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因此,应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如虎添翼,但是如何按照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仍是高职院校应冷静思考的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先天不足凸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1998年高职教育(含专科)招生数为43万人,在校生数为117万人,2004年招生数达到237万人,在校生数达到595万人,6年中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160.47%和151.05%。独立院校的设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开始了试办独立学院的探索,至2004年,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已达872所,高职教育的招生数占据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半壁江山”,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是合并而成的,因此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先天不足明显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高职教育的先天不足,势必导致高职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入学人数回落,生源将会面临困境据专家测算,从2008年起,我国18~22岁的人口数量(大学适龄人数)将逐渐回落。大学适龄人数的萎缩,将使高职教育在争夺生源的竞争中受到剧烈冲击。
不切实际的基本建设,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轰轰烈烈的基本建设规模。一些学校盲目扩张,贪大攀比,致使学校负债累累,不切实际的巨大投资,必然导致巨大的浪费。与楼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实训需要的各种设备非常少,沉重的债务压得学校缓不过气,未来几年,随着入学人数的减少,生源将逐渐萎缩,这些负债建成的楼房所带来的沉重的债务负担势必会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思考
任何一件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过崛起、稳定、成熟三个阶段。高职院校也一样,在其诞生后的3~5年内处于崛起阶段,规模逐步扩大,条件不断完善充实。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进入稳定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陆续进入了这一阶段。在竞争激烈的规模扩张过后,要冷静思考,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优势与不足,客观把握自身角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保高职院校这棵幼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茁壮成长,不断成熟。
(一)打造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扩大、调整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涵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培养核心竞争力。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科学规范管理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多为新建,大部分管理者均存在一个对全新管理环境的适应问题,而在这个转变适应过程中,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诸如机构杂、人员多,学校中行政部门包得过多、管得过死;干部缺乏执行力,工作人员缺乏开拓精神;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重心错位等等,都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益,并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引进了ISO9000质量绩效管理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集中力量满足“顾客”需求,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社会用人单位需要适合自己单位或行业的人才,同样,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需求是高职院校必须时时关注的问题。因此,要紧紧围绕需求设置学院的专业,在课程的开设上要瞄准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并且要明确每门课程的功能、作用、目标、任务等。理论教学要以形成岗位能力、职业能力、技术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实训要以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理论教学应服从于实践、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某一领域的绝技绝活;教学上要采取边干边学、边教边干的模式,即实施产学结合。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即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时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独有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特色”在“特”而不在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积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采用项目带动式、岗位主导式等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办学理念,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
(二)依托地方经济,把职业教育办到最需要的地方
高职院校要健康地发展壮大,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社会上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特别是亟需发展的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在生产技能实践教育、培训与鉴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发展定位,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认真布局,建设好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从而找准定位,使学院健康发展。
在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要争取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企业紧缺的技术工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所占比例为35%,高级工所占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仅占15%。有一段时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的许多工厂找不到技术工人,出现了被有关人士称为“技工荒”的现象,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为“企业荒”,没有高级工,上百万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就眼睁睁地流失了。因此,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促使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成人培训制度,使高职教育两条腿走路
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目前15~64岁的广义劳动力人口已达到9.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2%。根据预测,2020年前,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1.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00~2010年,15~64岁人口将增加到10958万人,年平均增加1096万人,2010~2020年将增长2897万人,2020年以后才会呈减少趋势。因此,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时期,就业形势在前10年尤为严峻。目前,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约4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约84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计算,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最多在900万个左右,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为了适应某个阶段对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尤其是在工业化阶段和以出口制造业产品为主的时期,从现实看,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工作都要求具备职业教育中传授的知识和能力,而许多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提供与新型经济中的职业有关的内容,大学扩招导致生产能力降低。因此,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承担起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从而形成职业教育与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和震,耿洁.中国教育年鉴2001~200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建.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改革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作者简介:
