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福祉视角下国外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进展

来源 :风景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外,社区公园的社会效益能推动人们迈向更高质量的邻里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发达国家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解读国外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演绎,提出当前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对邻里福祉的社会影响.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1世纪后社区公园与邻里福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显示,其社会影响主要集中在邻里安全的威胁、邻里分异的排斥、睦邻关系的凝聚及邻里健康的促进4个方面.结合近20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社区公园为载体来增强邻里福祉的空间路径,对中国社区公园充分发挥和提升公园绿地的综合效益给予启示.
其他文献
河流廊道是自生植物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运用均匀布样法,结合典型样地法,选取贯穿成都城区西北到南部的清水河、南河、府河为样段,共223个样方,分析自生植物定居的生境类型,探寻物种组成特征,以期为自生植物生境及景观营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境按照距水的远近可分为无驳岸水边、驳岸和岸上三大类,根据基质及绿地植被的不同可分为18种微生境.共记录自生植物158种56科121属,生活型组成十分丰富,其中多年生植物最多,有45种.在群落多样性方面,西北—南部样段的水边生境显著高于驳岸和岸上,各微生境之
儿童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城市建设中注重儿童参与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关键因素,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情感认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使得城市更加具备包容性、公平性和友好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等为依据,采用研究整合法,对国内外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国际倡议与地方政策、理论研究和代表性实践项目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从顶层架构、组织机制、实践模式3方面提出适合中国的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发展策略,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利用有效的模型和指标来评估景观连接度并用以构建绿地网络对于栖息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首先,选用基于图论的连接度指数探讨适宜生物迁徙的绿地建设最优距离阈值,并根据景观连接度评价结果遴选源地斑块;其次,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阻力面,采用Linkage Mapper工具确定物种迁徙的潜在连接路径;最后,根据电流密度量化源地斑块与廊道的相对重要程度,识别对物种迁徙至关重要的“夹点”地区,并将模型识别结果与遥感卫星地图
绿道在中国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在理论内涵、规划选线、综合效益等各方面都已有许多成果支撑.基于可公开获取的一系列文献资料,立足于绿道在中国各省市近20年的具体实践过程,梳理绿道在规划体系中的角色转变、在指标设置中的逐步细化和在管控上的落实方式,总结绿道实践在中国从提级统筹、常态认同到制度并轨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展望绿道后续进一步制度化的同时,也从绿道经验启发其他规划理念或手段在中国的实践路径.
柬埔寨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位于湄公河下游盆地的中心地带,是汹涌的湄公河的缩影和“心脏”,也是湄公河三角洲复杂生态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洪泛区是170万人口的家园,也是含有鱼类物种最多的地区之一,极易受水电、灌溉、防洪和供水等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影响.在森林砍伐、种植作物单一、人口增长、国际投资激增、大规模旅游等各种发展压力下,千百年来的人类聚落、多民族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习俗均受到威胁.同时,受淤积、污染、野生动物(尤其是鱼类和鸟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农林种植规模扩
历史上,受殖民主义势力的影响,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当地的居民被迫迁居到不太理想的土地上,那里遍布河岸、洪泛区和沼泽地等各种水敏性环境.城市在聚落的四周扩张,而多变的气候使得这些聚落易受到河流、河道和海岸的威胁.虽然水敏性城市策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施,例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城市就曾有过基于社区规划和防灾体系来治理环境的历史,但是想要将水敏性城市的规划原则与设计策略真正结合起来,理解当地社区对日常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将社会文化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相联系,试图理解印度尼西亚地方景观中社会空间的形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重水风险.近几十年集中式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严格的土地利用管控措施被广泛实施来管理洪水风险,如今面对更具适应性、生态性的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措施受到了质疑.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研究发现:在由重大历史事件界定的5个时期中,水管理从受制于基质条件过渡到主导城市化,再到与城市化对立,扮演了不断变化的角色;3个子系统变化速率的巨大差异是打破它们之间平衡的重要因素.这一段历史回顾为国土空间规
2015年末,圣约瑟夫小学校长希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品质,邀请了几家设计公司提出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几经比图与观念沟通,阿卡地亚景观设计公司以“有机且渐进式”的方案执行模式,获得校长与其他教员的青睐,以长期不躁进、不抢工期的合作方式,至今仍持续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方案.这个特点,除了符合目前英国大部分学校的预算分配方式外,亦正好契合设计“以自然为本”的核心概念,也就是长时间观察基地、了解用户甚至是基地内其他动植物的空间使用模式.此外,设计、施工与维护管理皆由同一团队负责,每个环节可以弹性配合,而更多
期刊
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已成为当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必要部分,设计有益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游戏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游戏价值的概念,以游戏性、功能性和安全性为框架建立评价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共60个公园的儿童游戏空间场地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安全性被过于看重,而对“提供可自由移动的游戏部件”“可观察/接触小动物”等4项因子的重视较少;“游戏沙坑/沙池设置”“适宜的水体设置”“足够的座椅”等8项因子在设计中的重视度均需提高;“标识系统设置”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在设计上还需要提升.本研究旨在为未
近年来,基于人地关系的场所依恋研究成为热点,在古村落、旅游景区、公园等场所中被广泛研究.相比西方,中国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导致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被放大,但这一现象被以往研究忽视,如相关研究中缺少对童年和成年场所环境变化程度的考虑.以浙江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采集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题分析,探索童年场所依恋与童年居住环境自然度的关系,探讨对童年场所的依恋如何因环境变化的程度而影响成年后的幸福感.结果表明:较高的童年居住地自然度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场所依恋;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