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周志兴受邀参加腾讯传媒组织的总编沙龙活动,一行人等去了一趟泰国,他们浮光掠影般在泰国三个城市小住、开会、游玩。清迈,是他们选择的城市之一,邓丽君辞世前,与法国男友在这里的湄宾酒店住了一年。“斯人已去,此地尚留绕梁余音?”周志兴一行人等特地住进了湄宾酒店,“这是邓丽君香消玉殒的地方”。那天的会议,他还特地将会场选在了邓丽君当年住的房间。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以后,沙叶新的邓丽君剧本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共识堂,由一群非专业演员串演成功。和别的大型企业家俱乐部不一样,他已经将共识堂办成了一种以社会精英为主体的家庭聚会平台,这里有官产学三界的人士汇聚一堂,也有苗族志愿者的震撼表演。裂痕越小,共识越多,他要做的,正是“达成共识”平台,“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共识,而且要在消弭裂痕上做出贡献,这个裂痕,也许是阶层之间,也许在官民之间,也许在城乡之间。”
记者:记得邓丽君纪念演唱会的时候你提过,办这个活动除了表面上让大家一起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年代的一种怀念和纪念,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
周志兴:其实没有那么政治化。我觉得用一种轻松的方式结合起一群人来,而且他们都是心甘情愿地来,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流方式。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结社一样的活动,小团体化了。现在企业家的这种结合体比较多,不管是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也好,阿拉善也好,还有再高端一点的,比如马云的江南会,这些都是精英组织,但是你发现没有,他们大多数都是企业家。
如果我现在再去做一个类似江南会一样的企业家组织,肯定做不起来。我是要另辟蹊径,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结合一群喜欢读书的、有思考的人,总比天天酗酒、唱卡拉OK强。这些人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思考跟一般的学者是不太一样的。
记者:这是你们家庭周末聚会模式的拓展和延续?
周志兴:我们这个地方讨论的问题多一点。前不久我们跟德国伯尔基金来谈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一个青年学者沙龙定期在那儿举行,我们讨论中美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亚洲顾问李侃如到北京来,我说你去我们那里参加一下青年学者沙龙吧,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久前我们讨论互联网管理,邀请业内的一些青年学者来讨论怎样管理互联网,分析谣言的产生,这都是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但是参加的人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
记者:一般共识堂的客人大致都有哪几类?什么样的人才能到共识堂吃饭、活动?
周志兴: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共识堂吃饭?我说很简单,三条有一条就够了—有钱,有权,有思想,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实质上就是官产学,官员、企业家、学者,左中右,左派、右派、中间派都可以。另外,现在我们发展到中外,中国人和外国人。再就是专业和业余。比如说专业演员戴玉强在共识堂唱过歌,吕思清也去过,当然更多还是业余的,像我们这次纪念邓丽君的活动。我们很多时候专业和业余是放在一起的,我们想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什么人。不过这些组合也是经过我们选择的。因为有的时候非常极端的人参加以后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极左的、极右的,可能会吵架,我们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记者:企业家是参与共识堂活动的主体,他们喜欢这样的平台吗,对你们是怎么评价的?
周志兴:他们当然是非常喜欢的。有的企业家非常有钱,但是很多事情他们却做不起来。有企业家看到共识堂后跟我说,我在某某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房子,几千平米,我也想把它装修起来做这样一个地方,请大家来玩。我后来跟他讲,地方不是问题,但是要能够请到这么多有分量的、有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思想的人来可能是比较难的,这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
我也一直在讲,这里是我家,不是一个会所,会所一般都会修得富丽堂皇,但是会让人感觉不自在。有的时候我上朋友家去看到装修得富丽堂皇,我就觉得不自在。所以我经常跟来我们家的人说,我有两个原则,第一是不脱鞋,永远都不脱鞋,第二是男生可以上山去尿点尿。我们夏天的时候都在葡萄树下坐着聊天,有一次一大堆非常著名的企业家坐在一起,有个人就说想去上厕所,后来我说山上去尿吧,找一棵树,我说我相信你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经验了。确实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经验,走到哪都是一些很豪华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种体验。
记者:你刚才提到,共识堂从一开始包罗国内的万象,到现在把中外的友人联系在一起,寻求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共识,这个跨度是很大的。你能不能具体讲一下请到克林顿智囊的故事?
