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偷书”时光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屋后小胡同里的一棵老槐树下有块舂布石,光溜溜像蛤蟆背。小学三年级,我虚岁十岁,穿着腰里打折的粗布老棉裤,坐在那儿,手直抖,腿颤得立不起来,总觉得身后的老槐树上的节疤成了一只只大眼,瞪着我,说:“哎呀,偷书的小贼!”
  没有温度的夕阳余晖下,我从裤腰里掏出那本小破书(都说了我穿的是腰里打折的老棉裤了,裤腰又宽又长,可以叠起来,藏点什么小东西格外方便),开始小心翼翼地展读。然后,就看着那上面不停地有“王氏日”、“李员外日”、“卖娘日”,及至看多了,才模模糊糊地有点明白,这个“日”,其实就是“说”的意思吧?(可怜,那时还不知道念“曰”,擅自给人家瘦身一圈。)想通了,这种半文不白的新奇语言也就大致能看懂一点了。结果我发现看懂还不如看不懂呢!
  原来,那是一本说鬼的书《聊斋志异》,故事里的窦娘(就是上面说的“卖娘”)死了,变成厉鬼,上阳间复仇,那个负了她的男人,娶个老婆,是死的,再娶个老婆,还是死的……我的三千头发丝,根根朝外冒凉气,骨头冻僵在那里,一寸都不能移,眼瞅着日衔山,一点一点沉下去,那种恐怖的滋味,平生不想再受第二回。直到现在,读过的书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却始终没有通读完《聊斋志异》。没办法,吓得太狠,坐下病了。
  这本书是从我的叔叔家偷的,还的时候无论如何不敢再往裤腰里掖,生怕女鬼蹦出来把我咬成两截。所以我是把它塞进一只提篮,高高地用一根绳子提着把手,提到他家门外,瞅着没人的时候,一溜烟进去,把提篮里的祸害一股脑倒在炕上,撒丫子就跑,跟后面有千儿八百只鬼追着似的。
  这回真把我吓惨了。
  越是这样,越是有灵异事件。
  我第二天再去叔叔家的时候,那本《聊斋志异》不见了,桌上随意摆着一本《封神演义》。一回生,二回熟,这回我随便往袄襟里一裹,就把它顺顺当当给领出来了,然后看着姜子牙卖面,看着妲己建酒池肉林,看完后趁着叔叔家没人,我又把它还了回去。结果把书放回原位置的时候吓我一跳:娘呀,为什么桌子上放着一本一模一样的《封神演义》?难不成真的是在闹鬼?这一吓不要紧,我头发根发炸,不回头地跑了出去,有足足一個月没敢去串门子。
  等再去的时候,那两本一模一样的《封神演义》撂在躺柜上,我一看,脊封上写着两个不同的字:上、下。那一刻恍然大悟,好像天地初分,我方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书,是分成一半一半的。
  “偷书”偷得手熟,着实肆无忌惮,印象中还有两件事,是我“偷书”过程中的里程碑,让我识得人性之美。
  一次是在我的干娘家里,见了一本《红旗谱》。正是夏天,干娘和干姐她们都在院里坐着纳鞋底,我穿着薄薄的小花褂,居然就敢把那么厚的一本书掖在怀里,然后出来跟她们说:“我回去呀,要写作业。”不可思议的是,我那善良的干娘和干姐,居然就对我前胸鼓出那么可疑的四四方方的一大块视而不见,反而热情地把我送了出来,还硬塞了我俩包子。
  最后一次,是被“人赃俱获”的。我去大姨家串亲戚,发现一本《格列佛游记》,看了一半,该回去了,于是我把它偷偷塞书包里,就想告辞。表哥跟出来,把书包一翻,翻出这本书来,细长的凤眼看看我,笑一笑,又给塞进书包里,说:“看吧,看完记得还我,这是借同学的。”
  “哦。”我乖乖地点头。
  这本书我“偷”过不止一次,我很纳闷,怎么这么耐偷?后来才知道,厚道的表哥拿一根漂亮的塑料尺加两把崭新的三角板,还有一个圆规,把这本书的所有权换了回来。他之所以没有把书干脆送我,是怕减少了我去他家找他玩,两个人头并头写作业的乐趣。厚道的人“贼”起来也挺让人无语。
  偷书的经历基本上就算到此为止,读书的经历却是无尽无休,还记得小时候读《呼延列传》,是那种评书体的文字,读它跟听单口相声似的,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地,读得我把拳头塞嘴里,肠子拧着筋,笑得痛苦异常……只要有书为伴,不论怎样困窘寒凉,都是黄金时光。
   (编辑思智)
  
其他文献
“善,吉也”,美好的意思。从字的结构分析,羊用口吃的是草,给予人的是什么?总的来说,索取少,给予多,是人们公认的美好品德。天下谁不想自己生活得快乐,但怎样才能快乐呢?人世间谁不想享受呢,可是到底该怎样享受呢?古语有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一定的哲理,这就是“为善最乐”。就像是比尔·盖茨把巨额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并把它当做最大的快乐一样。   善良,是人们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
