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洛丽塔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jack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这一代的成长,是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一夜暴富的故事而展开的,他们怀念往昔的浪漫和虚无,而华丽的洛丽塔时尚恰是填补内心的合适道具。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美术馆是一间在装饰艺术和设计领域都极负盛名的美术馆,古板正统的英伦作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在近半年间,那里居然举办了一场介绍日本洛丽塔时尚的专题展,展厅人流络绎不绝,不但欧洲的洛丽塔爱好者蜂拥“朝圣”,就连普通民众也前来一探究竟。洛丽塔时尚作为一种面世时间尚不长远的日本街头亚文化为何会在今天的英国乃至全世界引发流行,甚至走进美术馆,一方面也许是以英国为主的西方文化自明治维新起对日本的长期影响,造就了洛丽塔的“东西方通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今天经济泡沫下年轻人过度消费的空虚感造成他们对自我精神世界追求的扩大化。
  这场展览的策展人是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美术馆的鲁珀特·福克纳,他作为日本现代工艺史方面的专家,很早就感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化对于洛丽塔风格,特别是甜美洛丽塔风格的影响,他在这场名为“Kitty and the Bulldog”的展览前言中把洛丽塔时尚概括成是一种“于20世纪90年代在崇尚‘Hello Kitty式可爱形象’的日本出现的一种较为张扬的街头风格”。展厅里,洛丽塔风格的人偶模特穿着缀满蕾丝花边的礼服裙装或是装饰着闪亮链条,印着Kitty猫骷髅图案的T恤等服饰,向观众展示着不同的洛丽塔风格。展览聚集了诸如维多利亚公主造型的“Sweet Lolita”(甜美洛丽塔),以黑色为主基调,有着Glam Rock(迷惑摇滚)歌手大卫·鲍威无性别风格的“Gothic Lolita”(哥特洛丽塔),以及带有时装界的“庞克之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基因的“Punk Lolita”(庞克洛丽塔)之类风格最具人气的样式。另外还展出了添加花边和丝带的以“现代和服”为代表的“Japanese Lolita”(日本洛丽塔)。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电影艺术是洛丽塔风格的重要助推剂,1962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版《洛丽塔》问世,这部电影改编后的画面与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洛丽塔描写的氛围完全不同,演员的服饰风格甜美惊艳,具有很强的时尚性,主演佩戴红色的心形太阳镜甚至引发话题,从而引导了当时的潮流,原作描写由诱惑的少女表达的恋童癖气息在影片当中并无过多着墨。这部影片在日本引起的强烈反响长达30年之久,1995年3月16日的“日本经济新闻”刊文指出,当时在东京的原宿街头流行并且常见的洛丽塔风格和库布里克导演的洛丽塔电影中的洛丽塔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时间点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间段正好是日本从奥运经济起飞到泡沫经济破灭的期限。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成长于极度物质化的环境中,价值趋向游离不定,远离政治民生,注重享乐是那一群人的精神特点。80年代的经济泡沫逐渐膨大到崩溃的10年间,巨大的阴影使年轻人从极度繁荣的假想中惊醒,对外表现出焦虑与不安的思想躁动。虽然他们在现实中迷失与困惑,但是先前过度消费的空虚却意外带来了万华镜一般封闭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社会客观条件的大起大落为洛丽塔时尚在日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30年正如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近两年间全球经济的巨大起伏让不少经济泡沫破碎,奢侈品大幅缩水撤退的同时却看到洛丽塔时尚以其服装为代表异军突起,诸如Anna Sui这样的欧洲主流时尚品牌也加入其中。洛丽塔在走向全球的同时已由一种具有强烈性暗示的文化演变成一种可为广泛年龄层所接受的穿衣和生活风格,这种风格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东方对西方文化的憧憬和想象,虽是对西方装饰风格的复古但又加入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当下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是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一夜暴富的故事而展开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也使各种等级制度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消费后的空虚与孤单促长了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需求。他们怀念往昔的浪漫和虚无,而华丽的洛丽塔时尚恰是填补内心的合适道具。洛丽塔代表的年轻一代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日本走到了整个世界。
其他文献
200多位参展艺术家、近10位策展人、6、7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声势浩大的中国当代艺术队伍奔赴威尼斯,既像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狂欢节,又给人些许末路狂奔的末世感。  经过数十年经营,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西方文化语境中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威尼斯不仅已经成为西方人容纳艺术、溶蚀艺术、膜拜艺术的中心,更也成为艺术市场隔年的重头戏之一。既然一切都和产业不可分,那就可以断定,那里是艺术产业链的重要汇集平台
期刊
