然村东南方向的村庄名叫“天字号”,我家所在是“玄字号”。
展复之初,百废待兴。官府招徕温州、台州等地的移民前来耕种垦荒。今天的玉环居民多自外地迁来,方言庞杂,闽南话、温州话、台州话、其他的话。
我的祖先,明末自闽南漳浦县迁徙至温州瑞安县。雍正年间,始迁祖郑士宝响应官府的号召,从瑞安辗转迁来“玄字号”地块落户。当年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为何相中这块成陆不久、也不肥沃的土地,待考。
郑士宝公在此娶妻生子,多年以后,这里的居民,几乎全是郑氏子孙。如果始迁祖算一世祖,到我这一代,是第八世。
两百年后,曾经的化外之地,如今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处是外省的打工仔。修谱的风气也回来了,唯家乡面貌,日新月异,方圆十里之内,盐田、斗门、海塘等标志性海岛风物,荡然无存。这一切的改变,仿佛发生在一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