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生态是文化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在这一系统中是主体,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性内容。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即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建设,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文化生态;人的发展;两型社会;长株潭城市群
文化生态即人之生存状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包涵着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社会环境)。城市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构建的产物,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完整生态系统;城市群则是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结构更为复杂、层次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马克思认为:“理想不是一种幻想,而是一种真理。”城市社会理想的“真理性”就在于,城市人与其文化生态系统的互惠共生关系。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生存与发展的“母胎”,激发出城市社会发展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长株潭城市群文化生态系统是孕育和哺养长株潭人的精神血脉,是长株潭人生存与发展的母体,是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西部增长极的“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规划绝非单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构想,“两型社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标杆,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既包涵物质文化又包涵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文化生态体系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意在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生态系统,提升长株潭人的整体素质水平,改善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长株潭人的全面发展。
一、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关系
与自然生态相比,文化生态具有更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中外学者围绕“文化生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包括技术、资源和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西方人类学者在研究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环境是文化建构”的观点。当代中国学者冯天瑜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虽然“文化生态”被中外学者赋予了不同内涵,但“文化生态”无法脱离“文化”这一本源性范畴,而“文化即人化”,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的内在本质。于是将“文化生态”定义为“人在进行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过程中融合了人类自觉生态智慧的一种生存状态”。人是文化生态概念的基石,人在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犹如树木花草需要适宜的生长土壤,长株潭文化生态是长株潭人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文化生态的繁荣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犹如江河大海需要涓涓细流不断汇入,长株潭人的发展是长株潭文化生态发展与繁荣的源泉。作为一种区位文化生态,长株潭文化生态对于长株潭人素质和品格的培养和长株潭人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功能。长株潭城市群恰处于湖湘文化影响的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湖湘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湖湘文化是长株潭城市社会的灵魂。历史上长株潭地区一直是整个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是整个湖南文化生态大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包容于湖南文化生态圈,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不断从湖南文化生态大系统中吸取养份和能量而获得快速发展。长株潭人禀承湖湘文化的“敢为天下先”的慷慨士气为底蕴,又融合自己天生具有的“耐点烦、霸点蛮,没有事情不能干”的霸蛮精神,形成了独具长株潭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矛盾
作为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文化生态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出现而出现,并随同人类社会的脚步而不断向前发展,但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并没有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节奏与速度上实现历史的同步。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就出现了矛盾。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发展区域经济,能够形成长株潭经济增长极。但长株潭城市化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不断涌现,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而致使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不断恶化的危机。人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人更无法脱离良好的环境而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长株潭人的发展。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矛盾体现于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发展关系之中。
在城市化过程中,长株潭人全身心投入长株潭城市群的现代化建设,充分体验到物质经济在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中的巨大作用,感受到高速推进的城市现代化步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迷宫般的高架桥、环形路,现代化的购物广场等彰显出城市浓厚的现代化气息,现代化刺激长株潭人对“永恒增长”的盲目追求。“永恒增长”的价值观本质上浸润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绝对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是征服与控制自然,只把自然看成人类的资源,只讲究利用的合理与否。尽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强调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它的动机是功利性的,保护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一旦“永恒增长”的观念占据了长株潭人的意识空间,长株潭一体化在长株潭人心目中就会被描述成直线式的向前推进的过程,长株潭人发展的目标就会迷失在对物质增长的一味追求之中。这固然是长株潭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同时也会造成长株潭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的逐渐枯竭。随着长株潭城市的一体化,长株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株潭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屡屡出现。长株潭自然生态系统的危机实质上就是长株潭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由于打破了长株潭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和谐与平衡,恶化了长株潭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自然环境越来越不利于长株潭人的生存与发展。长株潭人发展环境的恶化,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也会随之下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阻碍了长株潭人的发展。 长株潭城市化带来了长株潭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从而导致了社会不公并造成了社会生态危机,带来了长株潭人与社会的不和谐。长株潭城市建设中反映贫富差距的空间分异现象日益明显。以长沙市为例,既涌现了无数的智能性住宅小区等“富人区”,又产生了无数脏、乱、差的“棚户区”等“贫民窟”。既有西装革履的城市人,又有蓬头垢面的流浪者。他们在同一个城市里生活但是又难以融合在一起,因而在长沙市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在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以长沙市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62元,比2000年增加了2613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13元,比2000年增加了16708元,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差距由2000年的4525元增加到2013年的13949元。在长株潭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长株潭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加剧,长株潭城市文化生态与乡村文化生态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相对于开放的城市文化生态来说,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显得比较独立而封闭,缺少与城市文化生态系的有效交流,系统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渠道不畅通,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呈现衰退迹象。随着长株潭农村传统文化迅速地瓦解、失散、消亡,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生态面临着危机。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的衰变致使长株潭人的发展因城乡文化生态环境的差距而受到阻碍。
