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都、长汀虽然分属两省,但相隔只有100多公里。连绵不断的红土地、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让他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征程中,迈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新长征”。
“红村”成为红色课堂
循着当年红九军团撤退的道路,我们走进了中复村。这是一个遍布红色革命遗址的“红村”。在原村中心一条卵石铺砌的“官道”两侧,颜色古朴、低矮陈旧的土木结构建筑中,分布着红军征兵处旧址、紅军二十四师师部旧址、红军战地医院旧址、抗日宣传漫画群遗址、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水角哩九厅十八井)和红军街、红军桥、红军戏台等革命遗址。
当年作为松毛岭战役指挥部的观寿公祠,也是红九军团离开长汀前集结、召开群众大会、开始出发长征的“零公里处”。这座中复村钟姓村民纪念开基先祖的老祠堂,已有400多年历史,整体建筑飞檐翘翅、古朴精美。观寿公祠内的展陈室,陈列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遗物、作战图等革命文物。
走出观寿公祠,我们看到从远处走来一队身着红军服装、打着红军旗帜的“红军战士”。他们列队进入观寿公祠,重现了当年红九军团战士在此集结的场景。
身着红军服装的讲解员向“红军战士”们讲述了松毛岭战斗的悲壮故事。唱起了当年人民送别红军的山歌:“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浑厚苍凉的歌声在古祠堂中撞击回荡,催人泪下。
在“红军战士”们解散参观的空隙,我们采访了领队和几位“战士”。原来,这是福建省测绘院、泉州市规划勘测院等3个单位里组织的“传承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红色体验教学活动。省测绘院院长周有义说,他们3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党员从古田会议遗址一路走过来,通过看、听、学、唱等模拟教学、点评教学活动,在感情上和精神境界上都受到了洗礼和历练。青年党员连晶晶说,这种组织活动新颖生动,不仅受教育,而且动感情,几次都忍不住哭了出来。
此次活动组织者罗礼钦干练英武,是“红色古田培训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说,这种红色体验式教学一般持续3到5天,参加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每年要组织200多次。
随着一声号令,“红军战士”在观寿公祠前重新列队。周有义站在队前,向“战士”们铿锵有力地宣讲:“我们即将进行的长征,一样是山水重重的漫漫旅途,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高举起长征精神的火炬,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去开创出新的局面。”
之后,“红军战士”们逐一点燃火把,喝上一碗壮行的米酒,继续列队出发了。
在前往中复村的路上,我们参观了2001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自费1000元捐种的香樟树。香樟树已经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刚从龙岩市林业局局长调任长汀县县委书记的廖深洪告诉我们,长汀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区“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用数十年的努力,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2011年12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
时隔一月之后,他在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廖深洪書记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长汀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对长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敢于担当,敢闯敢干,如期实现全县6.3万群众的脱贫目标,建设一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长汀。
精准脱贫“新长征” 于都再出发
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是一个环绕在青山绿水间的高山村,因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许多群众致富无门。全村312户中,72户是贫困户。贡江镇农机站站长刘良华2007年来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后,村里通公路、建小学、建休闲步道、文化广场,他没少花心思。2015年3月,县委又给他派来了一个“第一书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丁良跃。刘良华干得更起劲了。丁良跃说,打从挂职开始,已经走访了结对的10户贫困家庭,给他们建起了“扶贫档案”,在为他们申办低保、介绍外出务工门路的同时,还为他们联系了种植高山蔬菜、良种脐橙、发展光伏产业的致富门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你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刘良华。“白头发多了!”说到这里,刘良华爽朗地笑了。“你有信心带着所有的贫困户如期脱贫吗?”记者接着问。“有信心。”刘良华肯定地回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全村发展蔬菜种植300亩,年收入可达360万元;全村发展262户家庭光伏发电站,总收入可达160万元;种植3000亩纽荷尔脐橙,三年后开始挂果,按照每亩4000斤,每斤2元计算,年收入可达2400万元。仅这3项主导产业,就可以创收2900万元,全村1300人,平均收入就远远高过了贫困线。贫困户通过参加主导产业发展,人均年纯收入也会随之跨过2736元的贫困线,实现精准脱贫。
