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知道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却偏偏有人说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个说法本身,就足以吸引眼球,使人欲穷究竟,就像有人对你说,餐厅不是吃饭的地方,这不是在说胡话吗?但等你听人家说出个子丑寅卯,再仔细一琢磨,还真就是那么个理。现在的学校,除了课本,就是复习资料,其他的一概被排斥在“读书”之外,要读的话就是不务正业,不求上进,学校可不就成了“禁止读书的地方”吗?
话也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足以让我们认真审视应试体制下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我们用应试的“高压态势”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但并没有让他们产生进去探寻的任何兴趣。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像手中的那块敲门砖,门打开了,砖也就会被随手扔掉。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在为考试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为找到更好的出路而学习。这也许并没有错,问题是不科学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和学问,由此而来的机械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和大量的无效劳动,不断地消解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扼杀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求知的热情被彻底冷却了,读书的兴趣被完全打消了,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但自觉自愿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全民的阅读水平在逐年下降。令人担心的是,除了一部分搞研究、做学问的人之外,如果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或者只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才去读书的人,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岂不是一件非常令人尴尬的事?举目四望,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喜欢上网、打牌、玩麻将的人早已远远多于喜欢读书的人,只要不读书就会很快乐,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心理感受,对此,我们的教育能辞其咎吗?
近读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其中在附录中提到课外阅读时说:“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堂阅读,有人以为不一定很重要。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些著名作家常常回忆说,他们的语言、文学修养大抵来自青少年时期如饥似渴的自由阅读。”说的何其明了。由此看来,这绝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从课本和复习资料的书山题海中杀出重围,考出一个像样的成绩,已属非常不易,还敢奢望用大量自由阅读来拓展思维、开启心智?就算学生有这种想法,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过得了老师和家长这两道关口。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个说法,似乎不是空穴来风。
有意思的是,在北师大版的八年级《语文》中有一篇鲁迅的《读书杂谈》,鲁迅先生把读书分为两种,即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学生读书便属于职业的读书,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得去读。所谓嗜好的读书,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鲁迅先生对后一种读书的比喻很耐人寻味。他说:“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鲁迅先生并不反对学好学校里应该学的课程,但他强调:“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鲁迅先生说这话那会儿,肯定不会想到数十年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变得那样沉重,不知道将来的学校已经基本是“课内书”的一统天下,其他的书是“插”不进来的,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温和地为“课内书”说话;他当然也不会想到,现在“爱打牌”和“爱读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两者已经没有多少可比性了,很少有“好读书如好打牌的”了。而“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非功利的读书,也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的稀有现象。如今,假若不为什么,谁还会去读书呢?
从现行教材中能读到这些东西,实属难得,不知道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会作何感想呢?为了以后能有机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由地阅读,看来只有学好“课内书”,拿到好分数,升入好学校,然后有个好前程。但不幸的是,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如果他们却因此而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成为了“不读书就快乐”的人,岂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
可以重视考试,可以重视分数,可以重视升学率,但就是不能因此而使学生丧失读书的兴趣,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常听老师们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是,在应试体制的“洗礼”之后,学生们还会喜欢去“渔”,愿意去“渔”吗?
话也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足以让我们认真审视应试体制下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我们用应试的“高压态势”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但并没有让他们产生进去探寻的任何兴趣。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像手中的那块敲门砖,门打开了,砖也就会被随手扔掉。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在为考试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为找到更好的出路而学习。这也许并没有错,问题是不科学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和学问,由此而来的机械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和大量的无效劳动,不断地消解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扼杀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求知的热情被彻底冷却了,读书的兴趣被完全打消了,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但自觉自愿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全民的阅读水平在逐年下降。令人担心的是,除了一部分搞研究、做学问的人之外,如果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或者只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才去读书的人,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岂不是一件非常令人尴尬的事?举目四望,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喜欢上网、打牌、玩麻将的人早已远远多于喜欢读书的人,只要不读书就会很快乐,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心理感受,对此,我们的教育能辞其咎吗?
近读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其中在附录中提到课外阅读时说:“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堂阅读,有人以为不一定很重要。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些著名作家常常回忆说,他们的语言、文学修养大抵来自青少年时期如饥似渴的自由阅读。”说的何其明了。由此看来,这绝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从课本和复习资料的书山题海中杀出重围,考出一个像样的成绩,已属非常不易,还敢奢望用大量自由阅读来拓展思维、开启心智?就算学生有这种想法,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过得了老师和家长这两道关口。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个说法,似乎不是空穴来风。
有意思的是,在北师大版的八年级《语文》中有一篇鲁迅的《读书杂谈》,鲁迅先生把读书分为两种,即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学生读书便属于职业的读书,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得去读。所谓嗜好的读书,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鲁迅先生对后一种读书的比喻很耐人寻味。他说:“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鲁迅先生并不反对学好学校里应该学的课程,但他强调:“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鲁迅先生说这话那会儿,肯定不会想到数十年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变得那样沉重,不知道将来的学校已经基本是“课内书”的一统天下,其他的书是“插”不进来的,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温和地为“课内书”说话;他当然也不会想到,现在“爱打牌”和“爱读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两者已经没有多少可比性了,很少有“好读书如好打牌的”了。而“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非功利的读书,也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的稀有现象。如今,假若不为什么,谁还会去读书呢?
从现行教材中能读到这些东西,实属难得,不知道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会作何感想呢?为了以后能有机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由地阅读,看来只有学好“课内书”,拿到好分数,升入好学校,然后有个好前程。但不幸的是,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如果他们却因此而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成为了“不读书就快乐”的人,岂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
可以重视考试,可以重视分数,可以重视升学率,但就是不能因此而使学生丧失读书的兴趣,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常听老师们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是,在应试体制的“洗礼”之后,学生们还会喜欢去“渔”,愿意去“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