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文章就“以师生为本,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相长”观点的提出,阐述了教育中的几种“叛逆”思维。
[关键词]教育;以人为本;相互了解;教师反思
新时代,新形势,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其中比较响亮的音符。“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中国,然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却是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且,直到现在我们对人本思想的理解、把握仍然有失偏颇,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如:我们有人把以人为本理解成从过去的“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就有点走极端之嫌。为什么就不能将其理解为“以师生为本”,以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本呢?以下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共议。
一、我们经常说“了解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我们反而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让学生也了解老师”,进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相互理解,学会相互谅解,默契相互配合。这应该是双边的甚至是多边的互动。老师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理解甚至谅解学生,做到处变不惊、泰然处之。学生了解老师,才能令行禁止、默契配合。这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主动了解学生,也要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起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以便更好地让我们了解他们,更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了解我们,甚至主动了解我们。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要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就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师生真实的情感交流。
(一)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性格,以性促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良好性格、积极情感的人。因为不同性格的人对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成为潜移默化的心理力量。一位性格开朗、心底明亮、乐观向上、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朝气与快乐,敢于在你面前表露真实情感,甚至是负面情绪(请别惊讶,这正是体现了“人本思想”)。美国成功企业HomeDepot公司曾提出一条十分别致的用人策略,即:“所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如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情绪’,将被企业解聘。”对此,该公司的副总裁斯蒂夫·麦塞纳认为,如果聘用员工不犯一些“合理情绪”,则说明这个人没有创造性,更没有竞争力。一个平庸保守、安分守己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建树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不“闹”情绪的人,在竞争中丧失的机会要比捕捉到的机会多得多,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将无可估量。这种鼓励带着情绪工作的用人策略,既表现出公司领导敢于承担责任的胸怀,也增加了员工们的工作信心,结果是HomeDepot不仅利润增长、股东权益在同行业中领先,而且高昂的士气还成为公司获得良好业绩的动力。如果我们也保持这样的心态,何愁不能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学生?何愁学生不亲近我们、了解我们。
(二)教师要用爱感染学生,以情促情。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形成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亲其师则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班上有个“问题学生”,孤僻自私、不服管教,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同学对他也不友好。该学生为了发泄烦恼,常采用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课上不学习、顶撞老师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及时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他自幼丧父,母亲在外做清洁工,疏于教育,家境也很差,这是导致他这样的主要原因。于是我真诚地帮助他,发动大家为他捐助,并为他保密。然就在这个时候,他竟做出了偷人钱物的行为。我虽极为生气,但冷静一想,决定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而是在课下与他个别谈话,让他知道我都为他做了哪些事情,并详细解说在多处细节上怎样为他着想……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慢慢地,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课堂上能静下心了,积极参与学习,并知道了关心他人,主动为同学服务,渐渐能够与同学正常交往。教师的宽容与厚爱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树立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他也把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爱自觉地传播给了周围的人。像这样,在师生相互的情感交流中,老师了解了学生,学生也了解、甚至理解了老师。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情感流动水到渠成。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促情。教师个人的行为会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有向师性,把教师当作模仿的榜样,教师行为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到情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比如我让学生和家长遵守上课规定,我首先做到上课坚决不迟到、早退、接打电话等;让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做到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加减衣服等,而学生的一句“老师,回家路上要小心,车骑稳点”是多么暖人心呀,朴实无华却是彼此间自然流露,平平凡凡却也都踏踏实实。
(四)教师要修炼语言,以言促情。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善用语言,效果倍增。教师语言也是学生了解教师的窗口,根据情景需要灵活运用幽默性,真实性,概括性,启发性等特征语言,于师生情感交流方面效果强于片面说教何止几倍。比如,在与学生相互了解的主题班会上,我会启发学生说自己的优点,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我会分析自己的一些事例给学生,然后告诉学生,不妨来个“王婆卖瓜”,其实,只要我们的“瓜甜”,“自夸”一点又何妨。如果师生都“卖瓜”,“交换品尝”该多好,换的是瓜吗?是感情。
二、我们提倡教师反思,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便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最持久的动力是“源动力”。反思我们的教学后,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教师教学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反思”呢?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与经验后,我想,现在提倡让教师“反思”,“做反思型教师”,那么为何不让学生也反思,“做反思型学生”呢?为什么不能是师生互相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与自我表扬?让反思也普及,让学生也帮助老师,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近日,在看到《论语》中有关反思的哲言“吾日三省吾身”后,启发了我的反思热潮。于是,我便在晨会、班会中让学生和我一起反思。我们首先背诵《论语》中的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后对照语句中所说,对自己一日、一周或某一特定阶段生活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比如,反思自己的学习、纪律、思想等方面的优缺点(特别是优点),反思自己改正错误的行动是否迅速,甚至“反思自己的反思”(反思是否全面、是否流于形式等等)、“替别人反思”等等,再进行自评优缺点,互评优缺点,对照别人评价自己,最后定下短期目标,下次再评。这样既能让师生、生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又发挥了个人的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能力。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各方面确实有很大改观。
让学生也反思,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人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最高境界。谁说教学是个苦差事?我不同意。
批判地接受,辩证地认识,发展地应用,就像《拿来主义》中所说,何愁我们不进步?何愁教育不复兴?鄙陋之见,难登大雅之堂,愿与大家共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师的道德[A].创造宣言:27,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3]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D].合肥:安徽出版社,1997.
