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精神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iaohui870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艺术模仿、“发现”、艺术净化等观点,都对现代电视节目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节目不仅要具有艺术美感,更要注重教化作用,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关键词:诗学;精神;电视节目;影响
  一、“模仿说”对节目制作的启迪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起源于模仿。“从孩提时候起,人类就具有模仿的本能。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善于模仿。我们喜欢模仿的作品,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喜欢观看对事物的最准确的描述,尽管看到这些事物,比如,最低等动物的形象和尸体的状态,我们会觉得痛苦。这是因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仅对哲学家,对一般人也是如此。只是对于普通人,他们的学习能力可能更有限。他们喜欢看见相似的东西,因为他们在看的同时,也在获得信息,判断所描述的事物是某一事物,比如,‘这就是那个东西的画像’。”[1]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我们不难看出,基于对由模仿而产生的事物的相似感、熟悉感,使人们更易接受和认同所描述的事物。在现代传媒发展的过程中,于节目定位和栏目制作中要敏锐地把握观众的这种对相似感和熟悉感的偏好。将核心受众牢牢抓住,然后再争取更多的边缘受众。比如《乡村季风》栏目主要的节目观众是农民朋友,节目贴近农民生活,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二、对“发现说”的新思考
  在对悲剧的描述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情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现”。“像‘发现’这个词本身所暗示的,它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面临好运和恶运的两个人,由这个‘发现’而导致或爱或恨得关系。”[2]他认为在所有形式的“发现”中,最好的一种是从事件本身产生出来,通过可能的事件,揭示出结果,引起观众的惊奇。亚里士多德的“发现”说,对传媒业也有着较深远的影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报道中,要求客观性报道,即“用事实说话”,而报道者尽量不掺杂自己的感情成分或思想倾向的诱导。由观众在自己的阅读或观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得出结论。事实证明,观众更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愿意媒体直接给出结论。在电视节目中,有一种“发现”是通过设置悬念来产生的。悬念是诱饵,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有观点认为,悬念是“戏剧性故事的讲述者运用更有诱惑力的技巧……来吊你的胃口……从广义上讲,他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这样,他能把戏剧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悬念。”[3]悬念的设置已经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比如《新闻调查》、《走进科学》等栏目已经在发展中逐渐强调悬念意识、问题意识。
  三、情感净化的功能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讲到要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净化。他说“我们知道悲剧结构最好应该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怜悯和恐惧情感的事件,这是悲剧模仿艺术的特殊功能。”[4]悲剧的要求是唤醒人们的善良天性,引起人们的怜悯或恐惧情绪,进而在使人们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悲剧中的恐惧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恐惧。悲剧往往会先是让观众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的那种恐惧,如悲剧中不可抗拒的命运等,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鼓舞振奋。
  电视节目的最终宗旨也是要唤醒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更加笃信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进步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电视本身集视听觉手段于一身,普及性强,反馈及时,它通过深沉或轻松娱乐的方式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颂扬人文精神、净化心灵是电视传播的责任,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质的关注,应该成为电视文化人不可或缺的品格。
  我们要在实践中借鉴和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精神,并将其运用到节目制作中,不断丰富节目形式,提升节目思想内涵,博采众长,使节目不仅要具有艺术美感,更要注重教化作用,引导社会向健康、正直、和谐的方向发展。
  注释:
  [1][2][4]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0.第13、41、47页.