三、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矛盾的消解
人是一种具有超越潜能的理性“动物”,人也是一种能制造矛盾和消解矛盾的动物。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这是推动长株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促进长株潭文化生态繁荣的前提。文化生态乃人之生存状态,文化生态的构建就是人性的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质上就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能够消解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两型社会”重视人类发展环境的改善,以环境友好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而现实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生态建设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推动“自然—文化—人”的互动交流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两型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长株潭人与文化生态能够实现同步发展。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只有使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得到良好改善,城市人才会拥有更好的生活。正是基于以上思想,“两型社会”建设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中掀起一股股热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建设之两翼,通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来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推动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重新走向平衡,实现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社会—文化生态是三位一体的。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因素,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优化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长株潭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能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得到不断改善,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能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不断得到优化,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2]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严俊杰,黄正泉.“两型社会”的文化生态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6).
[4]张宏,程全锐.“天人和谐”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冲突[J].法制与社会,2007(09).
[5]长沙市统计局.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4-10-23.
(作者单位:严俊杰,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
关键词:文化生态;人的发展;两型社会;长株潭城市群
文化生态即人之生存状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包涵着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社会环境)。城市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构建的产物,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完整生态系统;城市群则是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结构更为复杂、层次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马克思认为:“理想不是一种幻想,而是一种真理。”城市社会理想的“真理性”就在于,城市人与其文化生态系统的互惠共生关系。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生存与发展的“母胎”,激发出城市社会发展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长株潭城市群文化生态系统是孕育和哺养长株潭人的精神血脉,是长株潭人生存与发展的母体,是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西部增长极的“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规划绝非单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构想,“两型社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标杆,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既包涵物质文化又包涵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文化生态体系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意在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生态系统,提升长株潭人的整体素质水平,改善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长株潭人的全面发展。
一、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关系
与自然生态相比,文化生态具有更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中外学者围绕“文化生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包括技术、资源和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西方人类学者在研究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环境是文化建构”的观点。当代中国学者冯天瑜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虽然“文化生态”被中外学者赋予了不同内涵,但“文化生态”无法脱离“文化”这一本源性范畴,而“文化即人化”,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的内在本质。于是将“文化生态”定义为“人在进行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过程中融合了人类自觉生态智慧的一种生存状态”。人是文化生态概念的基石,人在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犹如树木花草需要适宜的生长土壤,长株潭文化生态是长株潭人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文化生态的繁荣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犹如江河大海需要涓涓细流不断汇入,长株潭人的发展是长株潭文化生态发展与繁荣的源泉。作为一种区位文化生态,长株潭文化生态对于长株潭人素质和品格的培养和长株潭人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功能。长株潭城市群恰处于湖湘文化影响的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湖湘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湖湘文化是长株潭城市社会的灵魂。历史上长株潭地区一直是整个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是整个湖南文化生态大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包容于湖南文化生态圈,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不断从湖南文化生态大系统中吸取养份和能量而获得快速发展。长株潭人禀承湖湘文化的“敢为天下先”的慷慨士气为底蕴,又融合自己天生具有的“耐点烦、霸点蛮,没有事情不能干”的霸蛮精神,形成了独具长株潭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矛盾