周志兴:情况并不复杂。2013年5月份我去了一趟美国,我在美国见了很多美国顶尖的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我跟他们交流以后,关系处得非常好,谈得也非常好。我给他们提了两个意见,我说我在美国见到你们后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我觉得这些学者岁数太大了,很多人都七八十岁了,不是说没有年轻的人,而是这些年轻的人被这些老人压得根本出不了头。第二,我说美国人到了中国以后得了中国病,所谓中国病就是眼睛往官府看。美国人到了中国以后,和中国人一样,变得非常亲近政府起来。他们会炫耀说我见了某国领导某某某了,觉得很自豪,这当然不能怪他们。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政府非常强势的国家,很多事情必须要找政府,不找政府就做不成。在这,他想找政府可是找不着,中国的民间人士这么多年很少跟外国人交流了。
中国跟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一个旋转门制度的国家,今天的民间的,可能也是官方的,中国没有这个旋转门,中国的民间永远是民间。所以美国的民间和官方话语是差不多的,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民间语言和官方语言差得太多了,老百姓说的话跟官方说的话,民间学者说的话跟官方说的话都差太多。所以我跟美国人说,如果你们只跟官方接触,不跟民间接触就不能了解完整的中国。
2013年5月,美国学者到了中国后,很多都到我们家来,他们因为我说他们年龄老化,就干脆带了10个美国的中青年学者,他们说,你不是说我们青年学者少吗,今天就带了10个中青年学者来你家。每次我都会找相对年轻的一些中国学者跟他们聊,他们也觉得很好,他们到北京来就是跟官方正襟危坐。
李侃如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亚洲顾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他关于中美关系的观点。那天他到我家去,我跟他讲,你不要穿西服。后来吃饭的时候我又跟他说,今天你是在我家吃饭,不许打官腔,于是,大家的聊天很轻松愉快。我觉得有的时候外国人跟中国人是一样的,你想跟他交个朋友,他就会跟你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而不会拿着端着。中美两国的政府关系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民间的交往也很重要,如果老百姓之间能够成为朋友,那么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会好很多,因为美国毕竟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老百姓的意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上去,如果美国的老百姓都认为中国好,那么美国的国会对中国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记者:邓丽君让人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毛时代、邓时代和现在这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做对比的话,你更喜欢身处在哪个时代?
周志兴:我肯定更喜欢身处现在的这个时代,过去已经回不去了,就没必要去想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时代好,哪个时代不好,每个时代都有好与不好。就像我现在经常说的,我反对把民国说得那么好,说得民国好像是天堂一样,也反对把蒋介石时期说得那么好,否则,他们不会那么快就垮台了。
上世纪80年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解放。上世纪9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发展。也不能说现在不好,像我们这一代人还在探索。我们的经历比你们多多了,你们上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就出来工作。我们是经历了很多事情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有的人去工厂当工人,像我去当了兵。我们经历了国家更多的转型,我觉得有这些经历并不算坏。也有人觉得我们很不幸,没有上完学,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了前途。所以我说这个话,肯定有人会骂。现在我们对成功的概念不太一样,总觉得升官发财才是成功的,其实有的时候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写出很好的东西都是成功的。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以后,沙叶新的邓丽君剧本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共识堂,由一群非专业演员串演成功。和别的大型企业家俱乐部不一样,他已经将共识堂办成了一种以社会精英为主体的家庭聚会平台,这里有官产学三界的人士汇聚一堂,也有苗族志愿者的震撼表演。裂痕越小,共识越多,他要做的,正是“达成共识”平台,“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共识,而且要在消弭裂痕上做出贡献,这个裂痕,也许是阶层之间,也许在官民之间,也许在城乡之间。”
记者:记得邓丽君纪念演唱会的时候你提过,办这个活动除了表面上让大家一起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年代的一种怀念和纪念,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
周志兴:其实没有那么政治化。我觉得用一种轻松的方式结合起一群人来,而且他们都是心甘情愿地来,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流方式。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结社一样的活动,小团体化了。现在企业家的这种结合体比较多,不管是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也好,阿拉善也好,还有再高端一点的,比如马云的江南会,这些都是精英组织,但是你发现没有,他们大多数都是企业家。
如果我现在再去做一个类似江南会一样的企业家组织,肯定做不起来。我是要另辟蹊径,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结合一群喜欢读书的、有思考的人,总比天天酗酒、唱卡拉OK强。这些人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思考跟一般的学者是不太一样的。
记者:这是你们家庭周末聚会模式的拓展和延续?
周志兴:我们这个地方讨论的问题多一点。前不久我们跟德国伯尔基金来谈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一个青年学者沙龙定期在那儿举行,我们讨论中美关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亚洲顾问李侃如到北京来,我说你去我们那里参加一下青年学者沙龙吧,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久前我们讨论互联网管理,邀请业内的一些青年学者来讨论怎样管理互联网,分析谣言的产生,这都是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但是参加的人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
记者:一般共识堂的客人大致都有哪几类?什么样的人才能到共识堂吃饭、活动?