于都县扶贫办副主任叶小飞告诉我们,于都县现有贫困人口3.36万户,13.55万人,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县委提出了“县领导20户、正科级干部15户、副科干部10户、一般干部4户以上、村支部书记1户”的精准扶贫要求,并且制定了移民扶贫、电商扶贫、油茶扶贫、光伏扶贫四大措施。在完成精准脱贫任务上,于都县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饮水思源铭党恩”
地处于都县城西南的思源社区是2015年8月刚刚落成的移民搬迁小区。占地100亩、投资2.3亿元的36栋住宅楼鳞次栉比,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电商网点等配套服務设施已经投入使用。
在两面高高的楼壁上,用红字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讲话摘录。“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菊英告诉我们,小区的名称取自“饮水思源铭党恩”之意。记者采访时,已有277户移民签订购房合同、77户已入住。这些家庭中的劳动力,已经被安排到了毗邻的于都工业园区和上欧工业园区。孙菊英告诉我们,这两个工业园区有2.5万个工作岗位的缺口,可充分满足移民安置户的就业需求。
孙菊英在走上这个岗位前,曾在镇里从事过扶贫工作,对贫困户的家庭和生活情况见得多,听得多,感触也多。说起移民搬迁,她激动地说:“搬出来就是最大的脱贫。受益最大的就是孩子和他们未来的孩子。”说着说着,她的调门儿越来越高,“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在幼儿园里都不说话。我开始以为他们是害怕,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
社区主任刘义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刚落成的两层幼儿园。这是于都县设施标准和师资水平名列前茅的公立幼儿园之一。17名孩子正在老师带领下玩着运球游戏,看到我们,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齐刷刷地喊:“叔叔好,阿姨好。”
陈星云是从21公里外的罗坳镇大桥村山里搬来的第一批住户。他家住的房子是110平方米的3居室,宽敞豁亮。“这房子价格低不了吧?”我们问陈星云。“我住的是已经装修好的精品房,政府給了补贴,每平米2025元。除去移民搬迁补贴,自家又掏了8万多元。政府提供了优惠贷款,按揭了10万元,现在一个月只需要还1100多元月供。”说话间,陈星云露出了一副满意的神情。现在,他爱人在于都工业区一家企业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儿子大专毕业了,已经就业,女儿正在一所公立中学上学。说到这里,陈星云感慨地说:“在山里的时候,穷得连砍猪肉的钱都没有,也不敢相信搬出来能过上好日子。做梦也没想到,搬出来这么简单,这么容易。”
孙菊英插话说,老陈搬出来了,他家原来的农田、山地、林场的产权还在他自己手里。通过土地流转,他还能继续享受这部分收益呢。
陈星云点点头,信心满满地说:“虽然现在还有10万块的贷款,但是只要致富有路,这就算不上什么。等将来富了,我还要搬回山里去住呢。”
我们相信,陈星云和乡亲们致富以后,带着新的观念、新的梦想重新回到山里,建起新家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红村”成为红色课堂
循着当年红九军团撤退的道路,我们走进了中复村。这是一个遍布红色革命遗址的“红村”。在原村中心一条卵石铺砌的“官道”两侧,颜色古朴、低矮陈旧的土木结构建筑中,分布着红军征兵处旧址、紅军二十四师师部旧址、红军战地医院旧址、抗日宣传漫画群遗址、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水角哩九厅十八井)和红军街、红军桥、红军戏台等革命遗址。
当年作为松毛岭战役指挥部的观寿公祠,也是红九军团离开长汀前集结、召开群众大会、开始出发长征的“零公里处”。这座中复村钟姓村民纪念开基先祖的老祠堂,已有400多年历史,整体建筑飞檐翘翅、古朴精美。观寿公祠内的展陈室,陈列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遗物、作战图等革命文物。
走出观寿公祠,我们看到从远处走来一队身着红军服装、打着红军旗帜的“红军战士”。他们列队进入观寿公祠,重现了当年红九军团战士在此集结的场景。
身着红军服装的讲解员向“红军战士”们讲述了松毛岭战斗的悲壮故事。唱起了当年人民送别红军的山歌:“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浑厚苍凉的歌声在古祠堂中撞击回荡,催人泪下。
在“红军战士”们解散参观的空隙,我们采访了领队和几位“战士”。原来,这是福建省测绘院、泉州市规划勘测院等3个单位里组织的“传承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红色体验教学活动。省测绘院院长周有义说,他们3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党员从古田会议遗址一路走过来,通过看、听、学、唱等模拟教学、点评教学活动,在感情上和精神境界上都受到了洗礼和历练。青年党员连晶晶说,这种组织活动新颖生动,不仅受教育,而且动感情,几次都忍不住哭了出来。
此次活动组织者罗礼钦干练英武,是“红色古田培训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说,这种红色体验式教学一般持续3到5天,参加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每年要组织200多次。
随着一声号令,“红军战士”在观寿公祠前重新列队。周有义站在队前,向“战士”们铿锵有力地宣讲:“我们即将进行的长征,一样是山水重重的漫漫旅途,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高举起长征精神的火炬,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去开创出新的局面。”
之后,“红军战士”们逐一点燃火把,喝上一碗壮行的米酒,继续列队出发了。
