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只有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他们亲身尝试与探究的机会,才会把数学变成对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才会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竞争机制 抽象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想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必须首先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角,矩形,正方形”有关内容时,我先出示学生平时见过的扇子,书,手绢等实物,再抽去实物,留下这几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在使用教材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表达式”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是7元,超过2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1,6元,写出租车费与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要尽量活动化。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这一特点,教学时应力求做到方法灵活多样,用不断变化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如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问题情境的数学思维中,促使学生产生更加迫切的探索心理,进入思维探索的境地,顺其自然地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置问题要有悬念。
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统一体,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欲说不能,欲罢不舍,迫切学习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思维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动手拼图、实物展示、教具演示、对比类比、竞赛演练等形式,使他们的眼中充满着新奇、渴望、追求、向往。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类比,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比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品味到数学的内涵,形成自然的数学素养。
(四)练习设计要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生争强好胜,一听比赛往往就会跃跃欲试。教学中应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比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比速度、比准确、比技巧、比方法、比多少、比规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后,我让水平相当的学生来了一次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样做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究高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内容要尽量变抽象为具体。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征,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进取,勇于探索。例如我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把直尺贴在黑板上慢慢移动,便出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而且对这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学生感到很有趣,产生了联想,左右比划,使一堂抽象、呆板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热烈的探讨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多地感觉到只有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他们亲身尝试与探究的机会,才会把数学变成对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才会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竞争机制 抽象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想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必须首先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角,矩形,正方形”有关内容时,我先出示学生平时见过的扇子,书,手绢等实物,再抽去实物,留下这几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在使用教材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表达式”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是7元,超过2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1,6元,写出租车费与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要尽量活动化。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这一特点,教学时应力求做到方法灵活多样,用不断变化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如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问题情境的数学思维中,促使学生产生更加迫切的探索心理,进入思维探索的境地,顺其自然地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置问题要有悬念。
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统一体,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欲说不能,欲罢不舍,迫切学习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思维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动手拼图、实物展示、教具演示、对比类比、竞赛演练等形式,使他们的眼中充满着新奇、渴望、追求、向往。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类比,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比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品味到数学的内涵,形成自然的数学素养。
(四)练习设计要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生争强好胜,一听比赛往往就会跃跃欲试。教学中应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比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比速度、比准确、比技巧、比方法、比多少、比规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后,我让水平相当的学生来了一次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样做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究高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内容要尽量变抽象为具体。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征,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进取,勇于探索。例如我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把直尺贴在黑板上慢慢移动,便出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而且对这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学生感到很有趣,产生了联想,左右比划,使一堂抽象、呆板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热烈的探讨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多地感觉到只有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他们亲身尝试与探究的机会,才会把数学变成对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才会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