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2009-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数据,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并通过面板数据分析验证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服务业税收负担、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和地区城市化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地区财政支出强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税收贡献 税收负担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纳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发展的现状和整体水平如何,是否具有区域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研究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大多数学者从GDP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基于税收贡献和税收负担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政府采取合适的税收政策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一、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
(一)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
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为了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本文采用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税收数据作为计算依据。
把不同区域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数据进行求和,计算得到我国三大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总税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见下图。
(二)东部区域优势渐显,西部区域高于中部区域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年我国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差距不是很大,西部区域稍微落后于其他两个区域。但从2012年开始,东部区域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并且西部区域的税收贡献率超过了中部地区的税收贡献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东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而西部区域尽管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但在西部开发政策和一些优势企业的带动下,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中部区域。从另一方面看,近几年东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东部区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日益领先;中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贡献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16年,它与西部区域的差距更加显著;而西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贡献尽管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区域。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税收负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关键要素的投入影响着经济增长,而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纳税的额度间接影响要素的流动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企业需要支出的成本越多,用于企业发展自身业务的资金就会相对减少。陈明艺和王璐璐(2019)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总税负和所得税税负对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抑制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一:服务业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
(2)经济对外依存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适当地借助国际市场的商务、物流和技术等来得到发展是有益的,但是长期如此会出现路径依赖,削弱自身创新发展的动力。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会导致地区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而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缺乏靠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最终会影响发展的长期进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
(3)财政支出强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然而信息的不對称和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却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的不完善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江波和李江帆(2016)指出我国的专项基金和财政奖励等方式的支持力度不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尚未进入成熟发达的阶段,政府的财政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和扶持至关重要。所以,提出假设三:地区财政支出强度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
(4)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传统上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会加快城市化的速度。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同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越高,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越高。不过,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方向也不相同,对劳动力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就会有所差异,因此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雷纯华和陈本凤(2016)采用西部地区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负向促进作用。为了验证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具体影响,本文提出假设四:地区城市化率越高,越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模型构建及说明
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基于以上假设,建立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
contriit=β0+β1burit+β2depenit+β3expenit+β4cityit+εit
在上式中:i(1-31)表示31个省、市、自治区,t(2009-2016)表示八年的时间;contri为被解释变量;bur、depen、expen和city为解释变量;β0-β4为系数;εit为误差项。contri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率;bur为地区服务业税收负担(地区服务业的税收收入/地区服务业生产总值);depen为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expen为地区财政支出强度(地区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city为地区城市化率(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地区总人口)。以上数据根据各年的税务年鉴和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二)实证分析
Eviews8中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上述六个变量是平稳的,不存在伪回归现象,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考察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稳定以及不同变量引入后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将依次引入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来考察估计结果。首先将被解释变量contri和解释变量bur进行回归,再将解释变量depen、expen、city依次加入进行回归得到不同的模型,各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参见下表。
从调整后的R2、F统计量的值和P值来看:模型的拟合结果较为良好,回归系数显著,所选用的解释变量能够解释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从下表可以看出,四个模型中bur的系数都显著,并且地区服务业税收负担水平对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负向的影响,说明服务业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在模型二至模型四中,depen的系数都十分显著,并且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对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负向的影响,说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从模型四中可以看出,地区的财政支出强度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了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给与财政上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在模型四中,地区的城市化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作用,说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以工业化进程为核心,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高级阶段,更需要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多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三、简要结论和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服务业税收负担、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和地区城市化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财政支出强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把握各个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方式尤为重要。针对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区域,要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头羊”作用,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对于相对落后的中部区域,要协调好各个省份的发展,寻找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对于发展不均衡的西部区域,应以重点制造企业为核心,以点带面,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逐步推进地区服务经济全面发展。
2.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税收负担水平高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这些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在征税时可以扣除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同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招引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当地的服务业产业园区,实行集中互动发展,获得集聚效应。
3.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的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见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获得持续和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由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整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創新可以帮助企业稳固和提升自身的行业地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政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经济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对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或一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企业一般都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特别是在企业创业初期缺乏金融支持,从而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可以适当地进行帮助。除此之外,也可以对行业协会、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进行扶持奖励。
5.提高就业人员的知识素养,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里涌入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方面,企业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立健全金融保险、软件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等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的作用,加大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江波,李江帆.生产性服务业的多维考量与困境摆脱[J].改革, 2016,(10).
[2]陈明艺,王璐璐.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税负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1).
