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教学提出基本对策,包括对现行教学大纲作必要修订、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革新及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英语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材的培养愈发迫切。[1]时代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能从事本专业的一般翻译工作。因此,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是大有裨益的。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精读、泛读和视听说课程。然而,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不够重视,翻译教学分量很轻,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一直属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不佳。在1996年的四级考试中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之后,直到2003年的13次考试中,翻译题只出现2次,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可想而知。2004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试行方案[2]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由改革前的英译汉变成汉译英,并在试卷的综合测试部分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分值占卷面总分的5%。这使得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对“译”的要求,“译”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但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分值[3]。教学双方都把翻译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低下。
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训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不够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尽管近年来的四、六级考试成绩步步高升,但在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中,翻译能力仍然是学生的弱项。许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甚至主动放弃翻译复习,而将重点放在了听力和阅读上,即使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不例外。有人对200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的英译汉部分作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考生除了对句子结构较为简单的第72题翻译得较好,及格率近70%,其余各小题及格率均在40%。由此可见,考生的英译汉总体水平还不够令人满意。
翻译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一直把阅读当作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求各级部门把它作为最重要教学环节。其次是听、说。“译”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甚至有学生还误以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就可解决,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材本身的问题。目前国内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均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最多是围绕课文开展的一些零星翻译练习。这些翻译习题更像是机械地模仿造句,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练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可见,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建议
1.修订现行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旨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反复修订且沿袭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从未提到过对“译”的能力培养。1999年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对翻译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借助词典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单词[6]。
由此看来,这一要求不但没有使人对翻译重视起来,反而误导别人以为一旦有了字典,翻译就不成问题了,从而更加忽略翻译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并没有把翻译作为一种常设题型固定下来,只是在综合测试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所占分值也很少,根本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提高翻译的地位,要强调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方面对其作出硬性规定,将翻译课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也要规定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考试中加大翻译题的比重。总而言之,要从源头上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
目前翻译教学缺乏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实例、翻译评论和翻译练习在内的好教材。我初步调查了大部分高校选用的十几种非英语专业教材,除极个别教材外,绝大多数课本中依然强调传统观念上最为重视的听、说、读、写,翻译练习少之甚少,几乎没有任何跟翻译技巧与翻译理论有关的文字。这种现象应当尽快终止。应该在现行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加大翻译练习的比重,不只是保留原来的汉译英句子,还应当加上英汉互译的段落练习,并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课程设置,增加英语翻译选修课。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相比,其作为公共选修课的特点显著:一是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但对该学科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及汉语修养,教师只需讲解翻译理论及技巧,稍作点拨,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教学目的是作为优化英语教育的一部分,是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开设的翻译教学,或着说是为了培养“业余翻译”。此教学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翻译实践的盲目性,使其尽快入门,掌握翻译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于“翻译教学是否需要理论”这一论题,大多数学者已经得到肯定的认识。但大非英语专业多数学生对深奥的翻译理论望而生畏,因此,翻译理论的选择必须紧密切合翻译实践,理论指导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实质、标准和基本要求,其次是讲授各种诸如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技巧及单句和段落的不同翻译方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语法翻译法最受学生欢迎。此方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汉语知识结构和图式,使他们潜意识里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找到共同点,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在翻译理论教学上,应以“汉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多介绍国内外翻译学名家的理论及成果,翻译理论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脱离特定的民族语音文化的翻译理论体系是不存在的。在翻译技能的讲授中,可以直接进行段落和语篇翻译,通过段落翻译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因为实际翻译材料都是以篇章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应该偏重非文学翻译,可采用科技与商贸文体的翻译,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日后主要与非文学翻译打交道。科技和商贸文体主要承载的是信息功能,其语言要求准确、平实、流畅、逻辑性强,相比较文学翻译,其技巧和方法较容易掌握。
翻译练习的布置和管理也是翻译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翻译方面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做汉译英练习。通常做法是:先布置翻译练习,然后批改,再逐一挑出错误,归纳讲解。这种针对普遍性的典型错误一一评析的教法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更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反而助长了其依赖情绪。我们应该强调“针对学生个体自身特点”的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同学间小组讨论修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增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语际交流,实际上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作适当的处理,这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就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其文化差异。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说过,“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因此,介绍与英、汉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现阶段,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组织学生看电影或录像,以及举办主题讲座等,开设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翻译能力正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应加强对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和翻译从业者的能水平大大提高,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2]张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调查报告[J].上海科技翻译,2000,(3):48.