在前往中复村的路上,我们参观了2001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自费1000元捐种的香樟树。香樟树已经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刚从龙岩市林业局局长调任长汀县县委书记的廖深洪告诉我们,长汀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区“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用数十年的努力,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2011年12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
时隔一月之后,他在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廖深洪書记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长汀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对长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敢于担当,敢闯敢干,如期实现全县6.3万群众的脱贫目标,建设一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长汀。
精准脱贫“新长征” 于都再出发
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是一个环绕在青山绿水间的高山村,因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许多群众致富无门。全村312户中,72户是贫困户。贡江镇农机站站长刘良华2007年来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后,村里通公路、建小学、建休闲步道、文化广场,他没少花心思。2015年3月,县委又给他派来了一个“第一书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丁良跃。刘良华干得更起劲了。丁良跃说,打从挂职开始,已经走访了结对的10户贫困家庭,给他们建起了“扶贫档案”,在为他们申办低保、介绍外出务工门路的同时,还为他们联系了种植高山蔬菜、良种脐橙、发展光伏产业的致富门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你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刘良华。“白头发多了!”说到这里,刘良华爽朗地笑了。“你有信心带着所有的贫困户如期脱贫吗?”记者接着问。“有信心。”刘良华肯定地回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全村发展蔬菜种植300亩,年收入可达360万元;全村发展262户家庭光伏发电站,总收入可达160万元;种植3000亩纽荷尔脐橙,三年后开始挂果,按照每亩4000斤,每斤2元计算,年收入可达2400万元。仅这3项主导产业,就可以创收2900万元,全村1300人,平均收入就远远高过了贫困线。贫困户通过参加主导产业发展,人均年纯收入也会随之跨过2736元的贫困线,实现精准脱贫。
于都县扶贫办副主任叶小飞告诉我们,于都县现有贫困人口3.36万户,13.55万人,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县委提出了“县领导20户、正科级干部15户、副科干部10户、一般干部4户以上、村支部书记1户”的精准扶贫要求,并且制定了移民扶贫、电商扶贫、油茶扶贫、光伏扶贫四大措施。在完成精准脱贫任务上,于都县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饮水思源铭党恩”
地处于都县城西南的思源社区是2015年8月刚刚落成的移民搬迁小区。占地100亩、投资2.3亿元的36栋住宅楼鳞次栉比,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电商网点等配套服務设施已经投入使用。
在两面高高的楼壁上,用红字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讲话摘录。“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菊英告诉我们,小区的名称取自“饮水思源铭党恩”之意。记者采访时,已有277户移民签订购房合同、77户已入住。这些家庭中的劳动力,已经被安排到了毗邻的于都工业园区和上欧工业园区。孙菊英告诉我们,这两个工业园区有2.5万个工作岗位的缺口,可充分满足移民安置户的就业需求。
孙菊英在走上这个岗位前,曾在镇里从事过扶贫工作,对贫困户的家庭和生活情况见得多,听得多,感触也多。说起移民搬迁,她激动地说:“搬出来就是最大的脱贫。受益最大的就是孩子和他们未来的孩子。”说着说着,她的调门儿越来越高,“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在幼儿园里都不说话。我开始以为他们是害怕,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
社区主任刘义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刚落成的两层幼儿园。这是于都县设施标准和师资水平名列前茅的公立幼儿园之一。17名孩子正在老师带领下玩着运球游戏,看到我们,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齐刷刷地喊:“叔叔好,阿姨好。”
陈星云是从21公里外的罗坳镇大桥村山里搬来的第一批住户。他家住的房子是110平方米的3居室,宽敞豁亮。“这房子价格低不了吧?”我们问陈星云。“我住的是已经装修好的精品房,政府給了补贴,每平米2025元。除去移民搬迁补贴,自家又掏了8万多元。政府提供了优惠贷款,按揭了10万元,现在一个月只需要还1100多元月供。”说话间,陈星云露出了一副满意的神情。现在,他爱人在于都工业区一家企业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儿子大专毕业了,已经就业,女儿正在一所公立中学上学。说到这里,陈星云感慨地说:“在山里的时候,穷得连砍猪肉的钱都没有,也不敢相信搬出来能过上好日子。做梦也没想到,搬出来这么简单,这么容易。”
孙菊英插话说,老陈搬出来了,他家原来的农田、山地、林场的产权还在他自己手里。通过土地流转,他还能继续享受这部分收益呢。
陈星云点点头,信心满满地说:“虽然现在还有10万块的贷款,但是只要致富有路,这就算不上什么。等将来富了,我还要搬回山里去住呢。”
我们相信,陈星云和乡亲们致富以后,带着新的观念、新的梦想重新回到山里,建起新家的那一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