[3]雷纯华,陈本凤.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西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知识经济,2016,(5).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税收贡献 税收负担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纳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发展的现状和整体水平如何,是否具有区域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研究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大多数学者从GDP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基于税收贡献和税收负担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政府采取合适的税收政策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一、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
(一)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
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为了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本文采用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税收数据作为计算依据。
把不同区域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数据进行求和,计算得到我国三大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总税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见下图。
(二)东部区域优势渐显,西部区域高于中部区域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年我国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对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差距不是很大,西部区域稍微落后于其他两个区域。但从2012年开始,东部区域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并且西部区域的税收贡献率超过了中部地区的税收贡献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东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而西部区域尽管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但在西部开发政策和一些优势企业的带动下,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中部区域。从另一方面看,近几年东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东部区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日益领先;中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贡献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16年,它与西部区域的差距更加显著;而西部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贡献尽管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区域。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税收负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关键要素的投入影响着经济增长,而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纳税的额度间接影响要素的流动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企业需要支出的成本越多,用于企业发展自身业务的资金就会相对减少。陈明艺和王璐璐(2019)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总税负和所得税税负对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抑制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一:服务业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
(2)经济对外依存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适当地借助国际市场的商务、物流和技术等来得到发展是有益的,但是长期如此会出现路径依赖,削弱自身创新发展的动力。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会导致地区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而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加上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缺乏靠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最终会影响发展的长期进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
(3)财政支出强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然而信息的不對称和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却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的不完善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江波和李江帆(2016)指出我国的专项基金和财政奖励等方式的支持力度不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尚未进入成熟发达的阶段,政府的财政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和扶持至关重要。所以,提出假设三:地区财政支出强度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
(4)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传统上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会加快城市化的速度。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同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越高,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越高。不过,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方向也不相同,对劳动力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就会有所差异,因此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雷纯华和陈本凤(2016)采用西部地区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负向促进作用。为了验证城市化水平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具体影响,本文提出假设四:地区城市化率越高,越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模型构建及说明
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基于以上假设,建立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
contriit=β0+β1burit+β2depenit+β3expenit+β4cityit+εit
在上式中:i(1-31)表示31个省、市、自治区,t(2009-2016)表示八年的时间;contri为被解释变量;bur、depen、expen和city为解释变量;β0-β4为系数;εit为误差项。contri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率;bur为地区服务业税收负担(地区服务业的税收收入/地区服务业生产总值);depen为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expen为地区财政支出强度(地区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city为地区城市化率(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地区总人口)。以上数据根据各年的税务年鉴和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二)实证分析
Eviews8中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上述六个变量是平稳的,不存在伪回归现象,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考察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稳定以及不同变量引入后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将依次引入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来考察估计结果。首先将被解释变量contri和解释变量bur进行回归,再将解释变量depen、expen、city依次加入进行回归得到不同的模型,各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参见下表。
从调整后的R2、F统计量的值和P值来看:模型的拟合结果较为良好,回归系数显著,所选用的解释变量能够解释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从下表可以看出,四个模型中bur的系数都显著,并且地区服务业税收负担水平对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负向的影响,说明服务业税收负担越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在模型二至模型四中,depen的系数都十分显著,并且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对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负向的影响,说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低;从模型四中可以看出,地区的财政支出强度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了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给与财政上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在模型四中,地区的城市化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作用,说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以工业化进程为核心,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高级阶段,更需要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多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三、简要结论和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服务业税收负担、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和地区城市化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财政支出强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把握各个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方式尤为重要。针对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区域,要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头羊”作用,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对于相对落后的中部区域,要协调好各个省份的发展,寻找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对于发展不均衡的西部区域,应以重点制造企业为核心,以点带面,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逐步推进地区服务经济全面发展。
2.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税收负担水平高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这些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在征税时可以扣除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同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招引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当地的服务业产业园区,实行集中互动发展,获得集聚效应。
3.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的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见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获得持续和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由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整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創新可以帮助企业稳固和提升自身的行业地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政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经济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对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或一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企业一般都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特别是在企业创业初期缺乏金融支持,从而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可以适当地进行帮助。除此之外,也可以对行业协会、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进行扶持奖励。
5.提高就业人员的知识素养,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里涌入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方面,企业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立健全金融保险、软件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等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的作用,加大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江波,李江帆.生产性服务业的多维考量与困境摆脱[J].改革, 2016,(10).
[2]陈明艺,王璐璐.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税负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1).
[3]雷纯华,陈本凤.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西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知识经济,2016,(5).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