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专政治课教学改革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中,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每一堂课上。改革中,广大政治课教师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穿新鞋,走新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要实现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新的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切实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课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于是教学的目标定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单向的“灌输”大大降低了政治课的实效性,造成了许多学生厌学。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地内化,因此,要实现政治课的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关系,改变 “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享受真正的学习乐趣,并从中培养能力,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素质。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着力建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的教学模式体系。该模式要求教师不把教材的讲授作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开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并在其中激发和培养创造力,从而将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对学生要分层要求、分类提高,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维引导,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境互动。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学生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笔者尝试过情境教学法、亲身体验法、角色互换法、小组协作法以及各种模式的活动课等,效果显著。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我们不能让学生适应不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角色定位的转变
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需要转变。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权威,这要求在平等、尊重、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氛围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轨道。
当然,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其角色地位的弱化,相反,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得到加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说这种学习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有人把教育教学成果比作一碗盐水,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溶在其中的盐,虽看不见形态,它却能使淡水变成咸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始终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使他们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又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方面组织学生如何“会学”;另一方面应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盏明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总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四、素质要求的转变
“学高为师”,所有教师都知道“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但是在信息来源多元化、教育教学越来越具开放性的条件下,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要很好地实现政治课的教改目标,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的特殊要求;要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因为政治课的功能是在传播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显著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代的同步性;要有广泛搜集、精心筛选、准确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样的能力是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为基础的;要具备比较高的科技素质,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这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懂得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是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条件。
总之,政治课教师要成为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当然,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加综合知识的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课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于是教学的目标定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单向的“灌输”大大降低了政治课的实效性,造成了许多学生厌学。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地内化,因此,要实现政治课的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关系,改变 “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享受真正的学习乐趣,并从中培养能力,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素质。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着力建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的教学模式体系。该模式要求教师不把教材的讲授作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开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并在其中激发和培养创造力,从而将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对学生要分层要求、分类提高,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维引导,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境互动。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学生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笔者尝试过情境教学法、亲身体验法、角色互换法、小组协作法以及各种模式的活动课等,效果显著。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我们不能让学生适应不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角色定位的转变
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需要转变。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权威,这要求在平等、尊重、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氛围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轨道。
当然,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其角色地位的弱化,相反,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得到加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说这种学习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有人把教育教学成果比作一碗盐水,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溶在其中的盐,虽看不见形态,它却能使淡水变成咸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始终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使他们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又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方面组织学生如何“会学”;另一方面应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盏明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总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四、素质要求的转变
“学高为师”,所有教师都知道“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但是在信息来源多元化、教育教学越来越具开放性的条件下,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要很好地实现政治课的教改目标,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的特殊要求;要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因为政治课的功能是在传播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显著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代的同步性;要有广泛搜集、精心筛选、准确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样的能力是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为基础的;要具备比较高的科技素质,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这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懂得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是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条件。
总之,政治课教师要成为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当然,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加综合知识的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