杲世温(1958—),男,河南灵宝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如虎添翼,但是如何按照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仍是高职院校应冷静思考的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先天不足凸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1998年高职教育(含专科)招生数为43万人,在校生数为117万人,2004年招生数达到237万人,在校生数达到595万人,6年中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160.47%和151.05%。独立院校的设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开始了试办独立学院的探索,至2004年,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已达872所,高职教育的招生数占据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半壁江山”,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是合并而成的,因此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先天不足明显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高职教育的先天不足,势必导致高职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入学人数回落,生源将会面临困境据专家测算,从2008年起,我国18~22岁的人口数量(大学适龄人数)将逐渐回落。大学适龄人数的萎缩,将使高职教育在争夺生源的竞争中受到剧烈冲击。
不切实际的基本建设,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轰轰烈烈的基本建设规模。一些学校盲目扩张,贪大攀比,致使学校负债累累,不切实际的巨大投资,必然导致巨大的浪费。与楼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实训需要的各种设备非常少,沉重的债务压得学校缓不过气,未来几年,随着入学人数的减少,生源将逐渐萎缩,这些负债建成的楼房所带来的沉重的债务负担势必会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思考
任何一件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过崛起、稳定、成熟三个阶段。高职院校也一样,在其诞生后的3~5年内处于崛起阶段,规模逐步扩大,条件不断完善充实。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进入稳定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陆续进入了这一阶段。在竞争激烈的规模扩张过后,要冷静思考,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优势与不足,客观把握自身角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保高职院校这棵幼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茁壮成长,不断成熟。
(一)打造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扩大、调整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涵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培养核心竞争力。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科学规范管理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多为新建,大部分管理者均存在一个对全新管理环境的适应问题,而在这个转变适应过程中,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诸如机构杂、人员多,学校中行政部门包得过多、管得过死;干部缺乏执行力,工作人员缺乏开拓精神;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重心错位等等,都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益,并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引进了ISO9000质量绩效管理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集中力量满足“顾客”需求,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社会用人单位需要适合自己单位或行业的人才,同样,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需求是高职院校必须时时关注的问题。因此,要紧紧围绕需求设置学院的专业,在课程的开设上要瞄准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并且要明确每门课程的功能、作用、目标、任务等。理论教学要以形成岗位能力、职业能力、技术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实训要以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理论教学应服从于实践、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某一领域的绝技绝活;教学上要采取边干边学、边教边干的模式,即实施产学结合。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即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时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独有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特色”在“特”而不在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积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采用项目带动式、岗位主导式等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办学理念,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
(二)依托地方经济,把职业教育办到最需要的地方
高职院校要健康地发展壮大,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社会上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特别是亟需发展的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在生产技能实践教育、培训与鉴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发展定位,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认真布局,建设好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从而找准定位,使学院健康发展。
在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要争取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企业紧缺的技术工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所占比例为35%,高级工所占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仅占15%。有一段时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的许多工厂找不到技术工人,出现了被有关人士称为“技工荒”的现象,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为“企业荒”,没有高级工,上百万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就眼睁睁地流失了。因此,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促使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成人培训制度,使高职教育两条腿走路
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目前15~64岁的广义劳动力人口已达到9.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2%。根据预测,2020年前,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1.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00~2010年,15~64岁人口将增加到10958万人,年平均增加1096万人,2010~2020年将增长2897万人,2020年以后才会呈减少趋势。因此,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时期,就业形势在前10年尤为严峻。目前,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约4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约84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计算,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最多在900万个左右,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为了适应某个阶段对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尤其是在工业化阶段和以出口制造业产品为主的时期,从现实看,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工作都要求具备职业教育中传授的知识和能力,而许多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提供与新型经济中的职业有关的内容,大学扩招导致生产能力降低。因此,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承担起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从而形成职业教育与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和震,耿洁.中国教育年鉴2001~200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建.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改革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作者简介:
杲世温(1958—),男,河南灵宝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