通常,童话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一个名叫萨尔瓦托勒的男孩,他在家里十四个孩子中排行十一,1898年他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博尼托(Bonito),村中住着众多村民,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村舍和一条大路。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等待与祈祷丰收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童话里的男孩就是著名品牌的创始人Salvatore Ferragamo(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  年轻的萨尔瓦托勒决定
期刊
喜欢上海,很大一个原因便是“轧马路”所带来无可比拟的闲适惬意。不管是精妙有趣的路名,或是周遭错落有致的草木建筑,都颇值得玩味。可能你和我一样,喜于捕捉魔都的市井百态和万种风情,却始终止步于新天地商业气息浓郁的摩登浮华,或是为田子坊逼仄街道充斥的汹涌人潮而皱眉,趁着这初夏的温度还没到令人无所适从的程度,一起逛一下上海的“西街”——永康路。  永康路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徐汇区的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至
期刊
“策展人他实际上的使命其实就是去揭示真实。那么他要怎样才能揭示真实?就是针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文化的、精神的、历史的种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触及是现场的、直觉的、是深入人心的、被感知的而且是主动的——不是别人教育给他的东西,这是它最大的作用。”  Q 《趋势》:之前看到您专栏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是说刘德华、流行文化代表了当代公众当前接受审美的特点,那么,您觉得当代艺术如何与公众形成好的交流,是类似刘德华的
期刊
罗素在《闲散颂》中写道“必须承认,明智地运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结果。长时间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突然无所事事,一定闲得难受。但是,没有相当的闲暇,人们将与许多最美好的事物无缘。”穿越至当代,这或许是最恰当的一句“发呆管理学”。  早在几年前,《新周刊》曾经以《急之国: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为题,探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人们的生活态度选择。几年之后,虽然所谓“慢生活”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但
期刊
一个楞头青,孤身闯入收藏界,三十多年后,马丁把年轻的、甚至晦涩、无名的艺术家,和20世纪的大师放在一起举行艺术收藏展。正如资深策展人James Mann所说:“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组合……。”  史蒂夫·马丁曾说:“艺术是在梦想与真实之间撒的谎。”屈指算来,他已经在这个谎言中沉浸了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60年代,史蒂夫·马丁还是个学生,年仅21岁的他下老本以“750美元”在洛杉矶一家古董店买了一张1
期刊
如果说设计师偏爱有用之物,艺术家更偏爱无用之物。尤其是现当代语境之下,矛盾、消解、偶发、速朽等观念,为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无用”的作品,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的艺术品,戏谑地表达着一种对抗的态度:人生的意义,远不止“有用”这一种。  美国艺术家Andy Ralph用橡胶制成的软钉子和无法进入的围栏,以一种试图颠覆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实用性的努力,传达出某种反思的情绪。  另一位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艺术
期刊
“有用之物”很好理解,现代文明的基础,便是基于科学和理性的“实用性”,它也成了众多设计师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很多人眼里,“有用”才有价值,“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纳入生活之中。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首推建筑师。无论你多么排斥现代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落地玻璃、升降电梯,也无法否认它对我们生活所提供的便利。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劳埃德大厦,就是一座现代主义的典范建筑。理查德·罗杰斯是“高技术派”风格的代表人物
期刊
意大利  新一代的YBA  很少有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等级的国际舞台给新生代以机会,今夏双年展会涌现出新一代英国艺术家(YBA),和萨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老一辈YBA(如达明·赫斯特)不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些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不倾向于用“后网络艺术”来概括他们的艺术,在他看来,他们只是娴熟地应用电脑制作图像。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主展区
期刊
艺术的“主义”,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肃,不那么难以构造。“艺术”与我们并不遥远。  “线体主义”这个名称,开始的时候只是饭桌上一个“拍脑袋”的点子,但是随着之后接二连三的展览和微博的经营,“线体主义”成为一个面目越来越清晰的艺术流派。光诸说:“像之前的所有美术流派一样,都是先有艺术家和作品,才有流派,所以流派会受已经存在的因素所体现的偶然性的影响;它的最终形象也会随着更多的艺术家和作品的引入而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