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教育的进步、改革的成功就从平淡中显露出来。在过去5年间,谈起教育,聚焦点仍是教育公平、考试公平、撤点并校等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前些年对教育现状的调整引发人们忧虑不同,2015年的教育领域,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教育从“十二五”跨入下一个5年的关键一年。从当年这一时间尺度内看,仿佛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但是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这一年出台的政策如“互联网 ”、全面二孩等,将对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刊试着把中国教育部分重大变化,浓缩成一个个关键词,来标定教育变化的轨迹,审视中国教育已达到的认知度。
教育关键词汇更专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奉臻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树人之根本,又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等系列顶层设计。人民满意的教育,归根结蒂是全面的教育,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之“全面”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徐奉臻指出: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的全面,指升学、入学、办学、就业等构成有机整体;微观的全面,指升学、入学、办学、就业等各教育环节自成系统。以创新的思维、协调的理念、开放的胸怀和共享的精神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并由此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教育的新亮点。并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表现,不止一端,还相互交织。在此,不妨择其要者加以解读。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提高教育质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步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与侧重数量增加的普及之间,呈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有机协调。如果离开质量的提升谈数量的增加,普及也就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的小康,需要全面的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既体现全面教育的基本特点,又是实现全面教育的重要举措。全面教育所践行的,不再是“竹竿理论”,而是“木桶理论”。古人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只有把全面教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环节都实实在在落实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过渡,由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可期可待。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专业词汇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互联网 ”正不断改变着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对教育而言,“互联网 ”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升级发展的机遇。如果要问2015年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互联网 ”。自2015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 ”成为各行各业瞩目的焦点,给传统行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域,“互联网 教育”是什么、加什么以及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话题,引发业内人士热议。
有专家认为,“互联网 教育”的本质是碎片与重构;也有人认为,“互联网 教育”是联结和共享,因为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互联网 教育”注定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未来发展由大家共同创造。在中小学里,越来越多的技术辅助教学方法、设备和体系走进教室,让中小学实现云课堂教学。在学校之外,各类学科应用产品(Iword、主题阅读、虚拟实验室),很好地支撑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环节。
教育变得更加专业化,从制度角度变得更加完善。2015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三个标准均由办学理念、专业要求、实施意见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6方面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这些标准不仅成为校长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成为校长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而且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指导纲要,必将对推进校长的专业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认为,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校长队伍的整体状况与专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难以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对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如果把各种职业分为专业、非专业和准专业等不同类型的话,校长这一职业还很难达到专业的程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校长队伍建设的客观需求,都需要校长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逐渐成为专业的领导者。校长要成为专业的领导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基于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校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与工作绩效评价制度,需要不断改进校长培训,不断拓展校长专业发展渠道。而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校长,始终处于发展的主导地位,需要对照专业标准,自觉按照专业人员的要求,不断学习,持续改进,成为真正意义上专业的领导者。
建立更全面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已达的高度:困扰我们的不再是经费不足,不再是贫困地区孩子大量失学。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全面提升全民教育质量——不止是在学校里。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意见》对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等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指导;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在更高层面,我国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其中,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提出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
2015年1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袁贵仁表示: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让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制定和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高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认真总结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市两校”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的经验做法,注重改革举措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真正改出成效、蹚出新路。
袁贵仁指出: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目标,是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科教协同,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竞争高下。加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对教育拥有更多期待
这一年的教育新闻,没有令人震惊的内容。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教育的进步、改革的成功就从这平淡中显露出来。仅仅在过去5年间,谈起教育,焦点问题还是教育公平、考试公平、撤点并校等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前些年对教育现状的调整引发人们忧虑不同,2015年的教育领域,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2015年的教育关键词,往往是一些更加趋向社会性的话题。如全面二孩政策的发布,让人们关心教育将受到怎样影响。这一词语,在2015年底入选“2015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评选,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处理提取、筛选而获得。语料来源包括国内18家报纸、26家电台电视台以及2家门户网站,约12亿字次语料。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而国家发布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人们立即意识到教育将迎来新的机遇与变革。
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之后,立即提出话题:“如果新一轮婴儿潮到来,各类社会政策能否准备就绪呢?”陈永杰担心,教育系统将受到考验。对于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而言,要规划增加多少学校和学额,既要看每年的新生婴儿数,还要看其长期变化趋势。由于“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更可能只是在释放整个社会对二孩的“积压需求”,新生婴儿数可能在短期会很高,但长期趋势却几乎必定是会一路下行。于是,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要面对这样一个困局:要不要为这短期骤增的出生量,增拨教育硬件的基建投入并增加教育经费?
