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 年 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46例局部复发患者,平均年龄(58.8±10.8)岁;其中男性31例(67.4%),女性15例(32.6%);直肠癌患者31例(67.4%),结肠癌患者15例(32.6%).所有患者初治均行根治性手术,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原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17例(37.0%).初治术
【机 构】
: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 年 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46例局部复发患者,平均年龄(58.8±10.8)岁;其中男性31例(67.4%),女性15例(32.6%);直肠癌患者31例(67.4%),结肠癌患者15例(32.6%).所有患者初治均行根治性手术,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原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17例(37.0%).初治术前2例(4.3%)接受新辅助治疗,初治术后29例(63.0%)接受辅助治疗.最常见的局部复发部位是吻合 口(31例),60.9%(28/46)的患者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 2年内.所有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40例(87.0%)进行开腹手术,5例(10.9%)行腹腔镜辅助手术,1例(2.2%)行经肛门肿物切除.二次术前9例(19.5%)患者行辅助治疗,二次术后36例(78.3%)行辅助治疗.二次手术R0切除率82.6%(38/46),术后中位住院天数7.5(2~49)d,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1/46).28例(60.9%)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复发转移,其中1例在二次术后2个月出现腹腔多发复发转移,未进一步治疗即因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27例患者(58.7%)接受了辅助治疗或再次手术.所有患者中位随访29(3~60)个月.R0切除患者与 R1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9±3.5)个月和(13.1±2.9)个月,提示R0切除较R,切除有更好的生存结局.总体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5%和32.7%;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6.6%.[结论]对于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约60.9%的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2年以内,吻合口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通过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总体生存期,但无病生存期仍较差.如何选择综合治疗,对提高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7项肿瘤相关自身抗体(TAAbs)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呼吸科初诊的早期NSCLC患者63例作为NSCLC组,同期体检有低风险肺结节者147例作为良性肺结节组,无明显肺部异常者6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3组研究对象血液中7项TAAbs表达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7项TAAbs在早期NSCLC中的诊断效能。结果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抑癌基因53(p53)、肿瘤抗原4-5(GBU4-5)和人癌抗原(CAG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
克唑替尼为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可延长ALK阳性或ROS1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并且改善生活质量,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视觉异常、恶心、腹泻、呕吐等,发生食管炎较罕见,该药上市近十年,国内仅1例克唑替尼致食管溃疡相关报道[1].本研究报道1例克唑替尼引起的严重食管炎病例,分析发生的可能原因.
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存在明显增加了肿瘤对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抵抗和肿瘤自身的恶性程度.基于全氟化碳的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可携带、递送和释放氧气,具备可改善肿瘤乏氧的独特优势;另外,还能够进行19F-MR分子成像以监测和评价氧改善程度.其他协同当前多种临床常用以及全新的癌症诊疗方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全文对目前已研发的全氟化碳类纳米分子成像探针进行评述,讨论现有全氟化碳类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在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协同不同癌症治疗方法方面研究进展.
Ras相关蛋白1(RAS-associated protein 1,Rap1)是RAS家族小G蛋白中的一员,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癌变过程.Rap1由两种高度同源异构体Rap1a和Rap1b组成,其中Rap1b通过参与 Wnt/β-catenin、PI3K/Akt/mTOR、NF-KB/Twist1、cAMP/PKA 等多种通路,在调节细胞增殖、转移,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方面有显著调控作用.根据其调控作用,Rap1b可能作为肿瘤治疗靶点,通过靶向Rap1b的治疗可能抑制肿瘤的转移、血管
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皮下组织及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真菌病,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和淋巴管型为主。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复合体包含多种孢子丝菌,它们在微观形态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耐药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致病性与其本身的黑素、粘附因子及几丁质等毒力因素有关。课题组参与了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分析工作和对孢子丝菌毒力因素研究,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XPO1通过miR-5195-3p/RTKN轴调控结直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circXPO1、miR-5195-3p、RTKN mRNA和RTKN蛋白的表达.SW620细胞分为si-NC组、si-circXPO1 组、miR-NC 组、miR-5195-3p 组、si-circXPO1+anti-miR-5195-3p 组、si-cir-cXPO1+pcDNA-RT
[目的]分析郑州市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2018年郑州市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中,结直肠癌高危人群19 115名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无痛结肠镜筛查依从率相关的因素.[结果]19 115名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中,参与无痛结直肠镜检查4 490人,依从率为2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OR=1.351,9
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JAM)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WHO将其归类为分化不确定的肿瘤,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在国内少有报道.查阅已有文献发现其发病率未知,发病年龄从5~83岁不等[1-2],以30~50岁男性为主,男女比例约3∶1[3],通常好发于大关节旁,以膝关节为主,在肘、肩、足部和踝等关节也偶有报道[2,4].现就收治的1例患者进行分析.
SLP-2(stomatin-like protein 2)为近年来发现的Stomatin超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SLP-2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多种肿瘤早期筛查、靶向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肿瘤标志物.全文从SLP-2结构功能、肿瘤表型、信号通路和临床转化等方面探讨SLP-2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SLP-2的潜在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iR-132、miR-143、miR-638、AFP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104例,取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2、miR-143、miR-638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AFP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乙肝相关肝癌癌组织中miR-132、miR-638表达较低,miR-143、AFP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iR-132、miR-638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