周志兴: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共识堂吃饭?我说很简单,三条有一条就够了—有钱,有权,有思想,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实质上就是官产学,官员、企业家、学者,左中右,左派、右派、中间派都可以。另外,现在我们发展到中外,中国人和外国人。再就是专业和业余。比如说专业演员戴玉强在共识堂唱过歌,吕思清也去过,当然更多还是业余的,像我们这次纪念邓丽君的活动。我们很多时候专业和业余是放在一起的,我们想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什么人。不过这些组合也是经过我们选择的。因为有的时候非常极端的人参加以后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极左的、极右的,可能会吵架,我们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记者:企业家是参与共识堂活动的主体,他们喜欢这样的平台吗,对你们是怎么评价的?
周志兴:他们当然是非常喜欢的。有的企业家非常有钱,但是很多事情他们却做不起来。有企业家看到共识堂后跟我说,我在某某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房子,几千平米,我也想把它装修起来做这样一个地方,请大家来玩。我后来跟他讲,地方不是问题,但是要能够请到这么多有分量的、有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思想的人来可能是比较难的,这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
我也一直在讲,这里是我家,不是一个会所,会所一般都会修得富丽堂皇,但是会让人感觉不自在。有的时候我上朋友家去看到装修得富丽堂皇,我就觉得不自在。所以我经常跟来我们家的人说,我有两个原则,第一是不脱鞋,永远都不脱鞋,第二是男生可以上山去尿点尿。我们夏天的时候都在葡萄树下坐着聊天,有一次一大堆非常著名的企业家坐在一起,有个人就说想去上厕所,后来我说山上去尿吧,找一棵树,我说我相信你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经验了。确实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经验,走到哪都是一些很豪华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种体验。
记者:你刚才提到,共识堂从一开始包罗国内的万象,到现在把中外的友人联系在一起,寻求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共识,这个跨度是很大的。你能不能具体讲一下请到克林顿智囊的故事?
周志兴:情况并不复杂。2013年5月份我去了一趟美国,我在美国见了很多美国顶尖的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我跟他们交流以后,关系处得非常好,谈得也非常好。我给他们提了两个意见,我说我在美国见到你们后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我觉得这些学者岁数太大了,很多人都七八十岁了,不是说没有年轻的人,而是这些年轻的人被这些老人压得根本出不了头。第二,我说美国人到了中国以后得了中国病,所谓中国病就是眼睛往官府看。美国人到了中国以后,和中国人一样,变得非常亲近政府起来。他们会炫耀说我见了某国领导某某某了,觉得很自豪,这当然不能怪他们。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政府非常强势的国家,很多事情必须要找政府,不找政府就做不成。在这,他想找政府可是找不着,中国的民间人士这么多年很少跟外国人交流了。
中国跟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一个旋转门制度的国家,今天的民间的,可能也是官方的,中国没有这个旋转门,中国的民间永远是民间。所以美国的民间和官方话语是差不多的,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民间语言和官方语言差得太多了,老百姓说的话跟官方说的话,民间学者说的话跟官方说的话都差太多。所以我跟美国人说,如果你们只跟官方接触,不跟民间接触就不能了解完整的中国。
2013年5月,美国学者到了中国后,很多都到我们家来,他们因为我说他们年龄老化,就干脆带了10个美国的中青年学者,他们说,你不是说我们青年学者少吗,今天就带了10个中青年学者来你家。每次我都会找相对年轻的一些中国学者跟他们聊,他们也觉得很好,他们到北京来就是跟官方正襟危坐。
李侃如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亚洲顾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他关于中美关系的观点。那天他到我家去,我跟他讲,你不要穿西服。后来吃饭的时候我又跟他说,今天你是在我家吃饭,不许打官腔,于是,大家的聊天很轻松愉快。我觉得有的时候外国人跟中国人是一样的,你想跟他交个朋友,他就会跟你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而不会拿着端着。中美两国的政府关系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民间的交往也很重要,如果老百姓之间能够成为朋友,那么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会好很多,因为美国毕竟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老百姓的意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上去,如果美国的老百姓都认为中国好,那么美国的国会对中国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记者:邓丽君让人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毛时代、邓时代和现在这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做对比的话,你更喜欢身处在哪个时代?
周志兴:我肯定更喜欢身处现在的这个时代,过去已经回不去了,就没必要去想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时代好,哪个时代不好,每个时代都有好与不好。就像我现在经常说的,我反对把民国说得那么好,说得民国好像是天堂一样,也反对把蒋介石时期说得那么好,否则,他们不会那么快就垮台了。
上世纪80年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解放。上世纪9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发展。也不能说现在不好,像我们这一代人还在探索。我们的经历比你们多多了,你们上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就出来工作。我们是经历了很多事情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有的人去工厂当工人,像我去当了兵。我们经历了国家更多的转型,我觉得有这些经历并不算坏。也有人觉得我们很不幸,没有上完学,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了前途。所以我说这个话,肯定有人会骂。现在我们对成功的概念不太一样,总觉得升官发财才是成功的,其实有的时候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写出很好的东西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