作为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文化生态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出现而出现,并随同人类社会的脚步而不断向前发展,但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并没有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节奏与速度上实现历史的同步。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就出现了矛盾。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发展区域经济,能够形成长株潭经济增长极。但长株潭城市化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不断涌现,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而致使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不断恶化的危机。人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人更无法脱离良好的环境而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长株潭人的发展。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矛盾体现于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发展关系之中。
在城市化过程中,长株潭人全身心投入长株潭城市群的现代化建设,充分体验到物质经济在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中的巨大作用,感受到高速推进的城市现代化步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迷宫般的高架桥、环形路,现代化的购物广场等彰显出城市浓厚的现代化气息,现代化刺激长株潭人对“永恒增长”的盲目追求。“永恒增长”的价值观本质上浸润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它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绝对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是征服与控制自然,只把自然看成人类的资源,只讲究利用的合理与否。尽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强调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它的动机是功利性的,保护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一旦“永恒增长”的观念占据了长株潭人的意识空间,长株潭一体化在长株潭人心目中就会被描述成直线式的向前推进的过程,长株潭人发展的目标就会迷失在对物质增长的一味追求之中。这固然是长株潭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同时也会造成长株潭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的逐渐枯竭。随着长株潭城市的一体化,长株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株潭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屡屡出现。长株潭自然生态系统的危机实质上就是长株潭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由于打破了长株潭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和谐与平衡,恶化了长株潭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自然环境越来越不利于长株潭人的生存与发展。长株潭人发展环境的恶化,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也会随之下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阻碍了长株潭人的发展。 长株潭城市化带来了长株潭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从而导致了社会不公并造成了社会生态危机,带来了长株潭人与社会的不和谐。长株潭城市建设中反映贫富差距的空间分异现象日益明显。以长沙市为例,既涌现了无数的智能性住宅小区等“富人区”,又产生了无数脏、乱、差的“棚户区”等“贫民窟”。既有西装革履的城市人,又有蓬头垢面的流浪者。他们在同一个城市里生活但是又难以融合在一起,因而在长沙市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在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以长沙市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62元,比2000年增加了2613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13元,比2000年增加了16708元,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差距由2000年的4525元增加到2013年的13949元。在长株潭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长株潭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加剧,长株潭城市文化生态与乡村文化生态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相对于开放的城市文化生态来说,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显得比较独立而封闭,缺少与城市文化生态系的有效交流,系统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渠道不畅通,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呈现衰退迹象。随着长株潭农村传统文化迅速地瓦解、失散、消亡,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生态面临着危机。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的衰变致使长株潭人的发展因城乡文化生态环境的差距而受到阻碍。
三、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矛盾的消解
人是一种具有超越潜能的理性“动物”,人也是一种能制造矛盾和消解矛盾的动物。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这是推动长株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促进长株潭文化生态繁荣的前提。文化生态乃人之生存状态,文化生态的构建就是人性的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质上就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能够消解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两型社会”重视人类发展环境的改善,以环境友好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而现实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生态建设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推动“自然—文化—人”的互动交流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两型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长株潭人与文化生态能够实现同步发展。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只有使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得到良好改善,城市人才会拥有更好的生活。正是基于以上思想,“两型社会”建设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中掀起一股股热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建设之两翼,通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来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推动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重新走向平衡,实现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社会—文化生态是三位一体的。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因素,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优化长株潭文化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长株潭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长株潭人的生存状态能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得到不断改善,长株潭文化生态系统能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不断得到优化,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2]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严俊杰,黄正泉.“两型社会”的文化生态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6).
[4]张宏,程全锐.“天人和谐”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冲突[J].法制与社会,2007(09).
[5]长沙市统计局.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4-10-23.
(作者单位:严俊杰,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