[3]朱伊革.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媒介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秦晶晶,张锡九.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英译汉部分评估和答卷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英语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材的培养愈发迫切。[1]时代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能从事本专业的一般翻译工作。因此,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是大有裨益的。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精读、泛读和视听说课程。然而,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不够重视,翻译教学分量很轻,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一直属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不佳。在1996年的四级考试中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之后,直到2003年的13次考试中,翻译题只出现2次,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可想而知。2004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试行方案[2]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由改革前的英译汉变成汉译英,并在试卷的综合测试部分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分值占卷面总分的5%。这使得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对“译”的要求,“译”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但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分值[3]。教学双方都把翻译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低下。
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训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不够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尽管近年来的四、六级考试成绩步步高升,但在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中,翻译能力仍然是学生的弱项。许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甚至主动放弃翻译复习,而将重点放在了听力和阅读上,即使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不例外。有人对200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的英译汉部分作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考生除了对句子结构较为简单的第72题翻译得较好,及格率近70%,其余各小题及格率均在40%。由此可见,考生的英译汉总体水平还不够令人满意。
翻译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一直把阅读当作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求各级部门把它作为最重要教学环节。其次是听、说。“译”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甚至有学生还误以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就可解决,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材本身的问题。目前国内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均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最多是围绕课文开展的一些零星翻译练习。这些翻译习题更像是机械地模仿造句,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练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可见,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建议
1.修订现行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旨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反复修订且沿袭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从未提到过对“译”的能力培养。1999年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对翻译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借助词典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单词[6]。
由此看来,这一要求不但没有使人对翻译重视起来,反而误导别人以为一旦有了字典,翻译就不成问题了,从而更加忽略翻译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并没有把翻译作为一种常设题型固定下来,只是在综合测试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所占分值也很少,根本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提高翻译的地位,要强调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方面对其作出硬性规定,将翻译课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也要规定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考试中加大翻译题的比重。总而言之,要从源头上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
目前翻译教学缺乏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实例、翻译评论和翻译练习在内的好教材。我初步调查了大部分高校选用的十几种非英语专业教材,除极个别教材外,绝大多数课本中依然强调传统观念上最为重视的听、说、读、写,翻译练习少之甚少,几乎没有任何跟翻译技巧与翻译理论有关的文字。这种现象应当尽快终止。应该在现行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加大翻译练习的比重,不只是保留原来的汉译英句子,还应当加上英汉互译的段落练习,并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课程设置,增加英语翻译选修课。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相比,其作为公共选修课的特点显著:一是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但对该学科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及汉语修养,教师只需讲解翻译理论及技巧,稍作点拨,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教学目的是作为优化英语教育的一部分,是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开设的翻译教学,或着说是为了培养“业余翻译”。此教学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翻译实践的盲目性,使其尽快入门,掌握翻译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于“翻译教学是否需要理论”这一论题,大多数学者已经得到肯定的认识。但大非英语专业多数学生对深奥的翻译理论望而生畏,因此,翻译理论的选择必须紧密切合翻译实践,理论指导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实质、标准和基本要求,其次是讲授各种诸如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技巧及单句和段落的不同翻译方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语法翻译法最受学生欢迎。此方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汉语知识结构和图式,使他们潜意识里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找到共同点,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在翻译理论教学上,应以“汉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多介绍国内外翻译学名家的理论及成果,翻译理论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脱离特定的民族语音文化的翻译理论体系是不存在的。在翻译技能的讲授中,可以直接进行段落和语篇翻译,通过段落翻译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因为实际翻译材料都是以篇章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应该偏重非文学翻译,可采用科技与商贸文体的翻译,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日后主要与非文学翻译打交道。科技和商贸文体主要承载的是信息功能,其语言要求准确、平实、流畅、逻辑性强,相比较文学翻译,其技巧和方法较容易掌握。
翻译练习的布置和管理也是翻译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翻译方面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做汉译英练习。通常做法是:先布置翻译练习,然后批改,再逐一挑出错误,归纳讲解。这种针对普遍性的典型错误一一评析的教法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更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反而助长了其依赖情绪。我们应该强调“针对学生个体自身特点”的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同学间小组讨论修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4.增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语际交流,实际上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作适当的处理,这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就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其文化差异。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说过,“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因此,介绍与英、汉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现阶段,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组织学生看电影或录像,以及举办主题讲座等,开设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翻译能力正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应加强对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和翻译从业者的能水平大大提高,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2]张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调查报告[J].上海科技翻译,2000,(3):48.
[3]朱伊革.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媒介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秦晶晶,张锡九.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英译汉部分评估和答卷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2,(4).
[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