卢怀慎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的有名却与一个绰号有关,叫“伴食宰相”,说白了,就是“陪伴吃饭的宰相”。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沦落到只能陪人吃饭的份儿上,不能不令人觉得有些尴尬。  说起“伴食宰相”的绰号,还是有些来历的。当时与卢怀慎一同为相的,还有姚崇。姚崇以“善应变成务”著称,能力超强,深得皇帝的信任。卢怀慎自知能力与姚崇差得太远,所以每有政务上的事,都推给姚崇来处理,这倒不是他有多谦虚,而
每一个会心的微笑,都是一朵绽放着禅悟之美的花朵;每一声发自肺腑的爽朗笑声,都是一阵抚慰生命的浩荡春风。    一、笑靥无价    前不久,在美国有一位律师替一个脸部被严重烧伤的女孩打官司时,向被告方索要了巨额赔款,法官问其理由,律师说:“你们看她是否还会笑。”法官让女孩转过脸来,发现女孩的脸已无法挤出笑靥了。律师说:“失去了笑靥,她心灵里的花朵从此再也无法绽放,这对一个女孩来说,还有比这更残酷的伤
那一天,带着儿子匆匆赶路,由于匆忙,眼神无暇他顾。忽然,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喊我:“妈妈,停一下,好吗?”我站住脚,他伸出小手,指着近旁的街心花园,对我说:“你看,那棵树上,开满了花。”我抬起头,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一树泡桐花正在绚烂绽放,一朵挨着一朵,淡紫的,开得热烈奔放。我忽然记起了很早前读过的席慕容的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其实,对于花来说,美丽是一件
关于金字塔是谁建造的这一问题,似乎已经毋庸置疑了。因为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已经下了定论:金字塔是由30万埃及奴隶建造的。这一结论遭到瑞士的一位叫塔·布克的钟表匠的质疑,时间是在15个世纪之后,也就是1560年。他认为这一历史应当改写。他从自己的经验得出:金字塔的建造者不应该是奴隶,而应该是一群快乐的自由人!  这一论断确实语出惊人,一个钟表匠敢于叫板1000多年前的历史
新年将至,母亲总爱抽空去镇上买回一本崭新的A4纸四分之一大小的日历,钉在墙上,随手一翻红红黑黑的纸张,她欢喜得像个孩子。  其实,母亲不识字,只是认识一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起初,她钟情于日历,引起我好长一段时间的疑惑,一直以为母亲看日历,只是为了记住二十四节气,以便农事耕种或关注母猪下崽、出栏的时日。  直到去年新年前夕,我偶然回家,恰逢母亲买回了新日历,正欢天喜地翻着,几乎每月的日历纸张,都有几
九岁。她撅着嘴回家。忙于家务的妈妈,一直到晚上入睡前,才发现女儿的异常,平日叽叽喳喳的她今天话特别少,拥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默。妈妈温柔地询问孩子,宝贝,你怎么了?   她赤足跳下床,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报纸递给妈妈看,稚气地问,妈妈,什么叫“皮肤饥渴症”啊?报上说缺少抚摸的孩子会得这种病是不是?妈妈,我可不想生病呢。妈妈怔了一下,橘黄的灯光下,妈妈撞见了女儿充满期待的眼神,她摊开手指,看看自己两手。
△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这样的人想有所作为,只能是痴人说梦。  △合作,互利共赢;斗争,两败俱伤。国际关系如此,人际关系亦如此。  △在没有外语做铺垫,没有外语做参照系的情况下,任何对母语的颂扬或批评都显得肤浅和滑稽。  △跪着求人永远是耻辱的事情。  要想堂堂正正地站着做人就不妨先弯着腰踏踏实实地做事。  事得体,气自壮。  △我们赞扬真话,我们了解真相,可有时候,真话会让人不舒服,真相会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