  [3]周健、王培锋.论悬念的焦点[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胡智锋、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曾祥敏.电视采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章启群.西方古典诗学与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志华(1987.4-),女,山东滨州人,现就读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其他文献
摘要:杰克·伦敦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正是他打破了十九世纪那种迎合资产阶级的文学坚冰,开始描写社会的真实面貌,使文学与现实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伦敦在其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大胆揭露,以及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使得其作品在社会主义中国被广泛的流传。  关键字:杰克·伦敦;反抗资本主义;消极逃避;主动反击  对伦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小说和太平洋岛故事,而且是从自然主义角度来分析的。对其短篇
期刊
淮词,大家并不陌生,明清时期的南京秦淮河,淮词真正的发源地,十里秦淮温柔乡,才子佳人聚画舫,吹箫弹琴话衷肠,爱情故事从此扬,由此产生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诸多一代名媛。十里河堤传来“潇潇的柔波”、“悠扬的琴韵”、“莺莺的浅唱”,打动多少痴男善女。各地有各地的音韵特色,山东大鼓、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江浙小调、常德丝弦等等。阜阳淮词,作为秦淮河的淮词一支,有别于阜阳土生土长的民歌、鼓书,通过阜阳明清时
期刊
摘要:王安石的散文名垂千古,很多都渗透着他的政治见解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法学与文学的高度融合。文章拟从文学和法学相融合的角度,对这位大家的散文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其创作、变法进行概述,提出其中的法律意识以及其价值,然后对散文中的法律意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文学与法学在其文中相融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王安石;法律思想;散文  一、对象:王安石其人其作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期刊
摘要:《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其演奏技法有三个流派的诸多版本。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作为代表,探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差异性,以及意境和内涵的不同,以期古筝学习者正确把握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欣赏者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辨别。  关键词:高山流水;浙江筝派;山东筝派;风格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有多种谱本,并有琴曲和筝曲两
期刊
摘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与柳永《望海潮》堪称描写杭州的双壁。文章从文本的语言,宫调,曲牌的不同比较出他们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这是由于他们时代的不同,描写对象的,所处位置的差异,所以选择相应语言,宫调,曲牌来表达。  关键词:柳永;关汉卿;杭州;比较  杭州历来为文人骚客的吟咏不绝,创作了很多关于杭州美景的名篇。作为开一代词风,因大量使用俗词对元曲的风格有一定影响的柳永,与有着曲祖之称
期刊
当时间的脚步进入中世纪,西方人终于开始被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灵”所禁锢,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所在,成为上帝的“神学奴仆”。在此期间,艺术家不能表现自我,完全服从于上帝。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行为最终走上了衰亡。“文艺复兴”原意为“古代文化的复兴”或译为“古典风格的再生”。意大利艺术家瓦萨里的《绘画、雕塑、建筑名人传》中,最先使用这一词语来概括那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  一、尼德兰绘画特点  继意大利之
期刊
摘要:藏族同胞们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品,面具作为其中的一样毫不逊色。文章从面具的起源开始,谈到了密宗以及三种造像类别。着重剖析了怒像神灵造型的来源与其审美内涵,深刻的宗教寓意。并从色彩、造型和装饰上归纳出了密宗面具的特点。且在最后提出了他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面具;密宗;审美内涵;特点;传承  藏区由于其地理因素不容易受到外来影响,因而可以说藏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本土雪域
期刊
摘要: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盛伟的朝代,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的艺术成就同样非凡,绘画表现中蕴育出独有的女性的审美要求,有别中国其他时代对女性群体之美的考量。古语谓:“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对自身的造型装扮,体现社会价值观中存在审美的考量,即女性之美融合所期望的男性的审美目光。女性审美造型的趋势,其中隐藏着对社会价值判断与时代环境的影响,对于女性审美的演变研究,亦是对社会时代现象的了解。
期刊
摘要: 美育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使学生对创造美和表达美产生兴趣,使学生按照美的准则,把美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养成美化生活环境的习惯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美育;白杨中学;实施方法  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在近期几个月对湖北恩施市几所中学进行调研发现,审美教育水准在不断稳步提高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的管,教师的教,家长的爱,学生的学,各个环节都不
期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在高度发展,数码和信息的快捷传递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图像和影视的发展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国际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固守传统的艺术理念难以表达当代社会的生活感受和挖掘当代人的内心情感。多媒体、行为观念、影像装置等等现代艺术样式占据主流艺坛空间,特别当个别认为“架上绘画死亡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绘画语言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