[4] 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育;以人为本;相互了解;教师反思
新时代,新形势,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其中比较响亮的音符。“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中国,然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却是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且,直到现在我们对人本思想的理解、把握仍然有失偏颇,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如:我们有人把以人为本理解成从过去的“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就有点走极端之嫌。为什么就不能将其理解为“以师生为本”,以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本呢?以下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共议。
一、我们经常说“了解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我们反而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让学生也了解老师”,进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相互理解,学会相互谅解,默契相互配合。这应该是双边的甚至是多边的互动。老师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理解甚至谅解学生,做到处变不惊、泰然处之。学生了解老师,才能令行禁止、默契配合。这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主动了解学生,也要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起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以便更好地让我们了解他们,更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了解我们,甚至主动了解我们。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要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就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师生真实的情感交流。
(一)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性格,以性促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良好性格、积极情感的人。因为不同性格的人对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成为潜移默化的心理力量。一位性格开朗、心底明亮、乐观向上、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朝气与快乐,敢于在你面前表露真实情感,甚至是负面情绪(请别惊讶,这正是体现了“人本思想”)。美国成功企业HomeDepot公司曾提出一条十分别致的用人策略,即:“所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如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情绪’,将被企业解聘。”对此,该公司的副总裁斯蒂夫·麦塞纳认为,如果聘用员工不犯一些“合理情绪”,则说明这个人没有创造性,更没有竞争力。一个平庸保守、安分守己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建树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不“闹”情绪的人,在竞争中丧失的机会要比捕捉到的机会多得多,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将无可估量。这种鼓励带着情绪工作的用人策略,既表现出公司领导敢于承担责任的胸怀,也增加了员工们的工作信心,结果是HomeDepot不仅利润增长、股东权益在同行业中领先,而且高昂的士气还成为公司获得良好业绩的动力。如果我们也保持这样的心态,何愁不能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学生?何愁学生不亲近我们、了解我们。
(二)教师要用爱感染学生,以情促情。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形成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亲其师则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班上有个“问题学生”,孤僻自私、不服管教,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同学对他也不友好。该学生为了发泄烦恼,常采用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课上不学习、顶撞老师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及时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他自幼丧父,母亲在外做清洁工,疏于教育,家境也很差,这是导致他这样的主要原因。于是我真诚地帮助他,发动大家为他捐助,并为他保密。然就在这个时候,他竟做出了偷人钱物的行为。我虽极为生气,但冷静一想,决定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而是在课下与他个别谈话,让他知道我都为他做了哪些事情,并详细解说在多处细节上怎样为他着想……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慢慢地,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课堂上能静下心了,积极参与学习,并知道了关心他人,主动为同学服务,渐渐能够与同学正常交往。教师的宽容与厚爱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树立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他也把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爱自觉地传播给了周围的人。像这样,在师生相互的情感交流中,老师了解了学生,学生也了解、甚至理解了老师。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情感流动水到渠成。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促情。教师个人的行为会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有向师性,把教师当作模仿的榜样,教师行为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到情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比如我让学生和家长遵守上课规定,我首先做到上课坚决不迟到、早退、接打电话等;让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做到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加减衣服等,而学生的一句“老师,回家路上要小心,车骑稳点”是多么暖人心呀,朴实无华却是彼此间自然流露,平平凡凡却也都踏踏实实。
(四)教师要修炼语言,以言促情。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善用语言,效果倍增。教师语言也是学生了解教师的窗口,根据情景需要灵活运用幽默性,真实性,概括性,启发性等特征语言,于师生情感交流方面效果强于片面说教何止几倍。比如,在与学生相互了解的主题班会上,我会启发学生说自己的优点,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我会分析自己的一些事例给学生,然后告诉学生,不妨来个“王婆卖瓜”,其实,只要我们的“瓜甜”,“自夸”一点又何妨。如果师生都“卖瓜”,“交换品尝”该多好,换的是瓜吗?是感情。
二、我们提倡教师反思,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便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最持久的动力是“源动力”。反思我们的教学后,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教师教学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反思”呢?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与经验后,我想,现在提倡让教师“反思”,“做反思型教师”,那么为何不让学生也反思,“做反思型学生”呢?为什么不能是师生互相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与自我表扬?让反思也普及,让学生也帮助老师,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近日,在看到《论语》中有关反思的哲言“吾日三省吾身”后,启发了我的反思热潮。于是,我便在晨会、班会中让学生和我一起反思。我们首先背诵《论语》中的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后对照语句中所说,对自己一日、一周或某一特定阶段生活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比如,反思自己的学习、纪律、思想等方面的优缺点(特别是优点),反思自己改正错误的行动是否迅速,甚至“反思自己的反思”(反思是否全面、是否流于形式等等)、“替别人反思”等等,再进行自评优缺点,互评优缺点,对照别人评价自己,最后定下短期目标,下次再评。这样既能让师生、生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又发挥了个人的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能力。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各方面确实有很大改观。
让学生也反思,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人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最高境界。谁说教学是个苦差事?我不同意。
批判地接受,辩证地认识,发展地应用,就像《拿来主义》中所说,何愁我们不进步?何愁教育不复兴?鄙陋之见,难登大雅之堂,愿与大家共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师的道德[A].创造宣言:27,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3]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D].合肥:安徽出版社,1997.
[4] 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