有专家坦言:如果人口的骤升骤降只是某一年(比如龙年、虎年),教育系统不必进行重大调整,只需将原有编制拉扯一下,比如把一个50人的班变成60人,或者整个年级新增一个班。这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只是匀出个教室,让主科老师兼多点次科而己,并非大问题。但是,如果连续呈惯性趋势上升,那就会超出一家学校的承受上限。届时将需要建新校来容纳新增的学生。
可能会有人认为:新增的需求可以交给市场力量来满足。理论上看,这的确是一个选项。不过,如果由市场提供的部分并不由政府购买再交给家庭使用,而是要求家庭自费购买,那就会带来教育公平的问题。不管怎样,人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尽早形成并公布应对“二孩时代”的完善措施。
链接:
2014年度本刊教育关键词
凝聚共识,破除积弊,寻求体制机制突破仍是改革重点
2014:教育改革窗口年
国学教育:在传承中升华
高考改革: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
经费监管:吹响反腐号角
足球进校:纳入学校教学体系
教师轮岗: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免试入学:向择校乱象亮剑
职教改革:打开专升本通道
学区房:政策执行变味
微课: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教育从“十二五”跨入下一个5年的关键一年。从当年这一时间尺度内看,仿佛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但是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这一年出台的政策如“互联网 ”、全面二孩等,将对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刊试着把中国教育部分重大变化,浓缩成一个个关键词,来标定教育变化的轨迹,审视中国教育已达到的认知度。
教育关键词汇更专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奉臻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树人之根本,又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等系列顶层设计。人民满意的教育,归根结蒂是全面的教育,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之“全面”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徐奉臻指出: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的全面,指升学、入学、办学、就业等构成有机整体;微观的全面,指升学、入学、办学、就业等各教育环节自成系统。以创新的思维、协调的理念、开放的胸怀和共享的精神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并由此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教育的新亮点。并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表现,不止一端,还相互交织。在此,不妨择其要者加以解读。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提高教育质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步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与侧重数量增加的普及之间,呈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有机协调。如果离开质量的提升谈数量的增加,普及也就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的小康,需要全面的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既体现全面教育的基本特点,又是实现全面教育的重要举措。全面教育所践行的,不再是“竹竿理论”,而是“木桶理论”。古人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只有把全面教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环节都实实在在落实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过渡,由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可期可待。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专业词汇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互联网 ”正不断改变着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对教育而言,“互联网 ”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升级发展的机遇。如果要问2015年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互联网 ”。自2015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 ”成为各行各业瞩目的焦点,给传统行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域,“互联网 教育”是什么、加什么以及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话题,引发业内人士热议。
有专家认为,“互联网 教育”的本质是碎片与重构;也有人认为,“互联网 教育”是联结和共享,因为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互联网 教育”注定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未来发展由大家共同创造。在中小学里,越来越多的技术辅助教学方法、设备和体系走进教室,让中小学实现云课堂教学。在学校之外,各类学科应用产品(Iword、主题阅读、虚拟实验室),很好地支撑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环节。
教育变得更加专业化,从制度角度变得更加完善。2015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三个标准均由办学理念、专业要求、实施意见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6方面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这些标准不仅成为校长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成为校长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而且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指导纲要,必将对推进校长的专业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蕊华认为,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校长队伍的整体状况与专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难以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对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如果把各种职业分为专业、非专业和准专业等不同类型的话,校长这一职业还很难达到专业的程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校长队伍建设的客观需求,都需要校长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逐渐成为专业的领导者。校长要成为专业的领导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基于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校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与工作绩效评价制度,需要不断改进校长培训,不断拓展校长专业发展渠道。而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校长,始终处于发展的主导地位,需要对照专业标准,自觉按照专业人员的要求,不断学习,持续改进,成为真正意义上专业的领导者。
建立更全面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已达的高度:困扰我们的不再是经费不足,不再是贫困地区孩子大量失学。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全面提升全民教育质量——不止是在学校里。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意见》对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等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指导;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在更高层面,我国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其中,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提出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
2015年1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袁贵仁表示: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让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制定和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高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认真总结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市两校”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的经验做法,注重改革举措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真正改出成效、蹚出新路。
袁贵仁指出: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目标,是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科教协同,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竞争高下。加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对教育拥有更多期待
这一年的教育新闻,没有令人震惊的内容。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教育的进步、改革的成功就从这平淡中显露出来。仅仅在过去5年间,谈起教育,焦点问题还是教育公平、考试公平、撤点并校等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前些年对教育现状的调整引发人们忧虑不同,2015年的教育领域,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2015年的教育关键词,往往是一些更加趋向社会性的话题。如全面二孩政策的发布,让人们关心教育将受到怎样影响。这一词语,在2015年底入选“2015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评选,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处理提取、筛选而获得。语料来源包括国内18家报纸、26家电台电视台以及2家门户网站,约12亿字次语料。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而国家发布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人们立即意识到教育将迎来新的机遇与变革。
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之后,立即提出话题:“如果新一轮婴儿潮到来,各类社会政策能否准备就绪呢?”陈永杰担心,教育系统将受到考验。对于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而言,要规划增加多少学校和学额,既要看每年的新生婴儿数,还要看其长期变化趋势。由于“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更可能只是在释放整个社会对二孩的“积压需求”,新生婴儿数可能在短期会很高,但长期趋势却几乎必定是会一路下行。于是,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要面对这样一个困局:要不要为这短期骤增的出生量,增拨教育硬件的基建投入并增加教育经费?
有专家坦言:如果人口的骤升骤降只是某一年(比如龙年、虎年),教育系统不必进行重大调整,只需将原有编制拉扯一下,比如把一个50人的班变成60人,或者整个年级新增一个班。这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只是匀出个教室,让主科老师兼多点次科而己,并非大问题。但是,如果连续呈惯性趋势上升,那就会超出一家学校的承受上限。届时将需要建新校来容纳新增的学生。
可能会有人认为:新增的需求可以交给市场力量来满足。理论上看,这的确是一个选项。不过,如果由市场提供的部分并不由政府购买再交给家庭使用,而是要求家庭自费购买,那就会带来教育公平的问题。不管怎样,人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尽早形成并公布应对“二孩时代”的完善措施。
链接:
2014年度本刊教育关键词
凝聚共识,破除积弊,寻求体制机制突破仍是改革重点
2014:教育改革窗口年
国学教育:在传承中升华
高考改革: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
经费监管:吹响反腐号角
足球进校:纳入学校教学体系
教师轮岗: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免试入学:向择校乱象亮剑
职教改革:打开专升本通道
学区房:政策执行变味
微课:教学手段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