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宏伟目标和根本措施,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文谈谈学习《纲要》的体会和对经济学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讨论。
一、 客观评价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成绩、问题和面临形势
客观评价成绩和问题,分析面临的形势,是继续前进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教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的表现是: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学教育体系;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开放逐步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整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财经类在校生人数2007年就达到361万多人,占全部在校生的19.17%。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贡献。
但与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经济学教育教学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表现为: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化、国际化、时代化都有差距,需要进一步革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够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够活,办学活力不足。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是全社会共同心声,是我们直接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 准确把握经济学教育教学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针
关于指导思想,《纲要》做了总体的规定,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任务、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对于高等教育,《纲要》还具体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为实现这些目标,《纲要》还特别确定了二十字的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
《纲要》所确定的这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对于经济学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学教育教学应该认真贯彻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把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创造更好的成绩,为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优异的贡献。
三、 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经济学教育教学,要抓住如下关键环节:
1.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贯彻育人为本的方针,在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经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过去讨论中,有人主张是专才,有人主张是通才,有人主张是复合型人才。《纲要》中也有几种提法:在教育方针中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时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讲教育的差距时讲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在讲教育的战略主题时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提法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层次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担负的任务不同,所以应该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状况,不同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下,统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需求,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无论确定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类、各层次学校都要着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
2.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学教育教学全部改革的核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 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密切关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按照科学、规范、适用的原则,适时改革和调整经济学科专业的设置,既保持专业设置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要及时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新的有益成果,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既注意中外结合以中为主,又注意促进文理交融。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是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交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并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改进拔尖学生的培养方式,在跳级、转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经济学承担着资政育人、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变把书本知识、甚至分数作为衡量质量唯一标准的不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学院、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再次,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周杨]
一、 客观评价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成绩、问题和面临形势
客观评价成绩和问题,分析面临的形势,是继续前进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教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的表现是: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学教育体系;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开放逐步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整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财经类在校生人数2007年就达到361万多人,占全部在校生的19.17%。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贡献。
但与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经济学教育教学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表现为: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化、国际化、时代化都有差距,需要进一步革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够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够活,办学活力不足。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是全社会共同心声,是我们直接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 准确把握经济学教育教学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针
关于指导思想,《纲要》做了总体的规定,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任务、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对于高等教育,《纲要》还具体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为实现这些目标,《纲要》还特别确定了二十字的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
《纲要》所确定的这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对于经济学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学教育教学应该认真贯彻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把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创造更好的成绩,为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优异的贡献。
三、 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经济学教育教学,要抓住如下关键环节:
1.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贯彻育人为本的方针,在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经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过去讨论中,有人主张是专才,有人主张是通才,有人主张是复合型人才。《纲要》中也有几种提法:在教育方针中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时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讲教育的差距时讲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在讲教育的战略主题时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提法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层次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担负的任务不同,所以应该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状况,不同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下,统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需求,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无论确定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类、各层次学校都要着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
2.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学教育教学全部改革的核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 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密切关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按照科学、规范、适用的原则,适时改革和调整经济学科专业的设置,既保持专业设置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要及时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新的有益成果,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既注意中外结合以中为主,又注意促进文理交融。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是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交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并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改进拔尖学生的培养方式,在跳级、转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经济学承担着资政育人、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变把书本知识、甚至分数作为衡量质量唯一标准的不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学院、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再次,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